眾所周知,日本在當年的侵華戰爭期間,曾在我國東北對中國人、朝鮮人、蘇聯人及美國、英國戰俘進行殘忍至極的活體實驗,以獲取“科學研究”和細菌武器研制的數據,犯下了反人類罪行。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朝鮮戰爭中,美國也曾在戰俘集中營里對朝鮮和中國戰俘實施過慘無人道的活體“醫學實驗”。
1951年,《美國熱帶醫學及衛生月報》第1期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在軍隊內部蔓延的痢疾病》的“研究報告”,三名作者是美國陸軍傳染病防疫局局長、傳染病協會委員艾伯特·B·哈迪,美軍駐東京第406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理查德·P·梅森上校,以及美國海軍第一艦隊傳染病防疫隊隊員杰拉爾德·馬丁少尉。這三個專業醫學人士,當時是美國遠東軍第46野戰醫院“聯合痢疾防疫隊”成員,參與了對美軍管理的巨濟島戰俘營中蔓延的傳染病進行調查處理的工作。
但是,根據上述“研究報告”可知,這三個專業醫學人士在巨濟島戰俘營中的首要任務,不是對癥下藥及時治療痢疾患者,也不是防止疾病在戰俘中進一步傳染,而是“對確診為細菌性痢疾和被疑為患這種病的1600名患者采取18種治療和藥療措施”,以病俘為對象進行不同治療方法的試驗。
據后來相繼發表于《美國醫學協會學報》和《美國陸軍醫學月報》上的“論文”透露,有的試驗性“治療方法”名曰“維持療法”,實際是不予治療,目的在于觀察檢驗不同患者在極毒型細菌侵襲下的不同生命力,看看什么樣的人能多活幾天,什么樣的人會少活幾天,什么樣的人又能免于一死自然痊愈。
經過他們這樣的活體“醫學實驗”,患有細菌性痢疾的朝中戰俘中有百分之九的人相繼死去,而“聯合痢疾防疫隊”卻由此得以報告“在朝鮮發生的傳染病,有可能使傳染病形態學的研究獲得寶貴的科學資料”,并將這句話用黑體字標出,以顯示其特別重要的意義。
同一時期,在南朝鮮釜山關押朝鮮人民軍戰俘的第4集中營內,也蔓延著傳染性極強的細菌性痢疾。負責處理這個集中營的是美國遠東軍第14野戰醫院,其處理方式是對患有同類細菌性痢疾的戰俘們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有的患者每天服用8粒四環素藥片,有的服用16至25粒,甚至32粒到48粒,使患者產生藥物中毒,嘔吐不止,醫生們依然強制他們繼續服藥,并給他們注射5000至6000毫升的林格氏液,以“測驗由饑餓引起的各種疾病在不同情況下吸收磺胺類藥物的能力”。
在上述試驗下,許多病人中毒而亡。當時被關押在這個集中營里的朝鮮人民軍軍醫金石維,以自己的醫學知識觀察了解了美軍醫務人員的實驗性“治療”方式,并把因此造成的死亡人數記錄了下來,他記錄的數字與其他歸俘提供的數字基本相符,即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8 月,僅在第4集中營里死于細菌性痢疾的戰俘就達4000多人。
在外科領域,美軍以朝中戰俘為對象,也進行了大量的“醫學實驗”。
1953年,《美國陸軍醫學月刊》第10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當時負責軍隊醫療工作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米爾本·A·凱斯伯格醫學博士,他在文章中很“專業”地提到美國“軍醫事業”在朝鮮戰爭中得到的特殊發展:
“在朝鮮戰爭中,血管外科部門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至專門性的血管外科醫療隊成為軍事外科醫療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血管外科,就是縫合血管的破裂處以形成不漏血的接合部位的美妙的特技分科。外科醫生們可以運用這種技術,來保存本來因為血管破裂必須截斷的四肢的下部。血管外科不僅需要優秀的醫學組織和敏捷的動作,而且需要實際性的試驗,尤其是拿人做這種試驗才能完成的技術。”
他提到的“拿人做這種試驗”,實際上是指美軍那些外科醫生們在朝中方面的被俘人員身上進行手術實驗。
當時在美軍集中營里,為了年輕軍醫實習需要,或為了某一項醫療技術的實驗需要,美軍醫生可以將朝中被俘人員的四肢或肋骨,像切甘蔗一樣一節一節地切下。有戰俘因為凍傷了一個腳趾,就在美軍醫生的“實驗”性手術中被切去了整條小腿;更有甚者,有的戰俘一條腿被美軍醫生相繼施行六次截肢手術,直到這條腿截光為止。
據揭露,當時美軍第14野戰醫院“附屬”的第1戰俘營,成為大批美國年輕外科實習醫生的“實習基地”,他們一般“實習”兩三個月后,就有新的實習醫生來輪換。許多戰俘的大腿被這伙實習醫生一次一次地練習“手術”,一次一次地截斷,不少人被截過五、六次之多。有的戰俘患了與外科治療毫無關系的氣管炎和胸膜炎,竟也被截斷肋骨,一名叫金春山的人民軍戰俘就曾被截斷了五根肋骨,每次截斷“手術”都由不同的美軍實習醫生操作。
而且,這些年輕的美軍實習醫生們可以隨意進入醫院,按各自的需要挑選病人進行“手術”,碰到抗拒的戰俘,就給他強制打上一針,使其處于癱軟狀態后再拖進手術室.....
在這樣的“醫學實驗”和“實習手術”中,有大批輕傷戰俘變成了重傷戰俘,而這些被人為制造的大批重傷者中,又有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慘絕人寰!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上述行徑,堪稱日本“731部隊”式的反人類暴行。
(以上資料主要來自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4.10出版的《干戈·玉帛》一書,作者邊震遐,當時是志愿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戰地攝影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