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一生是勤奮不息、艱苦奮斗的一生,其勤奮與礪志精神超乎常人,他一生堅持苦讀與勤讀、青年時代為磨礪意志常進行“苦煉”、參加革命后廢寢忘食的工作態度,成為毛澤東精神氣質和偉大人格的精彩華章。
苦讀與勤讀
兒時的毛澤東熱愛勞動,更熱愛讀書。8歲前,毛澤東的舅舅在家開館授徒講課,他時常旁聽,且能背詩寫字。毛澤東9歲時開始上私塾,師從鄒春培老師,從讀《三字經》開始,繼而讀《論語》《孟子》《詩經》等,老師抽查時,毛澤東都能背誦,而且這時毛澤東自己學會看《康熙字典》了。其父家教很嚴,早晚要看牛,晚上還要學習打算盤和記賬。1904-1910年,毛澤東先后又上了韶山關公橋、橋頭灣、鐘家灣和井滲里幾家私塾,在私塾里還讀了《春秋公羊傳》《左傳》等經史書籍。他不僅讀書天分高、記性好,且讀書很用功,老師點了的書都能背,并開始作文。毛澤東喜歡看《三國演義》《水滸》《說唐》等等,私塾認為這些都是雜書,不讓看,他是偷偷地看,老師也發現他偷著看,但點正書,他都能背得。他向毛宇居老師借《盛世危言》、康梁文集去看,特別喜歡韓愈的文章,還作了策論。師從毛麓鐘時,毛澤東讀的是古文《綱鑒》《日知錄》,6年的私塾生涯,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和寫作功底。在家里,他除了勞動外,就是看書。夏天的夜晚,蚊子很多,一點燈蚊子便蜂擁而至。他就鉆進蚊帳里,然后在床頭的凳上放一盞燈,把頭伸在帳子外面看。十三四歲時,毛澤東在家里干農活,住在南山不遠,有個下山和尚蕭貴統,便向他借了許多經書看。后來,他又到唐家圫借《三國志》等書看。表兄文運昌也幫他到處借書看。
16歲時,毛澤東離開韶山沖,赴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該學堂實行新法教育,教學內容西方新學較多。學校有座藏書樓,藏書頗豐,如《萬國公報》《格致匯編》《申報》《漢報》等。毛澤東在藏書樓涉獵了許多中外書籍,其中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尤為推崇,特別是梁啟超辦的《新民叢報》留有他批注的諸多手跡。此外,他對《世界英雄豪杰傳》愛不釋手,書中拿破侖、彼得大帝、葉卡捷林娜女皇、惠林頓、盧梭、孟德斯鳩、華盛頓和林肯等人的事跡深深地打動著他。
1913年春,毛澤東考取了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次年春四師并入一師)。周士釗曾回憶道:毛澤東每天起得特別早,洗完冷水浴和做完六段操后,天還沒大亮,他就迅速地走進了自修室。這時室內光線很暗,他便走到窗邊對著射進來的微弱晨光朗讀他所愛好的古文或英文;午休和課余時間,除了必做的作業和參加學生會活動外,就到閱報室看報,到圖書室借書。全體就寢以后,他還常常在不熄的路燈底下看一陣書刊,“學校圖書館,一年中他借書的次數最多”。(周士釗:《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故事》,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 第47-50頁)
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明清之際的思想家著作,從二十四史到《資治通鑒》等,他皆認真研讀,附之筆記和批語。在師范五年半的時間里,他所做的筆記本積累了一大網籃。他讀德國鮑爾生所著的《倫理學原理》,在這本僅有十多萬字的書的眉頭上就用工整的小楷寫了一萬二千多字的批語。
青年毛澤東經常向倫理學老師楊昌濟先生求教。除楊昌濟外,他還常向徐特立、黎錦熙、方維夏等老師求知解惑。特別是他與湖湘才子黎錦熙老師,亦師亦友,4個月毛澤東就拜訪了他20次,后黎錦熙離湘赴京工作,兩人仍書信不斷。(任志剛:《為什么是毛澤東》,光明出版社2019年版,第47頁)
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澤東一直保持著勤奮讀書的習慣。他常常一邊吃飯一邊看書,以至于到了廢寢忘食之境。他曾打趣地說:“飯可以少吃,覺也可以少睡,書可不能少讀啊!”
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毛澤東亦常是手不釋卷。無論是在井岡山時期,還是長征路上每打下一個地方,毛澤東都讓戰士為他搜集書,然后帶上。他特別重視報紙,連報紙中間的小廣告和尋人啟事都不放過,通過報紙了解國內外大事和各種信息,分析敵軍的行動方向等。他常常把報紙看作軍隊行動的指南。(曾志:《談談我知道的毛主席》,《緬懷毛澤東》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頁)
轉戰陜北之際,毛澤東交代工作人員將《辭海》《辭源》帶上,后來又添了《史記》《資治通鑒》供隨時查閱。即便是戰爭十分緊張之際,每天他還要抽暇讀書。他自己說,我一天不讀書就不活,可謂讀書愛書成癖。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日理萬機,勤奮讀書的習慣仍然不改。入城后毛澤東便住在中南海豐澤園的菊香書屋,寓意與書為友、與書結緣。他五尺寬的大床一半被書占滿,常躺著看書,他不看書睡不著覺,不看報不起床。
出差到外地時,他常常自己挑選要帶的書。有時實在忙得沒有時間,就親自告訴工作人員或親手開個書單,一帶就是幾箱子。每次出差臥室的床上、辦公桌旁、會客室里,甚至吃飯的地方,全都擺放各種書籍。無論是出國訪問、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途中,一有時間,他就手不釋卷看起書來。(徐中遠:《毛澤東讀書生活十二講》, 2018年版,第182-183頁)
就是他即將辭世時,看書看文件達11次之多,達2小時50分鐘之久。(李敏:《我的父親毛澤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頁)
磨礪意志的吃苦精神
青年毛澤東進入湖南第一師范學習后,十分注重意志的磨礪,而他磨礪意志往往通過超常的身體鍛煉體現出來。
為了強壯體魄,毛澤東堅持一年四季洗冷水浴,不僅可以鍛煉身體,更可以磨煉意志,涵養戰勝艱難困苦的精神。1917年秋天,湖南一師病死了七個學生,主要原因是不注重身體鍛煉。這件事情使毛澤東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每天凌晨同學們還沒起床時,他便來到井邊淋冷水浴,淋一陣擦一陣,要洗上一二十分鐘,直到全身透紅發熱。穿好衣服后,還要做幾節簡單的體操。1917年4月1日,《新青年》雜志刊載了他的第一篇論文《體育之研究》。毛澤東在文中提出了在中學和中學以上實行德智體三育并重,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的重要觀點。毛澤東鍛煉身體和磨礪意志的另一種主要方式是游泳,他60歲暢游長江,70歲時再次橫渡長江。
毛澤東與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將磨礪意志融入超常的身體鍛煉中。在寒假期間,他們徒步穿野越林,翻山繞城,涉江渡河。每逢下雨時,他們就脫掉衣服讓雨淋,曰雨浴;逢烈日當空,他們也赤裸上身,曰日光浴;霜凍之季,他們就露天而眠,甚至到11月份,他們還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毛澤東后來回憶說,他在華南多次往返行軍中,在漫長而艱險的長征途中,青年時代鍛煉出的強健體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頁)
青年毛澤東還采取“窮游”的方式磨礪意志。所謂“窮游”,也就是毛澤東常說的要讀無字的書。1917年夏天,毛澤東邀了在長沙教小學的蕭子升,不帶旅費,只帶包袱、雨傘和寫對聯用的紙筆。徒步游歷了瀏陽、平江、寧鄉等五縣;在一師第三年暑假,毛澤東又和蔡和森圍繞著洞庭湖東岸和南岸,步行游歷了幾個縣,歷時一個多月。到一處就找那里的農民談話,了解地主收租、農民交租的情況,了解農民生產生活困難問題,以及土豪劣紳奴役、欺壓和剝削勞動人民的真相,還有當地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有時訪學校、觀名勝。效仿舊社會游學先生“打秋千”的辦法解決旅行費用問題。
毛澤東還特別喜歡爬山,認為這不僅能擴大肺活量,增強體魄,更能激發他攀登不止、奮勇向上的精神。長沙湘江對岸的岳麓山是毛澤東經常去的地方。在一個電閃雷鳴之夜,毛澤東頂狂風、冒大雨,獨自一人爬上岳麓山頂,又從山頂跑下,來到蔡和森家。蔡母打開門時,毛澤東渾身濕漉漉的,腳底下一會兒就流了一大灘水。蔡母問出了什么事?毛澤東說,這是為了體會《書經》上寫的“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的意味,以鍛煉自己的毅力和膽量。(石仲泉、陳登才:《毛澤東的故事》,紅旗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9頁)
這種吃苦精神的鍛煉為毛澤東日后參加革命進行艱苦的行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爬雪山、過草地途中,毛澤東手握竹竿,和紅軍將士一樣一步一步地艱難行進著、攀登著,最終將雪山踩在腳下,越過了“生死之行的草地”。1936年,初見毛澤東的斯諾好奇地問道:“主席,聽說你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時,經常工作到深夜,有時到天明才休息,難道你的身體是鐵打的,不知疲倦嗎?”毛澤東笑著說,是少年時代常參加田里勞動,學生時代堅持長跑、爬山、游泳等活動鍛煉出來的,不是鐵打的。
勤奮不息的工作態度
毛澤東26歲時創辦《湘江評論》并擔任主編,創刊之初預約稿件不能收齊,于是他既當作者又當編輯。《湘江評論》創刊不足一個月便被軍閥張敬堯查封,共刊發文章83篇,其中將近一半的文章出自毛澤東之手。刊發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與《民眾的大聯合》是毛澤東早年發表的影響最大的文章。曾住毛澤東隔壁的周士釗回憶道,“深夜睡醒時,從壁縫中看見他的房里燈火熒熒”,“文章寫好了,他又要自己編輯、自己排版、自己校對,有時還自己到街上去叫賣”。此后,1919年9月至1921年夏季,毛澤東為《大公報》《女界鐘》《新湖南》等報刊撰文50篇,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潮,探討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姬瑞環:《向毛澤東學寫作》,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毛澤東負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政治周報》的創刊并擔任主編,他一個月撰寫并發表了近20篇文章。在大革命時期,他走村串戶搞調查研究,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很有影響力的政論文章。
延安時期毛澤東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常常徹夜不眠。
1938年5月初,毛澤東為了有力地批駁“亡國論”與“速勝論”的謬論,他先是廣泛閱讀中外軍事理論書籍,深思后通宵達旦地寫作《論持久戰》。他連續寫了兩天兩夜沒休息,實在太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臉,以清醒一下腦子,稍事休息,又伏案疾書。他夜以繼日地寫,竟至忘我之境,一連五六天沒睡覺,眼睛布滿了血絲,面頰也明顯地消瘦下來,飯量也很少,一直寫到大概第八九天的半夜才寫完初稿,接著又不分晝夜地斟酌修改。不久后,這部5萬多字的偉大著作誕生了。
毛澤東的保衛參謀蔣澤民曾回憶,當時的延安沒有生活用電,晚上只能點著蠟燭照明寫文章,昏暗的燭光下,不僅有害視力,且眼睛很容易疲勞。寫累了,毛澤東便按摩一下酸痛的眼睛,然后再接著寫。一夜下來,他的臉上粘了一層煙塵。
延安時期的毛澤東,作為黨的領袖,雖然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運籌帷幄和處理日常事務,但從不依靠秘書著書為文,就連一些講話、報告、社論,甚至電報之類,都要親自動手。他對審批的文電非常認真,有些需要修改的,都親自動手潤色文字,精心修改,不厭其煩。
毛澤東一生留下的文稿有4萬多件,字數達三四千萬字。這些文稿文章涉及各種體裁。沒有非凡的毅力,沒有對黨和人民事業極端負責的精神,是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每當大事來臨之際,毛澤東總是徹夜工作。特別是重要的戰役期間,毛澤東總是全力以赴、傾注心血地進行指導。沙家店戰役打了三天三夜,其中三天兩夜毛澤東足不出屋,不合眼不上床,直到戰役結束大勝敵人,他才安心休息。三大戰役,毛澤東指揮打仗接連十幾個小時不休息,有時一天都不上床,實在疲倦了就在藤椅上打個盹。開國大典前夜,毛澤東就忙了一個通宵,第二天凌晨6點還沒得休息。(白孟宸:《開國大典那天的歷史細節:毛澤東早上6點還沒睡》,載《國家人文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仍然通宵達旦地工作,這個習慣是革命戰爭年代養成的。1957年2月,毛澤東寫《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便接連寫了兩個通宵,可謂廢寢忘食;他每天睡三四個小時,中午起來開始工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晨。毛澤東不是一天工作8小時,一般是20個小時左右 ,一生從不追求個人享受,新中國成立后也沒有很好地休息過;他習慣于夜間工作,而且精力充沛,常常是幾夜幾夜不休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