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倆一個叫孫淑俊,一個叫劉玉敏,在北京是同班同學,一起到延安插隊,又一起當過民辦教師,轉眼五十五年過去,現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在夕陽紅的日子里我們依然是貼心的好姐妹。我們在一起時常回顧起在延安下坪公社王屯大隊插隊期間,一起擔任村民辦小學教師的往事。
(一)
想當年王屯小學學習條件極差,只有兩孔舊寒窯,共計50多名學生,設一至五年級,劉玉敏負責教一年級和五年級,孫淑俊教二、三、四年級,當時還有一本珠算書,為了讓娃娃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孫淑俊還加開了珠算課。由于村民們生活貧困,每個學生娃每學期只交兩毛錢學雜費都收不上來。“知識改變命運”,為了讓更多的娃娃能到學校讀書,僅靠我們資助,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為保證正常教學,我們倆絞盡腦汁,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記得1970年開春,我們倆到下坪公社辦事,碰上公社熱心的高會計,我們到他辦公室拉話時,他水缸蓋上的蠶卵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我們姐倆眼前一亮,一拍大腿,有了,何不通過教學之余加班加點搞些力所能及的副業來解決燃眉之急,補貼學校資金來源。我們說干就干,從公社取回兩板蠶卵,每天放學后就帶著幾個大點的學生,開始了勤工儉學之路。
課余時間,我們帶著學生上山采集桑葉,碰到下雨天,還要把每片桑葉的雨水擦干凈。蠶寶寶繁殖得快,隨著漸漸長大喂桑葉的的量也增多了,白天還好,夜里也需要照料。我們住的知青宿舍在二隊,要越過一道溝才能到學校,為了維護蠶寶寶的生長,我們二人決定住到養蠶窯洞。由于窯洞的四壁和炕上擺滿了掃帚,掃帚上也爬滿了蠶寶寶,我們二人連睡覺的地方也沒有,只好找來兩個長板凳和一塊床板搭起了一個床,床板上養蠶寶寶。我們二人只能擠在一起在床板下睡覺,半夜二人還要輪流值班給蠶寶寶加夜餐喂桑葉。經過四、五十天的精心培育,從產卵、到卵期、再到幼蟲期、最終到蛹期,終于做成了蠶繭。我們挑著擔子,帶著辛勤勞動的勝利成果,走十多里山路,到蟠龍集市出售,既解決了學校的經費,又減輕了村民們的經濟負擔。關鍵是提供了一條因地制宜,勤工儉學,保障讓更多娃娃上的起學的新思路,至今我們回憶起那段日子,深感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我們在延安下坪王屯大隊當民辦老師近三年的時光,與學生娃及村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們教學之余通過家訪了解娃娃們的家庭情況,課間陪伴娃娃們做游戲,課堂上除教學書本知識,還給娃娃們講大山外面的故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播散希望的種子。每當山洪暴發,大水退后,放學時,我們二人都要把比較小的同學,一個一個背過河,讓他們安全回家。
現如今我們當年教過的學生,有的當上村干部,有的發家致富當老板,也有的當兵保家衛國……作為民辦老師,我們想念當年的學生娃,作為知青,我們自內心懷念那段難忘的歲月。
(二)
由于教學需要,我們倆經常進行家訪。當時的農村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意識,只許男娃上學,女娃一般很早就要上山干活,婆姨們十有八九不識字。另外,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業余生活十分貧乏。可能是出于教師工作使然,我們意識到,要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必須從提升村民素質,撥亮心燈開始。村里的小學校,白天上課,晩上空著,不如知青們有所作為,辦個夜校,既教文化,還能豐富業余文化生活,轉變舊的思想觀念,樹立正風正氣。我們把想法報告隊干部,他們拍手叫好,全力支持!
說干就干,我們立即開始了夜校的籌備工作。首先對村民文化程度進行了摸底,做到心中有數,并在勤工儉學經費中申請了專項資金,利用周末馬不停蹄地到延安縣城購買了夜校學員所需要的書、本兒、筆等學習用品。并分工劉玉敏教高級班,孫淑俊教中級班,馬鳳云、張西朵白天去山上干活,晩上還要不辭辛苦擔負夜校初級掃盲班教學。
記得從夜校開學之日起,原本沉悶寂靜的小山村充滿了活力,村民們表示,這下婆姨女子解放了,一堂課也舍不得錯過。有的家庭夫妻二人把孩子交給老人照看,雙雙到夜校學習,老人們說,這就好像當年毛主席在延安時,村里辦的識字班,真得感謝這些不辭辛苦的北京娃。夜校還開了珠算課,隊長說,這下為我們培養了會計、出納人才。生產隊也經常借此機會召開村民大會,商議隊里的相關事宜。
夜校辦起來,知識青年也就更加忙碌了。張西朵平日體質就差,經常胃不舒服,但她仍然和馬鳳云一起堅持每天到夜校教課。從我們住的宿舍到學校所在地要跨過兩條溝。記得冬季的一個晚上,我們打著手電去夜校,經過一條溝時,孫淑俊一不留神一只腳掉進了水洼里,棉鞋全部濕透了,劉玉敏堅持要陪著她回去換鞋,但孫淑俊怕耽誤上課時間,還是硬堅持到了夜校,晚上回宿舍脫下棉鞋一看,腳凍的像個大紅薯。還記得有一次夜校下課,四位女知青在往回走的路上,在場院發現一只狼,起初我們以為是狗,隨行的老鄉馬上警告讓我們小心,告知那不是狗是只狼,并馬上打開手電愰動,為了保護我們走在前面帶路,直至送我們回到宿舍,至今回想既后怕又感動。
為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我們四位知青經常教唱革命歌曲,和當時盛行的樣板戲。我們住的窯洞墻上掛了個公社安裝的小喇叭,成了我們的好伙伴。在當時那個特殊年代,正在熱播八個樣板戲,每次小喇叭里一轉播我們就跟著學唱。記得有一次喇叭出問題聲音太小,又掛在高墻上聽不清楚,孫淑俊只好站在桌子上,學唱“智取威虎山”的穿林海、跨雪原唱段,直到學會。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段唱腔受到村民的喜歡,并廣為流傳,連幾歲的娃娃也能哼上幾句。
王屯夜校的舉辦,深受村民們的歡迎,幾乎家家戶戶除了有白天讀書的小學生,還有晚上到夜校上課的大學員。王屯知青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是夜校的兼職老師。
時間稍縱即逝,轉眼我們到延安上山下鄉距今已55年,插隊歲月依然歷歷在目,特別是那段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夜校生活,更是讓我們難以忘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