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維爾·馬克斯韋爾訪華文章:
《中國怎樣解決了糧食問題》
原載《參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12.2~1974.12.25
【本刊訊】香港《大公報》十二月十七——十八日以《中國怎樣解決了糧食問題》為題,譯載內維爾·馬克斯韋爾發表在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上的一篇訪華文章,摘轉如下:
在中國北部山西省的崎嶇山頂,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廟,這個古廟的“壽命”不久將結束了。自從解放后,這座古廟便一直空置著;最近,就是建筑古廟者的后代,進行開山辟地,把梯田推上山脊,它曾經一度成為開山用具的儲藏室;但是,在一個星期之內,它就要在一聲爆炸中,隨著半壁山脊、泥土、巖石一起滾下山谷了。
“砰然”一聲,不僅這座古舊的廟被炸掉,五年前費了很大力量才用石墻圍起來的平地,也要炸掉。這個村莊現在使用的壓路機,正在把這個山頭壓平,在山谷中填起新的平地。填起的土地約有十二畝左右,使這個村莊的耕地面積增加了百分之十。在這個山區里,這是一幅相當大的平地,并且也適于他們使用新拖拉機。
人口不過三百的村民通力合作進行了這樣周密的偉大工程,這個村莊該是特別突出的了。但是這個地區,到處都在進行類似的工程。就在這里,正在完成近一百畝新墾田的鋪表土的工程。他們經過艱苦的勞動,開墾了這塊平地;他們炸開巖石,為一條河炸出一條長達三百米的支流,并且在河流兩岸筑起一條二公里的弓形石壩,截住河水,在山谷下開辟了這些新田地。
中國農村給人一種追趕前進的深刻印象。秋收剛過,社員們便又回到建設工地上來了。建設工作的規模,從小村莊開辟新梯田到數萬人參加的控制大河流工程。這些工程,將有助于他們明年取得更大的收成。
中國人以大量的人力來彌補機器的不足。他們把大量人工部署到工地上——這是蜂群式的工作方法。中國人說:“螞蟻啃骨頭”,就是群眾對頑強事物的回答。人手多,事情就好辦了,那些看來幾乎是人類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能完成,高山頑石也得低頭。目前在西方可能仍然強烈否定這種蜂群式的協作。但是經過一次社會大混亂之后或者粉碎了舊社會,有時候就需要采取各方面大協作的工作方式。
中國人不僅在山區開荒。我從廣州郊區一個公社的革委會主任提供的數字中注意到,這個公社一年來開墾荒地三百畝。這個公社是我在一年前參觀過的。雖然面積增加的比率不過百分之二,但是這個公社就在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珠江三角洲數十年來已經是深耕細作的地方。
我問到新開墾的土地有什么成就。公社革委會主任把我帶到一叢小山丘的地方,這些地方去年還是荒地,但是現在已是一排排的梯田,有的已種上了橙、桔樹苗,有的已經挖好一個個洞,等待培土和種植樹苗。
他們的計劃是果樹間種花生,而在較低的梯田種植稻谷。山腳的一塊小平地,我起先還以為是準備種稻的,但是后來知道,這塊地準備建個籃球場。這山丘本身就是一個多種作物的農場,公社當局已把這塊地方的發展和經營任務交給八十位年輕社員。這塊新開墾的土地的發展和經營將交給這批剛從學校出來的年輕社員們。他們將在這塊地方安家落戶。
象這樣的工程,已推廣到全國各地,數量不大,卻是繼續不斷,而是迅速地增加耕地面積。但是,增加糧食生產的高度潛力,仍放在提高耕地的畝產量方面。從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看來,綠色革命仍生氣勃勃,同時也是切實的——最少在中國是如此。
“農業土專家”,以一般的眼光看來,他們沒有受過很高的技術訓練。但他們受過科學方法訓練,熟悉植物生物學的基本知識,然后在種植實踐中逐步學習。
鄉村一級的實驗小組,是三結合的結構。一組中必須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農民,一位被推選出來的村領導人,以及一名知識青年。知識青年可能是從城市來到農村的男孩子或女孩子,也可能是本村中曾進過農學院的青年。
這些實驗小組除尋找改良種子之外,還帶頭試驗多造收成、混合肥料,以及其他新技術。小麥移植法目前已在中國北部普遍應用,結果可使畝產量增加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同時也可節省田間種植時間,使其他谷物有充分時間在田間完全成熟。小麥移植法除了在移植時期需要大量人力之外,可讓人們有更多時間進行田間的準備工作。現在,當地的工場已制造出小麥移植機器,在田間試驗使用。
這種革新的動力并不局限于實驗小組??磥砀镄聞恿σ褲B入中國的農村社會。擴大農村經濟基礎的副業,也是極力使生產增加和多種化的一個方面。為改善灌溉情況而增建的水壩、水塘和河道已成為養魚的新地方。目前,很多地方已采用“魚類交替繁殖法”——即在同一個池塘內飼養多種魚類。
我被招待乘小艇在河道上參觀,去看一部由公社工廠制造的新吸泥泵抽出河道底的淤泥。淤泥是一種肥料。隨后我們轉入河道的有籬笆圍著的地方,那里一條條大魚翻騰跳躍,噗噗有聲,水花四濺,這是一個養魚池,人們拿著魚網,一網便撈獲一大批五種不同的魚。
豬糞是有機肥料的一個基本來源,而有機肥料是中國農業的基礎。化學肥料也在廣泛應用,但供應仍不充足,公社社員目前的想法,似乎是將化肥作為有機肥料的一種補充,而絕不是代替品。很多人認為,完全改用化肥,為短期的谷物收成,而犧牲泥土的長期健康,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想法。
憑著這樣的群眾基礎,多樣化和自發性的動力來增加生產,中國的糧食產量比人口增長得更快?,F在,在機械化方面的進步,促進了糧食增產的速度,而家庭計劃早已在人口增長方面收到顯著效果。
中國能夠在農業產量方面,保持幾乎連續十二年的不斷增長。一九七二年的產量,比一九七一年的二億五千萬噸產量頂峰,下跌了百分之四;但是去年產量不僅補足而且超過了這個數額,創下了新紀錄。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取得的成就是更令人驚奇的。對貧窮的農業經濟來說,連年干旱就是饑荒,這是傳統的規律,但是,在這里,雖然發生了嚴重、廣泛的干旱,農作物不僅得到保存,收成甚至增加了。
然而,所有這些成就都在這塊曾被稱為“饑荒之地”上取得了。饑荒的痛苦銘記人們心中,因而青年人絕不允許忘記過去:通常的最壞的食物都吃光了,人們只好吃樹葉、草,甚至樹皮;變賣所有家當(包括妻子兒女);最后,便是逃荒、行乞,或者是搶劫;那些已注定要死亡的人對那些已奄奄一息的人進行仁慈的處死;食人肉充饑風行;最后死亡人數以十萬計,甚至以百萬計。
如此深刻程度的饑荒,在一九四九年之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病癥。這種病癥已經治愈了,首先由平均分配(在一九五○年代后期的兇年,中國有很多人吃不飽,但無人餓死);其次由于生產增加。
中國人跳出這個苦難深淵,主要是由于他們牢牢確信世界上沒有糧食問題,有的只是政治問題——這就是,人類如何組織它的社會,亦即是組織它的經濟。
在中國的第一步就是平分土地。這也是使農民信任革命的承諾的必須走的一步。中國共產主義者的真正勝利,就是他們引進了農業合作化,而當時農民們對合作化的根本概念,幾乎完全是陌生的。
毛澤東理解農民、相信農民,相信他們總會認識到他們的真正利益,因而對合作化道路所給予的機會就會作出響應。
一九五○年代之后,中國已將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輕工業直接為農業服務。在人民公社廣泛發展輕工業,吸收公社的勞動力,同時減輕田間工作的負擔。重工業雖然是重要環節,但是位居第三。
保持整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制度向前進展的主要動力是什么呢?當然,首先是由于構成中國更大的社會的無數個人民公社。
毛澤東的一條最基本教導就是:生產中的每前進一步,都應該在農民收入的改善上反映出來。
這樣,就是以直接的物質鼓勵為動力一一“從各盡所能到按勞取酬”。不過,并非僅僅如此。中國人已開始談論到他們發展農業的手段是“一場人民戰爭”。這句話是有提示性的。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指出,人類需要相等于作戰的一種精神,看來中國人可能已經在他們對社會承擔的義務中找到了這種精神。他們主張人類有克服自然環境的創造性的優勢。
中國的方法切合到什么程度了呢?當然,無可懷疑的是,對于全世界農民群眾來說,中國的農村可能象是千年來的夢想境地。中國人的經驗指出,農民依戀他們的土地是環境使然,農民關心的不是土地所有權而是生活。一旦他們相信這是前進的道路,他們便愿意合作。
“合作化”的成功,將有希望解決農業的矛盾,使那些傳統地同小塊農田相聯系的精耕細作經營的農田,發展成大規模機械化的農場。
這艘借以逃避日益高漲的饑饉惡浪的社會救生船——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稱之為毛澤東方舟——假如就是對世界農業國家的回答,那么,搭上這艘船的跳板在哪里呢?
中國農村的發展,沒有一樣不是一九五○年代印度社會發展計劃所能預見的。但是在印度信用貸款和技術的利益,就好象滴在沙土上的雨水,全部被地主和富農吞沒了。如果增加生產的障礙不在于無知,而是受到傳統的農村特權階級勢力有目的地抵抗或者獨占這些利益,那么,即使對增產的研究或者設立許多農業機構,都是通不過這些障礙的。
中國人首先是摧毀并夷平了這座社會權勢的金字塔,并在它的廢墟上建筑起他們的新社會。在中國人所走的道路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道路,但是迄今還沒有發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