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建立以后,毛澤東提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等論述,探索走“共同富裕”的新農村發展道路。我的故鄉在陜西眉縣金渠公社棗林大隊同西隊(同家村西隊),處于秦嶺北麓,關中平原西部,土地肥沃,人民勤勞,民風純樸。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貫徹毛主席的思想路線,“抓革命,促生產”,因地制宜,充分調動干群積極性創造性,“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南街村走集體經濟道路具有典型意義,我的故鄉的發展經驗也值得回顧和總結,對毛澤東時代人民公社實踐探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需要我們研究和反思,對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一
1959年3月、4月,毛澤東在《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指出:算賬才能實行那個客觀存在的價值法則。這個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萬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
算賬才能團結;算賬才能幫助干部從貪污浪費的海洋中拔出身來,一身清凈;算賬才能教會干部學會經營管理方法;算賬才能教會五億農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公社,監督公社的各級干部只許辦好事,不許辦壞事,實現群眾的監督,實現真正的民主集中制。
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規律進行了總結。“每一個”國家都“具有自己特別的具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和方法”,這個提法好。在《共產黨宣言》一百一十年以后,在莫斯科宣言中,就講到普遍規律和具體特點相結合的問題。
恩格斯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這是對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國民經濟的平衡是通過危機達到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有可能通過計劃來實現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認我們對必要比例的認識要有一個過程。教科書說“自發性和自流性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存在是不相容的”,可以這樣說。但是不能認為社會主義社會里就沒有自發性和自流性。我們對規律的認識,不是一開始就是完善的。實際工作告訴我們,在一個時期內,可能有這樣的計劃,也可能有那樣的計劃。不能說這些計劃都是完全合乎規律的,實際上是有些計劃合乎規律,有些計劃不合乎規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規律。
列寧這句話,“社會主義是生機勃勃的,創造性的,是人民群眾本身的創造。”講得好。我們的群眾路線,就是這樣的。講要吸收廣大勞動群眾“直接地和積極地參加生產管理,參加國家機關的工作,參加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部門的領導”,也講得好。
我們要教育人民,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集體,為了后代,為了社會前途而努力奮斗。要使人民有這樣的覺悟。公是對私來說的,私是對公來說的。公和私是對立的統一,不能有公無私,也不能有私無公。我們歷來講公私兼顧,早就說過沒有什么大公無私,有說過先公后私。個人是集體的一員,集體利益增加了,個人利益也隨著改善了。
反對平均主義,是正確的;反過頭了,會發生個人主義。過分懸殊也是不對的。我們的提法是既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過分懸殊。
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滿足的。共產主義社會,實行按需分配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滿足需要,因為需要是不斷被創造的。
人們生活的需要,是不斷增長的。需要刺激生產的不斷發展,生產也不斷創造新需要。人們對糧食的需要,在數量方面總不能是無限制的,但是在品種方面也會變化。
社會主義社會里面的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等等,現在是適合于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但是,發展下去,總有一天要被生產力的發展所突破,總有一天它們要完結自己的命運。能說社會主義社會里面的經濟范疇都是永久存在的嗎?
1959年10月,毛澤東在《關于發展畜牧業問題》指出:看來包谷是飼料之王。美國就是這樣辦的,蘇聯現在已開始大辦。中國的河北省吳橋縣,也已在開始辦了,使人看了極為高興。與大米、小麥、小米等主糧同等重要,把包谷升到主糧的地位。有人建議,把豬升到六蓄之首,不是“馬、牛、羊、雞、犬、豬”,而是“豬、羊、馬、雞、犬”。我舉雙手贊成,豬占首要地位,實在天地公道。蘇聯偉大土壤學家和農學家威廉氏強調地說,農、林、牧三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這是完全正確的。美國種植業與畜牧業并重。我國也一定要走這條路線,因為這是證實了確有成效的科學經驗。我國的肥料來源第一是養豬及大牲畜。一人一豬,一畝一豬,如果能夠辦到,肥料的主要來源就解決了。這是有機化學肥料,比無機化學肥料優質十倍。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有機化肥工廠。
1959年6月,毛澤東在《經濟建設是科學,要老老實實學習》指出: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提高經濟、文化水平,建設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和文化教育,需要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提出“多快好省“這個建設經濟、文化的口號。可以快一點,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你們不會相信,我也不相信。
搞社會主義建設,很重要一個問題是綜合平衡。比如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鋼、鐵等種種東西,缺一樣絕不能綜合平衡。工業、農業、商業、交通事業都可能碰到。農業也要綜合平衡,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五個方面。
1959年5月、7月,毛澤東在《發展商業和副食品生產》指出:工農商并舉,提得很好。一定要這樣做。貶低商業,商不掛帥,工農兩業是不會發展的。
為要流通,交通運輸必須相應地辦起來。城市當然以工業為重點,但現在是處于副食品嚴重不足的時期,必須強調郊區的農業。所謂農者,指的農林牧副漁五業綜合平衡。蔬菜是農,豬牛羊雞鵝兔等是牧,水產是漁,畜類禽類要吃飽,才能長起來,于是需要生產大量精粗兩類飼料,這又是農業,牧放牲口需要林地、草地,又要注重林業、草業。由此觀之,為了副食品,農林牧副漁五大業都牽動了,互相聯系,缺一不可。
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豬吃,有魚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雞鴨鵝兔吃,有蛋吃。我們有志氣、有決心做到這一項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有偉大意義的社會主義事業,也應當有信心做到這一項事情。
1960年11月,毛澤東在《永遠不許一平二調》指出:總之,無論何時,隊的產業永遠歸隊所有或使用,永遠不許一平二調。公共積累一定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過多。不是死規定幾年改變農村面貌,而是依情況一步一步地改變農村面貌。
1961年1月,毛澤東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指出:去調查研究一兩個生產隊,一兩個公社。今年搞一個實事求是年好不好?河北省有個河間縣,漢朝封了一個王叫河間獻王。班固在《漢書·河間獻王劉德》中說他“實事求是”,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提出今年搞個實事求是年,當然不是講我們過去根本一點也不實事求是。我們黨是有實事求是傳統的,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但是建國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們對實際不大摸底,大概是官做大了。
1961年1月,毛澤東在《反對兩個平均主義》指出:大隊內部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的平均主義問題,生產隊(過去小隊)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平均主義問題,是兩個極端嚴重的問題。不親身調查是不會懂得的,是不能解決的兩個重大問題的(別的重大問題也一樣),是不能真正全部的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1961年1月毛澤東《給中央常委的信》指出:我們對農業方面的嚴重平均主義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還留下一個問題。農民說,六十條就是缺這一條。這一條是什么呢?就是生產權在小隊,分配權在大隊,即所謂“三包一獎”(包工、包產、包成本和超產獎勵)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林、牧、副、漁的大發展即仍然受束縛,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仍然受影響。我的意見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基本核算單位是隊而不是大隊。所謂大隊統一領導要規定界限。
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在一九五七年這樣說過,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黨內黨外都應當有這樣的政治局面。沒有這樣的政治局面,群眾的積極性是不可能發動起來的。
1966年3月,毛澤東在《關于農業機械化問題的一封信》指出:為了農業機械化,多產農林牧副漁等品類,要為地方爭一部分機械制造權。所謂一部分機械制造權,就是大超額分成權,小超額不在內。
現在雖然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這是最好地同時為國家的辦法,還是“百姓足,君孰能不足”的老話)的口號,究竟能否持久地認真地實行,我看還是一個問題,要待將來才能看得出是否能夠解決。蘇聯的農業不是基本上機械化了嗎?是何原因至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
二
我們家鄉地處秦嶺北麓,關中平原西部,紅河谷的溪流從村莊穿過,有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稻谷飄香,麥浪滾滾,還有嘩啦啦的水磨子。
六十代初為了實現“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夢想,大隊從外地采購“變壓器”,尤其是從河南買“電磨子”,不小心將籌得巨款丟失,把人嚇壞了!還好錢用一塊又臟又舊的手絹包著,失而復得,虛驚一場。
原來溪流在村莊形成了幾個池塘,人蓄飲水不成問題,后來由于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水變得渾濁,不能飲用。有老人把廟院南端的一口老井揭開,人們奔走相告,我們村兩個生產隊都這這里擔水。井臺上成了全村人歡聚,聊天交流的地方。
大約過了幾年,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全村人用一口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個時候我們生產隊選拔了一位新隊長,名字叫李志忠,三十幾歲,精明能干,有魄力。
他決定在馬房院打一口新井,有人主張請風水先生看一看,他說“就在這里打,不信就打不出水來?”井打到六、七丈,遇到一塊大石頭,請人放炮,我們都藏在生產隊辦公室,只聽到轟隆一聲,石頭粉碎了,井水冒了出來。這口井水又旺,又甜香,請水文站化驗,說有微量元素,是一口寶泉,鄉親們喜出望外!
這件事生產隊長樹立了威信,大伙說,“這一次選對了人”!這個時候公社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縣上決定修石頭河水庫,全縣上萬民工義務勞動,我們生產隊也派出了精壯勞力,出大力,流大汗,義無反顧。據說毛澤東時代共修建了8.6萬座水庫,為農業連年豐收奠定了基礎。
水庫修建有一個過程,為了解決抗旱問題,上級組織修東干渠從紅河谷引水;同時號召各個生產隊打大口井,經過努力大功告成,井水很旺,可以灌溉二、三百畝土地,經過平整土地,成為旱澇保收田。
毛主席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經過艱苦奮斗,“治河造田為人民”,石頭河水庫1971年動工修建,1980年下閘蓄水,是一座集防洪保安、城市供水、水力發電、農業灌溉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大(Ⅱ)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積1.07萬公頃,水庫修成后,又完善了斗渠體系,徹底解決了故鄉的灌溉問題。
“因地制宜”是發展農業生產的指導方針,因為歷史原因,也是老祖宗保護生態環境,我們村的北部形成了七、八十畝蘆葦蕩(故鄉人稱“芋園”),楊柳成蔭,蔚為壯觀,是故鄉的一道風景。這里的蘆葦韌性特別好,四分之一根就可以吊一桶水!它是重要經濟作物,可以編制炕上的席,蓋房的氈子,柵子,蘆葉包粽子,芋毛刷刷,甚至可以裝飾婚房。生產隊認真經營蘆葦,每年可以有四、五千元的收入,這在那個年代十分可觀,是大自然的恩賜!
六、七十年代由于水利條件,水稻已經不再種植,而以小麥、玉米為主,這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一方面是社員口糧,另一方面也是交公夠糧。施肥主要是農家肥、飼養室圈肥,換舊房的墻土肥,還有化肥;還會留一定的閑地,讓土地休養生息。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講到巴黎的下水道工程,十分羨慕和贊嘆中國人用農家肥就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這簡直是一個奇跡,了不起的智慧!
夏收是農村最繁忙的季節,夏收、夏種、夏管稱為三夏。一望無際的麥田,我們生產隊最好的麥子在“西蛇腰”,那里相對地勢比較低,土地肥沃,容易灌溉,因此農作物非常茂盛。割麥子按畝數計算工分,也有請甘肅麥客幫助收麥,管飯給一定的報酬。有時候也有企事業單位的職工,義務幫助夏收,還用汽車幫助拉麥,老鄉熱情招待,漂面皮、臊子面,炸油條、麻花!
生產隊一般是用馬車、架子車拉麥子,把麥子拉到大場邊先摞起來,用谷叉往上撂,有人專門在上面摞,要有一定的技巧,仿佛一座座山頭。如果有雨,就要用麥草繕起來。老鄉講麥子在摞子上臥一臥,碾下來才有勁,實際上還是為了搶時間種玉米,這叫統籌兼顧!
碾頭茬麥子是“三夏”重頭戲,這個時候會選拔一位有經驗有威望的人做場長,計劃和指揮一切!仿佛戰場上的將軍,一般是用牛或騾馬拉著碌碡,也有拖拉機碾麥,中間社員們要翻麥子。下午或晚上有下山風就可以把麥子揚從來。
三伏天等鋤過二茬玉米,就開始騰草,也就是碾二茬麥子,就是把大場周圍的麥稈重新碾一遍,關鍵要用木叉透干凈,集中摞成的大摞子,一備牛馬做飼料。騰草仿佛農村的節日,三夏繁忙的季節告一段落,生產隊殺豬宰羊,全隊人會餐,慶祝一番。有時候還會有秦腔戲,交流會助興。
多種經營是發展農業的法寶之一。我們金渠鎮有歷史悠久的太白酒馳名海內外,我們生產隊離酒廠只有五華里。而釀酒主要以高粱為原料,去粒高粱穗可以縛笤帚也是經濟作物,種植高粱成為我們生產隊主要作物。同時種植的還有大麥、豌豆、大豆、小豆、綠豆,蕎麥、芝麻、蓖麻、苜蓿、紅苕,麻也是經濟作物。生產隊還有菜園子,種植有西紅柿、韭菜、茄子、豆角,黃瓜、大蔥,白菜,蘿卜,大蒜,花椒、松掛,冬瓜、南瓜,辣椒等。
而西瓜是生產隊主要經濟作物,那是時候種植幾十畝,一大牙五分錢,記憶猶新,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而且還有養豬場,春節殺豬給社員分配。還有掛粉條的粉房,豆腐房。
生產隊有兩個飼養室,養著耕牛、馬、騾、驢,這是耕作、播種、碾打、運輸的工具。派人專人喂養,種植幾十畝苜蓿、豌豆,以及麥草作飼料。牛馬踏的糞是生產隊肥料主要來源之一。飼養室也稱馬房“馬房”是小朋友最喜歡去的地方,馬和驢干完活后來要在地上翻來翻去打滾解乏。有時候我們還可以見到下牛犢,冬天要點一堆篝火,牛犢下下來不一會兒,就可以在院子里跑,太神奇了!
我伯父當過飼養員,也會趕馬車是生產隊主要運輸工具,交公糧、集體趕集,有時候裝扮一番,娶媳婦或送姑娘出嫁,小時候我坐著馬車還壓過轎,還可以賺小費,風風光光熱鬧一回。有人說結婚坐轎、馬車是封建傳統,胡耀邦時任陜西省委書記在眉縣大禮堂講,舊社會縣太爺出門坐轎子,現在是新社會一個人一輩子結一次婚,坐一次轎子、馬車有何不可?大家熱烈鼓掌!
我們隊上養了一頭白馬英俊溫順,人稱“白龍馬”,有一次從舅舅家接媽回家,媽媽騎在白龍馬上,過干溝河要拐兩道彎,小馬駒落在后面,我和哥哥擔心它迷路,爸爸說“老馬識途,小馬也識途”!果然,不一會兒小馬駒趕了回來。
我們生產隊長聽說種植藍草可以致富,他帶領干部外出參觀學習,這個蘭草就是荀子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的藍。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藍淀》:“凡藍五種,皆可為淀”。生產隊種了幾十畝,在我們西場房屋旁邊挖了一個直徑約10米,深約4米的圓柱形“淀窖”,先用石頭水泥砌,做好防水。藍草秋季成熟,采來洗凈涼干,放在“淀窖”里發酵一定時間,就可以打漿沉淀成靛藍染料,成為生產隊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這是在傳統種植業之外,開拓的一種致富門路。
我們生產隊的土地并不都是平地,處于秦嶺北麓,總體上是南高北低,還有幾十畝土地坑洼不平,有一、二十米高的崖。生產隊長因地制宜,決定辦有磚瓦廠。請來外地有經驗的師傅挖了窯,制作的磚瓦坯子涼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裝窯。然后點燃木柴、炭燒鑄,關鍵是要掌握火候,燒到一定時間涼幾天就可以出窯。后來也燒鑄過陶器,因為師傅有經驗基本上都是成功的,由于產品質量好銷售快,我們隊鎮瓦窯遠近文明,成為生產隊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真正讓生產隊富裕起來的還是種植業。那個時候公社推廣萬畝綿,我們生產隊搞了個“百畝棉”。這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棉花并不是我們關中地區的傳統作物,經過農業科技人員的實驗認為可以推廣種植棉花。防“棉鈴蟲”,用“螢火燈”,也用“噴霧器”人工防治,有中毒的危險,可是青年人“愈有困難愈向前”!間苗,掐尖,打叉,灌溉,精心作務。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年棉花大豐收,生產隊的收入一下子翻了一翻,年終決算,一個全勞力一天即10分工可以分八毛一,有人在生產隊分紅大會上說,“明年我們就在塊塊上摸呢?”這是我們同西隊人的盛大節日!十里八鄉贊譽不斷!
生產隊當時分配糧棉油的制度是人八勞二,或人七勞三,保證每一個人基本生活。經濟收入按勞動工分所得,減去分配糧棉油物價,加或減上年結算即是。每一家負擔人口不同,勞動力往往有一個成長的周期,結算賺錢或倒慣也會有一個周期,如果生產隊經營的好,分到錢的戶數就會大大增加!那個時候雖然講階級成分和階級斗爭,但是評定工分和分配中還是一視同仁,體現了人道主義和國家政策。
人民公社以集體經濟為主,但政策也有靈活性,給各家留有少量自留地,供家庭自主經營管理,彌補不足。多少由各地人口和土地規模決定,我們大隊每人三分地,我家六口人共一畝八分地,由于養母豬施肥多做務的好,每畝地比別人家能夠多打一、二百斤糧食,能夠解決大問題。
我們是老莊基,有七、八分地,房前屋后種植有桐樹、椿樹、槐樹、楊樹、柳樹、榆樹、核桃樹、石榴樹,拐棗樹,葡萄樹,柿子樹、杏樹、桑樹等等,有些是木材,有些是水果可以市場交易。
柿子樹是我們村莊十分普遍,不僅房前屋后有,而且田野路邊都有種植,秋天柿子紅了,整個村莊被紅彤彤的柿子樹包圍著,恰如元宵節大紅燈籠高高掛,“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甜柿子、軟柿子可以賣,尤其是柿餅可以保存,作為特產銷往各地,能賣個好價錢。
我們秦嶺北麓氣候適宜溫差大國家在五十年代后期就提倡種植蘋果,萬戶村、南寨村蘋果樹大面積種植,在眉縣出了名,富裕起來,人們帶著閨女去那你找對象。我們生產隊在七十年代也在不平的地段種了幾十畝蘋果樹,一段時間管理不善,后來大隊王玉老書記“能上能下”,會村擔任生產隊長,請外地技術人員修剪果樹,加強管理,蘋果園成了生產隊的搖錢樹。
常言道,“富不離書,窮不離豬”,養豬是漢族地區普遍現象,家家戶戶都養豬,我們小的時候作業也不多,放學回家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拔豬草。我們家養了一頭母豬,再養一頭奶羊,下了十幾窩豬仔,在街上能賣個好價錢,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積累資金蓋起來大瓦房。如果光景過得好,年底殺一頭肥豬,那一年的日子令人羨慕。
養雞也很普遍,一家養幾十只雞,散養在房前屋后,有池塘的地方還養鴨、鵝,雄雞報曉,這是田園生活的象征。出售雞蛋、鴨蛋,賣肉雞也是一筆收入。一段時間有人收購肉兔,不少人家養兔致富。還有養蠶的,春天蠶寶寶放在土炕上,吃桑葉非常快,養蠶是中國人古老傳統,也是經濟來源之一。養狗也很普遍,看家護院,也是人類的好伙伴。
社員家庭可以從事編織、木匠、鐵匠、漆匠、小爐匠、修理、建筑、掛面、縫紉、剪紙、制香、糊燈籠、小貨郎、經紀人,小買賣等職業。
故鄉距離關中西部重鎮齊鎮(齊家寨)只有10華里,這是眉縣最重要的農貿市場之一,西南與岐山縣安樂鎮、太白縣鶯鴿鎮相鄰。其他兩個是槐芽鎮和城關鎮。雙日逢集,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有百貨商店,生產門市部、信用社、糧食市、騾馬市、牛羊市、豬娃市、木材市、蔬菜市、肉市、小吃市、雜貨店、榨油廠、縫紉廠、織線廠、膠鞋廠、醫院、藥店、林業學校、獸醫站、理發店等等一應俱全。這是人民公社時代經濟繁榮的象征,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機勃勃的體現。
三
毛澤東時代人民公社制度是一個偉大的創造,它是鄉村治理的一種探索和實踐。體現了“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探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從我的故鄉“生產隊”發展模式,可以看出有如下主要經驗,值得我們反思。
第一、 毛主席說“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學會“算賬”和經營管理,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督,保持干部清正廉潔。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講“商品”的價值,講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都要講價值規律,都要“算賬”,核算成本,講投入和產出,這是毛澤東發展國民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之一,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一個發展。“算賬”,就是用經營商品經濟的思維和辦法管理經濟,因此,一個生產隊的“會計”也很重要,是生產隊長的助手和參謀。
毛主席認為“算賬”,也是監督干部保持廉潔的有效方針。一般是每年結算分紅,就會把生產隊賬務和每家分紅情況公之于眾。而且大隊會抽人對大隊、生產隊經濟賬務進行審計,如果有問題就要予以糾正。那個時候有“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群眾可以隨時寫大字報,對干部進行檢舉揭發。“四清”、“社教育、“文革”,都有“算賬”!這是毛澤東時代依靠群眾監督,保持干部廉潔自律的最好方式。
第二、 “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生產隊具有經濟發展的較高自治權、自主權、當時的分配制度體現了走共同富裕道路
按照毛主席的思想,“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農村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這個制度在六、七十年代已經基本定型。也就是說,生產隊有高度的自主權,按照我們這里的實際,一個生產隊大約有兩千多畝土地,三、四百口人,公社計劃耕種面積、或交售公夠糧,加上農民口糧,大約占三分之二土地;其他土地可以自主經營,從事多種經營和商品經濟,具有發揮集體經濟優勢的巨大空間。
生產隊在生產經營管理中采取“包工”,“承包”等生產責任制,比如“蘋果園”,“磚瓦窯”,“拉糞”,“平整土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而公社推行“萬畝棉”,生產隊落實“百畝棉”獲得大豐收,收入顯著增長,則體現了公有制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分配”是生產隊管理的重要環節。一般實行“人八勞二”,或“人七勞三”。也就是年終糧棉油分配的制度原則,每個家庭掙得的勞動工分與人口分成的比例。一方面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一方面體現了普惠制原則。當時雖然也有“計劃生育”但是沒有硬性規定,七、八個娃的家庭很多,這種政策是從大多數家庭考慮的,是人民公社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現在看來,改革開放是吃了毛澤東時代的人口紅利。
第三、 因地制宜,“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這是農業經營之路。
毛澤東講農業經濟,強調“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這是農業的綜合平衡,是“大農業”的概念,實際上是農工商一體化。種植芋園、高粱、豆類、養豬場、粉房、藍草、菜園等。而多種經營也必須學會“算賬”,遵循價值規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認為“農業不單純是農業,而是百業”,這個看法是深刻的,只是在人民公社時代,才可能創造百業興旺的奇跡。
“因地制宜”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指導思想,而對于發展農業來說,更是如此。對于我們生產隊來說,歷史上由于紅河谷溪流從村莊穿過,形成了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把它經營和就成了隊里的聚寶盆。利用生產隊的崖地發展磚瓦窯,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利用不平的地發展蘋果種植也是因地制宜。
第四、 “按勞分配”,發展集體經濟與發展家庭經濟(自留地為)、調動村民積極性相結合,是農民致富之路。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原則。在人民公社時代,要發家致富,主要靠勤奮勞動,多爭工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個人才能有好日子過。兼顧公私關系,是一條重要經驗。
“自留地”是集體經濟之外,發展家庭經濟的重要方面,對補充口糧,改善農民生活意義重大。另一方面農民家庭飼養豬、雞、鴨、兔,從事掛面、編制、工匠、養蠶等副業,也是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第五、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優良品質,農家肥與化肥相結合,農業機械化,是毛澤東時代農業現代化的主要貢獻。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毛澤東時代發展農業的重要功績。打大口井,修東干渠,尤其是石頭河水庫的修建,使我們家鄉的農田變為水澇保收田為農業連年豐收就奠定了基礎。
大隊有農場,可以推廣小麥“豐產三號”,玉米“戶單一號”等優良品質,為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眉縣氮肥廠的修建,發展畜牧業,養殖業,農家肥與化肥相結合,為發展科學種田創造了條件。拖拉機、播種機、脫粒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由大隊統一管理使用,可以提高使用效率。
第六、 加強黨的領導,實行民主集中制,選拔群眾擁護能力強,有膽有識的隊長及領導班子,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條件。
公社有黨委,大隊有黨支部,生產隊有黨小組,黨的領導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那個時候,公社黨委副書記在我們棗林大隊住隊,生產隊也有住隊干部。名為“路線教育宣傳隊”,“抓革命,促生產”是主要任務。與現在“第一書記”差不多,黨的建設,農業生產,政治學習,社會治安等都抓。
貫徹民主集中制,那個時候有“黨支部會”、“貧下中農會”、“社員大會”,隊長由各級組織推薦,全體社員大會選舉產生。“隊長”是生產隊核心人物,對一個生產隊發展至關重要,威信和能力不可或缺。我們生產隊選拔了一位有魄力、有辦法的隊長,是我們的幸運!
第七、 反對平均主義,體現物質利益原則,同時要講思想覺悟和奉獻精神,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
有人把毛澤東時代,稱為“吃大鍋飯”,從毛主席對發展農村經濟的論述來看,多次講到要反對平均主義,反對一平二調,反對官僚主義剝奪農民。在分配上要反對平均主義,體現物質利益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
毛澤東時代“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學習《老三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那個時候講公平正義,社會風氣好,民風淳樸。
第八、 集思廣益,走群眾路線,密切干群關系,備戰備荒為人民,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有突出貢獻者重點獎勵!
列寧說:“社會主義是生機勃勃的,創造性的,是人民群眾本身的創造。”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群眾中蘊藏了一種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人民公社時代,之所以能夠創造共同富裕的典型,就在于發揮了集體經濟優勢,講價值法則,充分調動了干群積極性和創造性。
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首先在于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在農村是以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共同富裕為目標,“備戰備荒為人民”,農業發展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與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相聯系。干群關系密切,群眾有監督權,心情舒暢,困難群眾也能夠得到照顧。集思廣益,能夠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即使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得到重點獎勵,人們也會心服口服。
臨近春節,使人回想起農業社那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場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家家戶戶紅對聯,賽窗花剪紙,大紅燈籠,一家家拜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政通人和,安居樂業。尤其村莊中央蕩秋千的人山人海,歡聲笑語。走親戚串朋友的,舞獅子的,扭秧歌的,說書的,耍社火的,熱鬧非凡。這是一個吉祥和諧的春節,這是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動畫面,令人向往回味。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選》第八卷,(一九五九年二月——一九七五年七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