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是繼《南征北戰》之后新中國拍攝的第二部大型戰爭故事影片。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說,描寫了1946年冬人民解放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的故事。《紅日》中的敵我軍高級將領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軍長沈振新是以二十四軍軍長王必成為原型,副軍長原型則是皮定均。首席大反派的原型則是國民黨王牌悍將張靈甫。
近年來張靈甫被吹捧成“抗日名將”。其實,就連當年的國民政府從未說過張靈甫是抗日名將。國民黨軍隊里的將領們,也不認為張靈甫有多大的抗日戰功。張靈甫在抗戰后仍籍籍無名,是靠打內戰而成為“英雄”的?!都t日》無論是書還是電影都給了張靈甫足夠的尊敬,影片開始,張靈甫率74師大舉進攻并連連得手,1946年7月,74師依靠現代化的美式裝備,與裝備落后的新四軍淮南軍區主力決戰,一時得手,淮南軍區主力被迫撤出淮南,整個淮南解放區失陷。9月19日,74師占領淮陰。9月22日,74師攻占了淮安。1946年12月漣水之戰,華中野戰軍第6師傷亡了5000余人。影片把他兇狠剽悍,肯動腦筋,善打硬仗的特點表現得非常充分。華野上下早就恨透了74師。圍殲74師的作戰命令一下達,歡聲雷動。廣大指戰員立下‘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消滅74師立大功,紅旗插上最高峰’的誓言。”起初把目標定在5月15日上午解決戰斗,還是低估了74師的戰斗力和張靈甫的頑強斗志。每爭奪一個山頭、高埠,都是如此反復。《第三野戰軍戰史》這樣記載:“華東野戰軍每克一點,往往經過數次、十數次的沖鋒,反復爭奪,直到短兵相接,刺刀見紅。戰況激烈程度,為解放戰爭以來所少見。”
果粉堅持張靈甫是自殺的,在電影中,張靈甫的末日到來之際,他的干兒子張小甫勸他投降。最后他投降無路,突圍時被槍殺。這還是比較給他面子的。歷史上是沒有張小甫這個人的,張靈甫是俘虜后被打死的,這有當年陳毅講話和華野驗尸報告為證。陳毅的講話明確說“張靈甫是我們殺的”。華野的驗尸報告透露,張靈甫的致命傷口是美制湯姆森沖鋒槍子彈從左后腦打進,從右下顎穿出,而張靈甫身材高大,這樣的彈道只有在他取下蹲或彎腰姿態時才有可能形成。當年戰地記者的報道也證實:張靈甫的致命傷口在后腦。時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政委的江渭清甄別了張靈甫之死的事實真相——并非自殺,是俘虜后被槍殺:?5月16日下午二時,總攻開始,特務團突破主峰西側,攻擊到七十四師指揮所,特務團一營三連指導員邵至漢率隊沖到敵指揮所洞口,被槍彈擊中犧牲,三連指戰員看到指導員犧牲,新仇舊恨一起涌上心頭,全連勇猛撲向指揮所,以白刃戰全殲張靈甫衛隊,活捉了張靈甫,當六縱將士看到張靈甫時,一個干部對張靈甫恨之入骨,一槍打死了張靈甫。所以說,張靈甫是被我軍先俘虜,而后被擊斃(應該說是該干部違反戰場紀律,但六縱領導沒有追究責任,可見張靈甫于六縱仇恨之深)。
果粉還大肆渲染張靈甫的遺書。事實上,這份遺書是王耀武偽造的。前74軍人事處長吳鳶在《我所知道的張靈甫》中說:“(王耀武)決定偽造張靈甫的遺書兩封,一封是由張寫給王耀武的,表明一死以報黨國和對校長的忠誠,一封是給他妻子王玉玲的,要求她善于撫養剛出生的孩子。信是由第二綏靖區司令部譯電科科長李嘯梓(與張靈甫同鄉)模仿張靈甫的筆跡代寫而成,信的內容和詞句,是經過再三斟酌決定的。這兩封信寫好后,派人乘飛機送到南京,謊稱是張靈甫在戰局危急時親筆寫好交隨從副官化裝送出的。蔣介石見信后,大為贊賞,當即命令軍務局擬了一道通令,要求各部隊學習張靈甫‘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的英雄精神。”網上許多軍迷也指出該遺書的疑點:第一,遺書里竟然將妻子名字弄錯,將“玉齡”寫成了“玉玲”;第二,這份遺書是用毛筆寫的,很難想象在戰地缺水的情況下,張靈甫竟然會用毛筆字寫遺書;第三,遺書是讓參謀楊占春攜帶出去的,當俘虜被押解下山的時候,孟良崮戰場突然天降大雨,為何這份遺書沒有水漬的痕跡?但就是這份假造的遺書,今天居然被刻在孟良崮山上。在張靈甫指揮所的山洞外,還修起張靈甫的紀念建筑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