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海戰中,中途島海戰是整個太平洋海戰的轉折點,這是公認的事實。學習這段歷史,我特別關注的是從珍珠港偷襲到中途島海戰這段,中間夾個珊瑚海海戰似乎沒有多少人重視它,而我認為,當時的日本軍方在中途島海戰之前,如果真的能深刻理解珍珠港偷襲和珊瑚海海戰,那么后面的中途島海戰有極大的成功可能。
從珍珠港偷襲到珊瑚海海戰,日本對于眼前發生的事情有哪些認識不足呢?
第一,戰列艦、巡洋艦在戰場上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其實日本軍方對戰列艦的作用是有所察覺的,但是卻沒有往前走,從純軍事角度來看,很可惜。無論是珍珠港偷襲,還是珊瑚海海戰,這段歷史明確告知世人,艦艇面對面之間的直接對抗,已經過去了,戰列艦、巡洋艦基本上沒什么大用,即使對島嶼的偷襲也可以從航母上的艦載機開始。那么當時怎樣使用才能發揮已經存在的戰列艦、巡洋艦應有的作用呢?我認為是對島嶼的進攻,后來的美軍就是這么用的。既然把戰列艦、巡洋艦主要用來對島嶼的進攻,那航母上的艦載機就不應該把對島嶼的進攻作為主要任務來使用。
第二,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使用。在遠距離的攻擊上,艦載機一旦被擊落,飛行員要么死要么被俘,都是回不來了。而在當時,培養一個艦載機飛行員是需要很大成本的,這個主要體現在時間上,因此使用艦載機遠距離攻擊,至少是有較大的勝算情況下,才能這樣使用,否則,最好作為艦隊外圍防空來使用,這樣一旦被擊落,用快艇可以把飛行員救回來。這就像坦克的使用上,首先是把坦克作為作戰對象。
第三,航母作為海戰的核心,那么航母的防衛尤關重要。珊瑚海海戰中,美日雙方都有航母被擊沉擊傷,這說明當時在艦隊防空上雙方的認識都有偏差,而這種偏差對于有雙重任務(島嶼和艦隊)的進攻方尤其不利,后面日軍的慘敗也印證了這一點。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在艦艇上多布置些射高三千米以下的小口徑防空武器,應該不成問題,為此拆除一些沒有什么用的巨炮也應在所不惜,甚至可以建造一些一千噸級以下的以防空為主的快速艦艇,追求的效能是要實現艦隊上空三千米內的絕對安全,如果這個做不到,至少也要保證一千五百米內的絕對安全。這并不是說三千米以上就不管了,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應該將絕大部分大口徑炮拆除,除了換成小口徑防空炮外,還要換裝德國88毫米那種類型的防空炮,從而避免讓敵方在三千米以上的空域自由漫步。
第四,艦隊怎樣布置才能完成任務。珊瑚海海戰中,日軍的目的是要占領莫爾茲比港,由于美海軍的阻撓,未能達成。進攻中途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占領中途島,不可能不面臨美軍的阻撓。前者失敗了,后者為何必定成功?而當時的日方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
中途島慘敗之前,日軍的海空軍力量明顯占有優勢——畢竟是一直處于戰爭中的國家。航母、戰列艦比美方多,這方面有壓倒性優勢;艦載機性能有優勢,飛行員素養也高于美方,也就是說空戰方面也有壓倒性優勢。這樣的優勢,卻在后來的實戰中沒有發揮出來。
如果日方對上面四點有足夠的認識,那么一定不會像歷史上那樣編隊進行遠程奔襲。最容易讓后人詬病的是,整個行動計劃,日軍編制的很復雜,而且是多路出擊,分散了力量。正確的做法是,以中途島方向為核心,將絕大部分力量投在這個方向上。我設想的是這樣的,將進攻中途島的力量分為三個艦隊,讓它們互為犄角。擺在最前面的是誘餌艦隊,以戰列艦4~6艘、2艘輕型航母為主,任務有兩個:一是誘惑美方的艦載機來攻擊,而己方的艦載機只是承擔誘餌艦隊本身的防空任務;二是美方如果不上鉤,則前突到中途島以戰列艦、巡洋艦來轟擊該島,為登陸做準備。另外兩個艦隊分別在誘餌艦隊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分別以3艘航母、1~2艘戰列艦為主,任務有兩個:一是支援誘餌艦隊的防空;二是根據美方航母位置,尋機擊沉美方航母。在實戰中,若美方發現誘餌艦隊的后方艦隊,并進行攻擊時,即使被攻擊艦隊的艦載機傾巢出動去支援誘餌艦隊或者去攻擊美方航母,還有另一個艦隊的艦載機承擔其主要防空任務。這樣的安排,以美方當時的海軍實力,最好的結局恐怕也只是在損失一條航母后放棄中途島,退守夏威夷。不過以美國的工業實力,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另外一場類似中途島的決戰必將上演。
上述的思考,告訴我一個事實:眼前發生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看清楚的。現在俄烏沖突正酣,出現了不少新情況,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清楚想明白,又有誰會步日軍當年后塵。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