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提到過無產階級要盡可能聯合一切同盟軍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論斷。十月革命,列寧為鞏固好工農聯盟,做了不懈努力,雖然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犯了很多嚴重不利于工農聯盟的錯誤,給蘇俄政權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但是也為無產階級處理工農聯盟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毛主席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吸取列寧處理工農聯盟問題的經驗教訓,科學的論述了新的“人民理論”。
十月革命之前,俄國的無產階級占當時俄國總人口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工業總產值占當時世界第五,工人階級的力量相對于中國更雄厚,而且由于大工業的發展,進入壟斷階段的俄國帝國主義的工人階級紀律也相對集中,方便進行組織。然而,中國將近三千年處于封建社會,農民小生產者是當時人口數量最多的人口,占當時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而且,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無產階級力量極其薄弱。農民小生產者有自發的分散性,難以充分組織起來。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實現無產階級奪取政權,要比俄國更困難、更復雜、更艱辛。如何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實現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這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這個難題只有毛主席成功解決了。
毛主席領導中國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重要條件,就是緊密依靠了當時中國最主要人口——農民小生產者。主席能成功領導中國無產階級團結依靠好農民小生產者、實現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和主席的“人民”理論也密切相關。
一、中國社會現實和無產階級領袖毛澤東的選擇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以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變革生產關系、捍衛無產階級根本利益、解放生產力、實現共產主義為己任,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如何實現無產階級武裝奪取、變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
中國處于農民小生產者的汪洋大海,農民占了當時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而農民小生產者的封建習慣極其濃厚,松散無組織的特征極其明顯,難以像無產階級那樣組織起來開展革命戰爭。當時農民多數是文盲,而且封建思想的影響下,迷信濃厚、屈從于地主階級的奴化思想嚴重。但是,“中國因經濟落后,故現代工業無產階級人數不多。”(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無產階級自己的力量就嚴重不足,怎么辦?主席指出——面臨中國這樣的農民小生產者規模最大的國家,面臨中國這樣封建主義基礎雄厚、資本主義工業極端薄弱的國家,無產階級實現武裝奪取政權,顯然難以單純的依靠自身力量,需要盡可能的爭取同盟軍。
農民,特別是貧雇農——是無產階級最好的同盟軍——他們不僅是中國多數人口,而且受了地主階級極端殘酷的壓榨,渴望著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具有革命的訴求。正如毛主席所說:“貧農是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廣大的農民群眾,是農村中的半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最廣大的動力,是無產階級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貧農和中農都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無產階級也只有和貧農、中農結成堅固的聯盟,才能領導革命到達勝利,否則是不可能的。農民這個名稱所包括的內容,主要地是指貧農和中農。”(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二、毛主席引導農民群眾組織起來的探索實踐
農民小生產者的嚴重階級局限,包括封建迷信、奴化思想嚴重、散漫無組織和極端“民主”化、主觀主義的“左”右傾向……怎么團結他們并解決問題?毛主席指出——第一,要通過土地改革,變革生產關系滿足農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第二,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農民群眾明白為什么要革命。我們的土地改革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是引導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過程。毛主席特別提到:“我們的辦法是依靠貧農,聯合大多數中農(下中農)向地主階級奪取土地,黨起引導作用,反對包辦代替,并且有一套具體的作法,那就是訪貧問苦,物色積極分子,扎根串聯,團結核心,進行訴苦,組織階級隊伍,展開階級斗爭。”(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批注和談話》)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群眾就在覺醒,逐漸成為無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者。
面對農民群眾的嚴重階級局限,毛澤東創造性的提出了“改造農民群眾,實現農民群眾思想上革命、成為無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者”的科學論斷。毛澤東講:“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等項常識,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斗爭中不出怨言。連、營、團都有了士兵會,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眾工作。”(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由于工人階級在中國占極少數,中國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需要依靠農民群眾武裝起來、成為無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大軍。但是,農民小生產者自由散漫、無組織無紀律、極端民主化的傾向,也是極其嚴重的。為了克服農民的松散無組織的嚴重階級局限,強化無產階級革命軍隊的紀律,將農民群眾改造為有戰斗力有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毛主席做了堅決徹底的斗爭。在古田會議的決議中,主席提到:“要指出極端民主化的危險,在于損傷以至完全破壞黨的組織,削弱以至完全毀滅黨的戰斗力,使黨擔負不起斗爭的責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敗。其次,要指出極端民主化的來源,在于小資產階級的自由散漫性。這種自由散漫性帶到黨內,就成了政治上的和組織上的極端民主化的思想。這種思想是和無產階級的斗爭任務根本不相容的。”(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
毛澤東嚴厲提出了糾正農民小生產者極端無組織無紀律的方法——全面強調了黨指揮槍:“1.黨的領導機關要有正確的指導路線,遇事要拿出辦法,以建立領導的中樞。2.上級機關要明了下級機關的情況和群眾生活的情況,成為正確指導的客觀基礎。3黨的各級機關解決問題,不要太隨便。一成決議,就須堅決執行。4.上級機關的決議,凡屬重要一點的,必須迅速地傳達到下級機關和黨員群眾中去。其辦法是開活動分子會,或開支部以至縱隊的黨員大會(須看環境的可能),派人出席作報告。5.黨的下級機關和黨員群眾對于上級機關的指示,要經過詳盡的討論,以求徹底地了解指示的意義,并決定對它的執行方法。”(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經過嚴厲的紀律和強有力的政治教育,參加紅軍的大量農民小生產者的階級局限得以有效克服,成為了有自覺的嚴格的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毛澤東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上入黨”、“思想上建軍”。毛主席以全新的正確方式,大批改造農民階級入黨、參軍,首次解決了在近代中國這一人口最多、小生產規模最大、工人階級基礎遠遠薄弱于歐洲、現代化程度遠遠低于歐洲、封建舊勢力遠遠大于歐洲、存在帝國主義國家所沒有的買辦附庸勢力的東方大國締造無產階級先鋒隊、締造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這樣兩大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
三、“人民”理論和毛澤東處理工農聯盟問題的斗爭藝術
毛主席能領導中國無產階級在前所未有的困難條件下實現奪取政權的勝利,也離不開他的“人民”理論。前文已知,作為擔負起為無產階級利益而斗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任務的中國共產黨,如果想推翻“三座大山”,真的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就必須盡可能團結大多數中國反帝反封建各階級人口,特別是團結農民群眾中的貧農。所以,毛主席創造性的提出了在無產階級領導一切反帝反封革命階級推翻“三座大山”之后率先建立“人民民主專政”而不直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戰略考慮。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毛主席對世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獨創性貢獻。
“人民”的內部,清晰的劃分著階級。所以,毛主席說:“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人民……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在階級社會是無產階級自身以及其他在一定的時間、地區內和無產階級在當時當地有共同利益的同盟階級,在無階級社會是全人類。在階級社會,由于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不變,但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要任務,所以人民的范疇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也一直在改變。毛主席的“人民”理論,是動態的人民理論。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勝利之后,毛主席精準指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拿我國的情況來說,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親日派都是人民的敵人。在解放戰爭時期,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都是人民的敵人;一切反對這些敵人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主席的“人民”理論,使我黨得以在各個階段“利用矛盾,分化敵人;團結多數,孤立少數;集中優勢、各個擊破”,游刃有余地分時期和階段解決問題。”
在分析利害關系、制定和各階級聯合與斗爭的正確策略方面,在處理和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關系方面,中國革命有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最豐富的實踐。特別是在細致的處理農民問題、土地問題方面,中國有著更豐富的斗爭策略。正如毛主席所說:“按照教科書的說法,在武裝干涉和長期戰爭的條件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不對的。我們國內戰爭的時間比他們長得多,沒有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又取得了勝利,主要是我們對農民采取了正確的政策,在戰爭中緊緊依靠了農民。”(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批注和談話》)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處理農民問題方面,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是處理的最好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