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奇跡”“撫順之心”……鏡頭里的日本老人,是如此形容這座曾經關押改造982名日本戰犯的監獄。
這份錄于去年7月份的視頻資料記載了8位九旬老人的講述。當時,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辦公室組織研究人員赴日本,面對面采訪了8名健在的日本戰犯,形成了珍貴的戰犯口述實錄。這些昔日的戰爭魔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是如何被改造的?
撫順戰犯管理所占地3萬平方米,前身是侵華日軍建立的撫順典獄,專門關押中國的抗日志士。日本戰敗后,昔日的典獄長理所當然成為階下囚,和其他900多名戰犯一起,被關押在這所他親手經營的監獄里。
步入管理所內部,這里基本保持了上世紀50年代改造日本戰犯時的原貌?;ǚ俊⒙短煳枧_、羈押戰犯的30多間監舍修舊如舊。
這座被戰犯稱之為“再生之地”的大院落,有一座在上世紀80年代由日本戰犯出資建立的碑刻。這是由日本歸國戰犯組成的“中國歸還者聯絡會”成員自愿集資,并經中國政府批準建成的“向抗日殉難烈士謝罪碑”。
碑文上刻有這樣的文字:“我們在長達15年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中,犯下了燒殺搶的滔天罪行。戰敗后,被關押在撫順和太原戰犯管理所,在那里受到了中國共產黨、政府和人民‘恨罪不恨人’的人道主義待遇,開始恢復人的良心,沒想到根據寬大政策,一名也沒有處死,全部釋放回國,正當撫順戰犯管理所恢復原貌之際,在這里建碑表示向抗日殉難烈士謝罪的誠意,刻下決不允許再發生侵略戰爭、為和平與日中友好的誓言。”
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前館長張繼承說,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戰犯為中日友好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幾乎每年都有從這座大院走出的戰犯重返故地,感謝“中國恩師”對他們的教育改造。
如今的撫順戰犯管理所已聞名遐邇,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撫順戰犯管理所已經成為“銘記歷史、傳承友誼;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重要歷史素材基地。
“改造日本戰犯是人類靈魂重塑的偉大試驗。”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超說,從這個意義上說,撫順戰犯管理所就是一座學校,它以天空和海洋的胸懷,成功地將殺人魔鬼變成了和平使者。“這難道不是人間奇跡嗎!”
附:新中國讓日本戰犯重新做人 認罪伏法
?。?014-08-17)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國家檔案局公布的45名日本戰犯侵華罪行自供,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些日本戰犯劣跡斑斑、罪行累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經歷過“寧死也不認罪”到“寧死也要謝罪”這樣一個過程。
鈴木啟久、藤田茂、上坂勝、佐佐真之助……他們是侵華戰犯,他們是日本軍國主義訓練出來的殺人惡魔,是日本侵華期間的反人道、反人類、反文明的暴行的執行者。在鈴木啟久的供詞中這樣寫著:“只我個人記憶即殺害了5470名中國人民”。原侵華日軍59師團中將師團長藤田茂,屠殺平民、虐殺戰俘數百人,他不但是這批戰犯中軍銜最高的人之一,而且是個死硬的軍國主義分子,一直是日本戰犯的核心人物。
中央檔案館檔案資料保管部檔案保管處處長郝和國告訴記者:“他開始改造的時候不服,寧愿死都不承認自己的罪過。”被軍國主義和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洗過腦的藤田茂只是這些戰犯的一個縮影,當初,絕大多數戰犯都拒不認罪。
國家檔案局副局長李明華表示:“不是歧視他們,不在人格虐待他們,而且他們在生活上的有充分保障,他們的生活待遇比我們戰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員都要高的多。”郝和國說:“他病了以后,還給他做日本的伙食,而且看病,專門找了人照顧他。”這次患病的經歷,使藤田茂開始有了變化。
這些改造終于讓這些被洗腦的戰爭惡魔慢慢變成了正常的人,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罪行,用寫紀實小說、繪畫等各種形式來揭露戰爭的殘酷和所犯下的罪行。在經歷了戰犯管理所的改造之后,1956年,藤田茂、榊原秀夫等45名日本戰犯,在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上接受了正義的審判。這次審判,所有戰犯都對所犯罪行供認不諱、甘愿伏法,甚至主動要求以死謝罪。這次審判,出現了所有戰犯全部認罪、悔罪的情景。
李明華表示,當年在東京審判日本甲級戰犯的時候,沒有一個戰犯是服罪的,新中國審判的這45個戰犯,沒有一個不認罪的。
按照罪行,藤田茂、榊原秀夫等人分別被判處8到20年不等的刑期。因為年齡、疾病等原因,中國政府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很多戰犯在服刑一段時間之后,被釋放回國了。藤田茂在被釋放回國之后,和一些曾經被釋放的戰犯一起成立了中國歸還者聯合會,藤田茂成為第一任會長,他們在日本從事反對戰爭,推進中日友好活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真面目,用自己的力量來償還罪孽,回報中國人民對他的再造之恩。在中國的改造經歷,讓藤田茂對中國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他曾經兩次帶隊訪問中國,讓日本人民真正看到中國的變化。
李明華告訴記者,1969年及1972年藤田茂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周恩來總理都親自接見過他。周總理當時送給他一套中山服,他去世的時候,就是穿著這身中山服入葬的。
認罪服罪,洗心革面,才能從鬼變成人。昔日這些戰犯的經歷,給那些無視歷史、藐視正義、至今還執迷不悟的人敲響了警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