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八年抗戰:不應忘卻的戰爭

拉納?米特 · 2014-10-27 · 來源:參考消息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至今,外界對中國在八年(1937~1945)抗戰中所付出的高昂代價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據不完全統計,期間中國有1400萬人死亡(英、美兩國傷亡總人數約為40多萬,蘇聯則超過了2000萬),超過8000萬難民被迫逃亡,同時處于萌芽階段的現代化也遭到扼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正是因為這場戰爭,整個國家幾乎一窮二白。

  中國人民殊死抗日

  近來,中國學界對抗日戰爭的各階段劃分達成了共識。1937年7月7日,在北京近郊突發的中日軍事摩擦,史稱盧溝橋事變,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索。直到1945年8月,戰爭才宣告結束。八年混戰中,國民黨政府曾被迫遷都,上百萬難民流離失所;大片中國領土被日軍占領。同時,日本還收買扶持中國叛徒,建立偽滿洲國,蓄意瓦解國民黨政府的統治。而與此同時,在這個國家的其他區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斗爭中贏得民心,并通過徹底的社會改革,不斷擴大革命根據地。

  二戰期間,中國經濟遭受重創,來之不易的現代化建設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其中20世紀頭十年建造的鐵路、高速公路和工廠被破壞殆盡;廣州珠三角地區30%的基礎設施被毀,上海52%的基礎建設被破壞,當時的首都南京80%的城市建設幾乎都化為灰燼。

  這場戰爭基本肅清了日、英兩大帝國的在華勢力,卻也同時為美、蘇勢力入華創造了機會。整個抗日戰爭史同時也是一部平民百姓的苦難史:從眾所周知的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938年1月),日軍攻陷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到1938年6月黃河大決堤,蔣介石政府以犧牲千千萬萬中國同胞為代價,為國民黨軍換取寶貴的時間。

  同時,抗日戰爭也是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中華民族排除萬難,堅持戰斗到最后一刻,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讓中國不可能獲勝的預言不攻自破,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的4年里,中國一直孤軍奮戰,獨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期間這個欠發達的貧困國家,抵抗住了日本80萬高度軍事化的精銳部隊。此后4年,對同盟軍在歐洲與亞洲兩個戰場獲得的勝利,中國的持久抗戰功不可沒。

  而抗日戰爭戰爭也成為了三大人物的人生轉折點,他們對中國未來的設想各持己見。戰爭期間,不論褒貶,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無疑是各界關注的焦點。1937年戰爭爆發之際,幾乎所有人,包括共產黨內人士都認為他是唯一能代表中國與日本作對的人物。蔣介石曾夢想戰爭能像一把烈火令中國鳳凰涅槃——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繁榮富強的國家,并在戰后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秩序中充當領導角色。

  最終,蔣介石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國家。而其最大的對手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則在抗日戰爭中成長為一代領袖。戰爭爆發之際,共產黨尚未壯大,作為共產黨領導人之一,毛澤東被迫轉移到偏遠的中國西北農村。而抗戰結束之時,他已經成為中國大部分地區及全中國人民(近1億)的實際領袖,手握100萬人的獨立軍隊。

  相反,戰爭卻也毀掉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常常游離在中國歷史學家們的研究之外,他就是汪精衛。汪精衛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中的一大悲劇人物。較之蔣介石和毛澤東,青年時期的汪精衛的革命經歷更為突出,其地位僅次于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但在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投靠了敵國日本,直到今日仍被視作漢奸遭世人唾棄。蔣介石、毛澤東和汪精衛這三個人,分別用一場戰爭實踐了各自對自由和國家現代化的設想。戰爭迫使他們各自為營,其所暴露的根本分歧也最終促成了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

  研究中日戰爭是解讀中國為何能夠一躍成為世界強國的關鍵。想要了解變革中這個國家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它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了解其不為人知的一面,研究中國的二戰史至關重要。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中日戰爭留下的痕跡至今在中國仍隨處可見:為紀念南京大屠殺,中國修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重慶也保留了綽號醋性子喬的美國參謀長約瑟夫•史迪威的故居,這位上將與蔣介石暴風驟雨般的交鋒對隨后幾十年的中美關系影響深遠。現如今,中國電視上仍經常播放八路軍在中國北方抗日的紀錄片以及以中日戰爭為背景的電視劇。

  中日戰爭還為這個國家留下了很多無形的影響。抗日戰爭削弱并分裂了中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其政權也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鞏固壯大起來。在當今國際社會中,中國致力于打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的分析師和外交官們懷念與美、蘇、英并肩作戰(作為盟軍的一員)的日子,而他們在中國對抗反動勢力與積極塑造新秩序中不可或缺的大國角色之間,劃分了明確的時間分界線。如今,中美關系日益緊張,中方的部分原因在于它認為歐美已忘卻其在二戰時的貢獻以及為擊退美國的敵人所做出的努力,這段歷史也是時候被重新提及了。

  如今,中日關系仍舊是中國外交關系中最為堪憂的一個部分,兩國摩擦形成的焦點仍舊是中日戰爭。中國年輕一代對日本侵華表現出的強烈憤慨,也正是其民族自豪感的現實塑造。20世紀90年代,時年40幾歲的記者方軍獨自前往日本,采訪參與侵華戰爭的退伍軍人。當時(我們的祖國)不強大也不富裕,他說道,我們失去了東北……從上海撤退到南京,卻令那里血流成河。如此可見,日本在中國的戰時記錄在今天仍能引發強烈的共鳴。

  近年來,中國青年反日情緒從未得到緩和,因為他們始終認為,日本從未對其在中國犯下的暴行真心悔過,而這種強烈的情緒隨時可能爆發:2003年有報道稱,中國東北某城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日游行,起因正是一些日本商人在當地雇傭中國性工作者舉辦淫亂派對,且事發時正是9月18日——那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之日;2005年,包括眾多大學生在內的中國抗議者包圍了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向領事館辦公大樓內投擲玻璃瓶,抗議日本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如此的反日情緒爆發的根源終究是是中日戰爭遺留下的兩國60多年來的積怨。

  2012年夏天,釣魚島事件的發生致使中國多個城市爆發反日游行示威,中日關系進一步陷入僵局。二戰后,美日安全聯盟不僅確保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強勢地位,也將日本納入美國的保護傘之下。中國人對美日同盟的憤慨多半源自中國理應成為處理亞太地區事務的主要力量的認知。但仇日的歷史根源來自在中國貧弱之時,日軍在其土地上為非作歹的共同記憶。

  回顧抗日戰爭,也多少可以撫平一些國共內戰留下的傷疤。在中國,紀念毛澤東時代的一處景點之一讓人甚為驚嘆,那就是毛澤東的老對手蔣介石位于黃山的別墅。別墅依照重慶大轟炸時蔣介石日記中的描述進行了修復。如今,它幾乎與戰時原貌無異,其內部陳列的部分展品充分證明蔣介石曾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

  西方認知嚴重不足

  西方對這場戰爭給中國遺留下來的諸多問題的認知尚且不足。很多人也還沒意識到中國在二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即使知道中國參戰的人也往往也將其視為次要戰場。這些人普遍認為中國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且是心意不決、貪污腐敗盟友,對最終消滅日本法西斯貢獻不大,因而沒有必要像看待其他參戰大國那樣對其進行全面審視。

  中國人認為西方世界對中國戰況的不解多是因為戰爭發生在幾千英里之外,但這種觀點完全錯誤。1939年5月3日和4日經歷了大轟炸之后,響徹重慶上空的防空警報,早已傳出中國國界。陪都重慶的哀嚎傳到了西方,必定會被看作是反抗壓迫的象征。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戰爭對他國人民而言并不遙遠,而在當時它也是最受全球矚目的戰爭之一。1938年,英國杰出詩人奧登作過一首著名的《來自中國的十四行詩》,其中一篇寫道:那兒生命殘暴:南京,達豪。(達豪,德國城市,1933年第一個納粹集中營在那里建造而成。——譯者注)

  對許多西方進步人士而言,中日戰爭與西班牙內戰密不可分。很多觀察家,包括奧登及其他密友小說家克里斯托夫•衣修午德、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以及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幾乎對整場戰爭做過全紀錄。之后,他們毅然將這場戰爭視為民主或進步政府的反法西斯主義、反極端民族主義戰爭的一部分。在英國,援華會積極為中國募集資金。連《時代》雜志的美國記者白修德也稱重慶一役是一段小插曲,為成千上萬渴望得到偉大中國庇佑,以及強烈希望從日本人手中奪回領土的人所共享,這個人后來曾抨擊過蔣介石。

  與1939年就結束的西班牙內戰不同,抗日戰爭最終演變成席卷歐亞的戰爭。

  不可否認的是,1945年以后,二戰幾乎對歐、亞、美洲各大陸上的所有大國,如美、英、法、德、日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自此,美國開始將自己視為世界警察,英國渴望重塑后帝國主義形象,潛伏在原子彈陰影下的日本期待塑造愛好和平的形象,這場戰爭的后遺癥非常明顯。相比之下,1945年之后的幾十年里,首先遭受軸心國侵犯的中國的情況卻仍不明朗:普遍認為當代中國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更有甚者認為它是19世紀鴉片戰爭之辱的產物,卻鮮有人認為它是抗日戰爭的產物。如今,令中國命運危在旦夕的戰斗及戰役名稱,如臺兒莊戰役、長沙之戰、豫湘桂會戰,很難像硫磺島決戰、敦刻爾克大撤退、庫爾斯克會戰、塞班島戰役,及諾曼底登陸等引發強烈的文化共鳴。

  為什么中國的戰時歷史會從我們的記憶中淡出,為什么現在有必要重新喚醒它?

  簡而言之,這段歷史早在冷戰初期就被抹殺了,近期才重新浮現。中國的抗日史被掩埋,對此,西方國家與中國大陸、臺灣都有責任。雙方對這場戰爭的解讀均采取了冷戰時期的態度。竭力打造戰后和平世界的西方對它沒有興趣,各方也都開始認為中日戰爭是一段尷尬時期,更與新中國的輝煌無關。很少有人愿意回顧這段令人沮喪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近現代災難史的谷底。

  強調戰爭史有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中國也支持這一論點。直到20世紀70年代,很多西方戰爭史的研究都集中在西歐前線,有意淡化蘇聯的重要貢獻。相應地,蘇聯在社會各階層廣泛宣揚1941~1945年的偉大的衛國戰爭,重塑戰后形象,并試圖以此在國際社會謀求利益。中國有選擇地宣揚抗日戰爭,并以此增強戰后民族凝聚力。公開談及戰爭期間,唯一詳細討論過的就是以延安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因為毛澤東在那里領導了農民革命。中國的史料很少會提及戰時重慶大轟炸,也沒有提到戰時與日本的合作,與英美的聯盟,甚至對南京大屠殺這類戰爭罪行的談論也不多。

  20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了根本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寫了中日戰爭史。共產黨決定恢復戰時歷史,國共兩黨不論黨派分歧并肩作戰,共同抵抗外國侵略者。為了銘記這段歷史,中國政府先后興建了多個新的戰爭博物館,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博物館;而后,中國境內又出現了突顯國民黨軍隊作用的電影和博物館,這意味著之前為了強調在前線殊死抵抗的中共而刻意忽略同樣貢獻巨大的國民黨軍隊的情形得以改變;塵封數十年的密檔被揭開,大量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重新認識中國作用

  《中國, 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戰史》的完成得益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書中對中國在二戰中所起作用的新認識,并不是西方學術界強加給中國的產物,而是來自于中國自身的重大變化。是時候全面、完整地重新詮釋這場曠日持久的中日戰爭以及中國在二戰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了。如今冷戰已結束,我們應關注的重點已不再是誰丟失了中國,也不再是防范共產主義滲透以及貫徹麥卡錫主義,而應研究為什么戰爭改變了中國。這個更具開放性、更有成效的問題可以充分避免相互指責,大家齊力找出問題根源。與此同時,它還能將爭論焦點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上來。

  重新詮釋中日戰爭讓我們終于可以脫離那些不真實的戲劇。這場戰爭應該被理解為中國漫長的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次中斷。到20世紀30年代,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外敵入侵、國內紛爭、經濟動蕩,國共兩黨都想成立一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穩定、能帶動經濟發展繁榮的政府。早在1937年戰爭爆發前數十年,國民黨就曾嘗試過去追求這些目標,但日本的侵略行徑令他們難以成功。對任何政府來說,從征稅到糧食供應,再到解決大量難民潮等問題都顯得過于棘手,似乎難以有效解決。

  中日戰爭標志著中國的政權從國民黨轉移到共產黨一方,這一過程無法避免。戰爭早期,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還存在另一種可能性:日本可能會贏,中國淪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因此,重新認識戰爭年代的中國必須從國民黨、共產黨以及投敵叛國者三方為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做出的努力來綜合考量。

  想正確看待那段歷史,必然要承認中國是戰時同盟國四大核心國之一,與美、蘇、英三國地位同等。這段中國歷史不僅是被遺忘的同盟國的歷史,也是同盟國中受戰爭影響最大的國家的血淚史。從根本上講,即便是1941年6月遭德國入侵而傷亡慘重的蘇聯,其轉變程度也遠不及中國:蘇聯被迫接受了極限考驗卻并沒有因此垮掉,它奮力反擊并幸存了下來。1945年,國民黨政府內外交困,日本的侵略徹底摧毀了它。西方對中國的戰爭行動、尤其是國民黨所發揮作用的指責,所依據的是關于中國政權過于腐敗和不得人心,以至于無法獲得支持的說法。戰時美國流行的一個笑話利用諧音把這位中國領導人的名字念成兌現我的支票。這并不完全公平。實際情況要復雜一些:歐洲第一的戰略意味著需要以最低的代價把中國留在戰爭中,而蔣介石就曾一再被迫把自己的軍隊按照有利于盟軍地緣戰略利益、卻有損于中國自身目標的方式投入戰場。國民黨政權艱難維系到1945年,之所以最終滅亡,并不是因為盲目地反共、拒絕抗日,也不是因為愚蠢或原始的軍事思想作怪,而是源于內外交困以及不可靠的西方盟友。

  重新審視中日戰爭還有其他意義,戰亂對現今中國社會仍有影響。那段時期空襲頻發,人們需要將居住地和工作地合二為一,因為外出很危險;1949年后,中國建立了類似工會的組織,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廢除。在殘酷的戰爭年代,政府努力在戰亂中維持某種秩序,中國社會的管理也因此多了一些強制、官僚色彩,管理分化更細。對無序恐懼,是中國官方思維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在戰時對社會的高要求也導致了社會對政府的高要求。戰爭為向難民謀求福利、改善健康衛生條件提供了大量的體驗機會。參戰的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不得不為忍受戰亂痛苦的民眾提供福利。而在中國,國民黨最終卻創造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滿足的需求。

  早在21世紀早期,中國就已經在全球政治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旨在說服世界它是負責任的大國。它證明自己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提醒人們銘記那段歷史——那些中國與其他進步國家并肩抗爭法西斯的日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我們想了解中國在當今世界的作用,最好應該提醒自己: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參與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還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正是在那場戰爭中,東西方一起抗擊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邪惡力量。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74期,摘自2014年10月13日《參考消息》)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4.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5.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6.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7.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0.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这里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另类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性色 | 日日夜夜一区二区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