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同志的《遵義政治擴大會議傳達提綱》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中共中央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的直接文獻之一——另一個文獻是張聞天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這份珍貴的文獻對于遵義會議的研究和討論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參照意義。
這個《傳達提綱》有不少關于這次會議的“硬料”,比如出席者、列席者名單,會議議決事項,傳達時的尺度掌握,等等。還有,就是會議結后的常委分工等事項的決定時間、地域。
關于會后的分工,在這份《傳達提綱》的最后部分,文字不多,但時序和地域,還是說得非常明白的——
擴大會完畢后中常委即分工,以澤東同志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并決定決議到支部討論時,指出華夫同志的名字(華夫即A名,常用此名在軍委刊物《革命與戰爭》上發表許多文章,特別是“短促突擊”的文章)。在團以上的干部會中才能宣布博古同志的名字。
決議發出以后常委各同志——毛張陳——均到各軍團干部會中傳布決議。在一切會議中對于政治局擴大會決議是積極的擁護的。
在由遵義出發到威信的行軍中,常委分工上,決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負總的責任。[]
瞅明白沒?“擴大會議”(指遵義會議)完畢后中常委即分工——常委立即分工。這是第一次分工,分工的結果是:毛澤東同志成為常委中第一位被“分工”者!分工的職責是“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所以,毛澤東同志才成為了“土城戰役”或“青杠坡戰斗”戰場指揮者!——這一仗是個敗仗!
這次分工的時間是,遵義會議剛結束之時——“即分工”,也就是1月17日會議結束后不久。根據《北渡長江計劃》20日下達之時為界,估計不超過1月20日;分工的地點:貴州遵義城或附近。
也就是說,這次分工的地點,與川、滇兩省,俱無關!
再說接下來的“分工”
——“在由遵義出發到威信的行軍中,常委分工上,決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負總的責任”。
這個不需要多高的文字水平,都能讀懂吧?地點/時間——遵義出發到威信的行軍中(不是到了扎西之時或之后哈)。在這個行軍中,中央領導能夠湊在一起集會的地方,主要是川省石廂子、滇省花房子、石坎子、大河灘、院子街——后四個地點均在滇省威信縣境內,附合“行軍中”的條件。
再“所以”,中央不會到了扎西,才想起解決分工問題吧?
所以,扎西會議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解決分工問題。而是生死悠關,或者起死回生的作戰方針問題。這個方針就是毛澤東提議的“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遵義”!而且,正是因為這個會議的這個決定,把中央紅軍從被動的危機中挽救了出來,從此開始在被動中爭得了主動!
筆者在拙作《非常軌跡》寫道過:
1935年2月10日這一天,對“朱毛”與蔣公及麾下諸侯來說,都是個“利害變換線”。
從這一天起,仿佛風水都倒轉過來了,“朱毛”之行動步步搶在蔣公劉甫公龍主席潘將軍的前頭,在他們作出研判及相應部署之前至少搶出了3天以上的時間差——實際上也就是3天以上的空間行程差。時間差與空間差這一迭加,就成了態勢仍然被動的“朱毛”從對手手中硬給摳出來的一個相對主動權。[]
193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在哪疙瘩?
在云南省威信縣扎西鎮!
他們在干嘛耶?
開會!正政治局會議。
會議決定干啥耶?
“赤化川滇黔,打回遵義去!”“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遵義!”
這個決定有多大意義和作用?
決定生死的作用!!!起死回生的作用!!!作用大了去啦!我中央紅軍,從此在毛澤東等同志指揮下,變被動為主動,把被動扔給了對手,把主動握在掌中,完成了一次神奇的戰略大機動!游龍戲水,搖頭擺尾,渡金沙而北上,達成了遵義會議第一個決議。中共中央,從川滇醞釀,決策,在黔北取得成果,進而在又在川滇邊的金沙江,收獲了成功!
所以,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的得意之筆,是在川滇黔完成的,不是在某個省完成滴,川滇黔各省,早晚要形成系統的聯動打造,少了哪個都不成!!!
筆者說明白了沒得?
所以啊,與其去爭那些跟自己地域不沾的事情,不如把與自己所在地域關系很緊要的事情,縷清楚,說明白!天下事,爭似不爭,不爭似爭,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吧?
所以啊,真不要去干啥子舍本而求未的笨事兒,蠢事兒,欺君又愚民,看似聰明實則糊涂的事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