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張捷:印度殖民災難的啟示——對買辦們絕不能手軟

張捷 · 2014-02-15 · 來源:張捷的博客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一個文明、一個國家千年歷史積累的財富就是可以被殖民手段迅速毀掉的,因此我們對于殖民者的買辦們,絕對不能手軟,他們是出賣我們子孫未來的。殖民者建立統治以后就是進一步的金融掠奪,國家的歷史財富也沒有了,遍地餓殍。

  研究西方殖民崛起的歷史,印度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中國人對于印度的了解是不多的,印度古代文明的重心是孟加拉地區,這個印度是廣義的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這才是以前印度的概念,也是英國殖民地印度的范圍。印度孟加拉地區曾經在人類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上基本都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區,而現在卻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為什么會這樣,殖民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早在中國春秋晚期,本身就在孟加拉北部的摩揭陀,統一今天達卡一帶的央伽時開始,孟加拉地區就已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孔雀帝國最后統一的地區就是西孟加拉的羯陵伽。此后一直到英國人占領孟加拉為止,孟加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洲際集散地和綿紡織業的中心,始終保持著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南印度到錫蘭一帶也是富裕的,原因卻僅僅是作為聯加羅馬與孟加拉的海上通道。中國人醉心于中華文明,對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富裕是了解不多的。實際上對于印度的富裕,我們要有機會對比一下泰姬陵和中國同時期的建筑,我們就知道當年印度的繁華。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62米,令人嘆為觀止。四周有四座高約41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35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泰姬陵于1631年(另一資料:1632年)開始動工,歷時22年(另一資料:18年),每天動用2萬役工。人們譽它為印度的驕傲,稱它為世界8大奇跡之一。印度文明同樣是富饒的。

  古代中國與印度除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和佛教的宗教影響外,雙方的貿易是頻繁的,中國西向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不是歐洲的羅馬,而是近東的孟加拉。中國的產品經馬六甲抵達孟加拉后,大宗銷往印度市場,小額與孟加拉的出口品再打包后,沿海岸抵達南印度喀拉拉一帶(當時是車臘王國),等侯一年一度的季風,再運往羅馬,抵達東非的阿杜利斯(奧古斯都和提比略,都曾派兵遠征該地,確保羅馬商船待遇),再經羅馬的附屬國埃塞俄比亞的梅雷王國,經尼羅河運抵埃及。印度的富裕與中國的富裕不同,中國的農業文明的富裕而印度是工商業的富裕。

  孟加拉一般情況下,都不是當其時最富裕的地區,但卻是次一檔的富裕地區。宋朝的中國,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發達的朝代。但是在麥迪遜的千年史中,人均GDP的評價仍然低于印度。考慮到信用體系價格體系的不同,是否富裕按假定的平價購買力的GDP計算是合理的,以此標準孟加拉人均是超出宋朝的還有日本和越南等國。對于南宋的富裕是與北方的金蒙等國比較的富裕,在東亞是否富裕就兩說了。當時是印度最主要的政治力量是孟加拉為主體的波羅王朝,而北部則是臣屬于波羅王朝的拉其普特人王國,旁遮普以北就是阿拉伯人和阿富汗的穆斯林。麥迪遜之所以評價殖民前的印度是超過宋朝的,原因就在于孟加拉的富裕。其富裕程度至少不亞于宋朝的宋杭,人口規模是蘇杭的幾倍之大。當時的孟加拉的概念也比現在的大幾倍。不過這樣的體量與中華文明的地域范圍是無法比的。印度的政權不統一、佛教等宗教的平和內斂思維和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商業立國是西方能夠迅速殖民攻擊的關鍵。而孟加拉的富裕我們也要從另外的角度上看,就是他們的國家的體量是有限的,富裕是人均的,中國則是一個饑餓的帝國糧食很不足,西方對于中國當年的富裕是非常妖魔化的,中國社會總體的物質財富的體量在千年積累當中應當是更大的,不過這樣的地區相對于當年的歐洲是足夠的了。

  從麥迪遜的專著我們可以由此拋開中國的自大,了解國外學者的一般感性認識。宋朝時代的印度至少不亞于中國,而孟加拉的平均富裕水平超出宋朝,是比較主流的。我們注意到報告中孟加拉是世界上工商業稅收總是超出農業土地稅收的地區,這是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以此標準孟加拉就是工業國家工業社會,就是城市化的國家不是農業國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中國唐朝的工商業收入也是極高的,宋朝的工商業收入在宋儒理學以農為本之下也是不低的,西方所謂的工業革命開創工業社會是有注水嫌疑的,但孟加拉等地區信用崩潰工業塌陷以后,西方則成為了世界唯一的工業地區。

  而在美洲發現的初期,大量的白銀也是涌入印度的,西方人號稱印度因此而得到富裕,但這對于印度而言,僅僅是一種貨幣流動性的輸入,與多發行了一些貨幣哪怕是紙幣的效果沒有什么兩樣,大量的實物財富是被這些白銀高價換取的,在這里白銀變成了實物,這樣的流動性輸入是付出了高昂的對價的,歐洲把其搶掠挖掘的白銀商品,在這里變成了貨幣,變成了更有價值的實物,利益得到了迅速的放大。如果歐洲在美洲得到的白銀過多的直接投放到歐洲市場,給歐洲帶來的就是通脹,但在印度換取了財務實物以后才是給歐洲帶來新的財富,而留給印度的則是財富的外流和通脹問題,印度市場所面對的是西方列強以國家特許方式的壟斷貿易集團。

  開放的印度成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點,西方憑借海盜帶來的軍事優勢和所謂的金銀收買,西方殖民性質的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紛紛設立,荷蘭取得獨立后經濟發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和英國忙于內戰之機壟斷了世界貿易。1602年荷蘭建立的具有國家職能、向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商業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East India Company)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1799年解散。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也是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并被獲準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并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將近兩百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二萬五千名員工,一萬兩千名船員。到1669年公司已經成為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擁有150條商船,40條戰艦,50000名員工和10000人的私人武裝,公司投資的收益率為40%。在殖民印度的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是東方的主宰者。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設立的同時,英國、丹麥等國也設立了類似的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隨時間的變遷,英國海軍戰勝荷蘭,英國東印度公司取代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逐步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并且在不斷掠奪當中讓富饒的印度大地走向貧窮和衰弱。西方東印度公司能夠在東方的成功,在當時的海權優勢和西方富集的資本優勢分不開的,這些公司背后都有印度原統治者內部買辦勢力的支持,殖民者不斷在被殖民地區建立據點和武裝,與海盜合作控制海權,這樣的模式實際上是與當年倭寇在華建立的模式一樣的,當年中國的澳門也是這樣的情況,殖民者合法的占有澳門是甲午之后租用99年,之前對于澳門的殖民可以讓我們中國人知道當初的殖民據點是怎么樣的,這是一個國家財富不斷的外流的毒瘤,使得國家一步步的走向了殖民地。

  最先到印度開拓的是葡荷殖民勢力,隨著英國的崛起而衰落,真正把印度變成殖民地的是英國。1588年英國海軍歷史性的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但隨后英國陷入內戰,英國內戰結束后,恢復擴張路線,大力發展海軍。1651年立法禁止荷蘭參與英國海上貿易,17世紀50~70年代,兩國進行了三次貿易戰爭,并最終獲勝,奪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權-貿易-殖民地”的海洋帝國模式。在這個模式為背景下,東方的局面因海洋霸主的改變而改變,印度早期的葡荷殖民勢力已經消退,代以英法兩國在印度次大陸的競爭。早在169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便在加爾各答設立了威廉堡據點。這一據點在1717年獲得了大莫臥爾授予的在孟加拉進行貿易的特權。由于第三次英荷戰爭是英法聯軍合作打敗的荷蘭的,英法對于荷蘭勢力留下的印度的爭奪是從友好競爭開始的。在18世紀中期,英法幾乎在同時進入印度,各自都有東印度公司,在沿海設立據點控制當地貿易。兩家東印度公司都有當地印度王公作為后臺,公司的少量雇傭軍則為他們的盟友擔任打手。由于印度地方勢力的權位爭奪不休,兩家公司為支持各自盟友也常有沖突,但這些歐洲殖民者在攫取利益的大方向是團結的,共同促進印度原有政權的衰落。

  英法在印度的直接沖突是在其宗主國因為奧地利繼位問題發生戰爭而開始的,1744在歐洲英法已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開打,印度大地隨之發生了英法東印度公司主導的戰爭,這場戰爭誕生了傳奇人物克萊武。克萊武(Robert Clive,1725—1774)又譯為:羅伯特·克萊夫/羅伯特·克萊芙,克萊武被認為是英帝國最偉大的締造者之一,可以說是集冒險家,軍事家,外交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傳奇人物。在英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人以如此少的兵力征服如此廣大的土地,獲取如此多的財富。早年參加英國與法國在印度的爭霸斗爭。1757年“普拉西戰役”后,建立英國對孟加拉的統治。印度原政權在孟加拉的納瓦布(相當于總督)兵力有7萬人,而克萊武只有900人,加上接受其訓練的印度土兵,也不到3000人,且克萊武們遠離本土,后勤物資供應困難,更令人不安的是納瓦布一方還有法國人撐腰。但克萊武果斷開戰,經過激戰,化險為夷,以少勝多,一舉占領了孟加拉。這樣的戰斗不僅僅是一個英法之間的戰爭,也是殖民者徹底征服的戰爭,從這個戰爭當中我們看到的就是印度在不斷殖民的過程當中已經衰弱不堪,這戰爭是一個質變的轉折點,讓整個國家從半殖民地變成徹底的殖民地!

  對于一個征服廣袤土地和眾多人口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殖民者的代價小的可憐,普拉西會戰結束,戰役中共有22名英國人,16名印度雇傭土兵陣亡;于此同時我們更應當要注意的是被征服者的死亡數量和比例也小得驚人,孟加拉軍隊損失大約500名步兵和500名騎兵,這個人數只不過是本方參戰人數的2%,剩余的幾乎全部被俘或潰逃,只有百分之二的傷亡就能夠潰敗,這里不光是英國人的善戰,更關鍵的是印度人已經沒有了足夠的戰斗意志,已經沒有了流血參戰的勇氣。克萊武的遠征軍擁有大約900名歐洲人和2200名印度人,這當中核心是本土帶來的皇家39擲彈兵連和第12炮兵連。克萊武的對手西拉杰納瓦布在普拉西擁有大約35000名步兵和15000名騎兵。遠征軍的火炮只有8門6磅炮,和從海軍借來的兩門榴彈炮,而孟加拉軍有50多門24磅和36磅炮,還有大量的火繩槍和火箭,火力占優卻潰敗如此,這背后說明已經完全沒有了戰斗的欲望,而中國當年僧格林沁可是戰斗到最后的七人七騎的,這背后就是長期殖民發展以后,原來的政權的執政能力和國家治理能力已經被殖民侵蝕殆盡,亡國就是必然的了。普拉西戰爭之后克萊武指揮軍隊徹底摧毀了法國在孟加拉的影響幫助米爾.賈法掃平了異己登上納瓦布之位,在英國控制孟加拉以后對法國不斷的打擊下,法國勢力不得不退出印度。其后不甘心做傀儡的米爾.賈法聯合了大莫臥兒同東印度公司開戰,但是這時孟加拉己無像樣的軍隊了。結果聯軍在布爾克薩(Buxar)大敗,從而徹底喪失了反抗能力。英國的殖民為了攫取財富,這些財富日后更是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始資本,這些當然是以孟加拉人民的深重災難為代價的。

  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毀滅了印度的傳統手工業。在18世紀中葉前,手工棉紡織業是印度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然而到了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發生前,上千年曾經輝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業從此一蹶不振。孟加拉占有世界棉紡織品一半以上市場的千年好光景,一去不復返了。80年后,孟加拉本土的紡織品也要從英國進口了。為什么孟加拉會衰落的這樣的快呢?無視了孟加拉的布匹一直到公元1800年仍然是歐洲的消費標準。對歐洲產的布的評價是:“看上去質量幾乎和孟加拉布一樣高!”,“非洲馬里產的布,幾乎和孟加拉布一樣價廉物美”。到公元1860年孟加拉紡織市場上,英國產的布,只占當地市場的10%!孟加拉是千年的紡織中心;從來都沒有關稅!從來只有別人對它征出口關稅中!孟加拉在19世紀后,從歐洲開始,的確失去了它的傳統歐洲市場,然后是中西亞市場,英國的殖民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印度的手工業,使千百萬的手工業者失去了生活來源,大批人因饑餓而死亡。就是這樣一個千年富裕的孟加拉地區,在英國接管孟加拉政權后,卻迅速地衰落了。僅僅是在普拉西戰役后十幾年,孟加拉餓死兩千多萬人。在西歐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而在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個被西方人鄙視的“落后國家”。但其本國市場和千年積累的財富,不會蒸發的,英國雖然橫征暴斂但從數字上來說,總額也是不大的,真正讓一個國家崩潰的,是金融的問題。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為的是英鎊計價的利潤,而不是印度人民的解放。

  克萊武在孟加拉的征服給英國帶來了巨大財富,但很多史學家都在關注于稅收的多少,而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年收入就達100000英鎊,看似很大但總數10萬英鎊的數量并不多的,在戰爭失敗的城下之盟,1765年8月12日5位孟加拉地萬(Dewan)在克萊武的帳篷中承認了印度歷史上著名的“雙重管理制度”,即既保留了地方統治者們原有的行政機構,東印度公司又擁有稅收和審判民事案件的權利。這為英國帶來了每年4百萬銀元的收入。這些錢看似是不多的,相比當時的清朝政府,同期清朝的稅收是5000-8000萬,而清政府的征稅率只有GDP的5%以內,真正造成災難的是貨幣流通量所帶來的金融災難,在古代社會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同時由于使用貴金屬和貴金屬貨幣數量的有限,總的社會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是非常少的,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在英國同時期牛頓主持英國全國的貨幣重鑄,在極大幅度提高鑄造速度的情況下,每周也只有一萬英鎊的貨幣量誕生。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核心價值是收到盧比計價的稅,英國在印度收到的稅收是盧比。“盧比”一詞意即“銀幣”。英國是以印度的白銀為征稅標的的!如果英國的400萬銀元均以白銀收取,然后這些白銀并不回到原來的社會流通,對于原社會的貨幣流動性的打擊是極其巨大的。如果我們再看此時的背景,英國則是在這個相關的時候建立了金本位的制度。在1717年9月的貨幣報告中,牛頓建議將黃金價格定為每金衡盎司(純度為0.9)3英鎊17先令10 便士,黃金的價格固定下來,金本位從此誕生。(《西歐金融史》作者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印度的銀幣被英國大量的征收,英國卻不鑄造銀幣了,盧比的數量越來越少,發生嚴重的通縮是必然的,同時英國實行金本位了,可以在國際上拋售白銀打壓銀價,而且美國及歐洲殖民者發現不少銀,銀與金的相對價值也隨之大幅度下跌,殖民下的印度因此不能以標準貨幣從外界采購,這事件被歷史學者稱之為“盧比的衰落”。盧比內升外貶在貿易之下孟加拉的財富就要大量外流了。英國在印度的所得,都被換成了輸往英國的實物,大量的財富是可以被廉價買走的。

  除了西方給印度的商品把歐洲人的勞動力定義為極高,以這高價換取印度人更多的勞動以外,印度也面臨一群極低收入的勞動者的競爭,讓本地人的產業和人民的收入陷入崩潰,這就是印度的經濟也面臨了美洲的競爭,雖然西方有了紡織機,一臺機器可以是過去20個人的工作量,但這布匹的貿易還有價值鏈的關鍵層面就是要有生產布匹的原料,否則技術帶來的產能過剩就要讓原材料的價格變成當今中國的鐵礦石傷疤了,印度關鍵的競爭層面在美洲的黑奴,印度的產品價格要與美洲的廉價棉花競爭,背后就是印度的勞動力價格與黑奴的成本進行競爭。黑奴的勞動力成本僅僅是養活他的口糧而已,如此的競爭下就是印度的相關勞動者要向美洲黑奴的收入靠攏,這個靠攏的結果就是印度要成為類似奴隸一樣的赤貧。雖然購買黑奴需要成本,但同樣的土地也需要成本,美洲的土地是屠殺印第安人得來的無本土地,印度的土地成本也是與之無法比擬的,這里打敗印度的不是西方的高技術而是其他殖民地區的奴隸制和屠殺搶掠!這樣的不正當競爭本來是要有國家的關稅權保護本國產業的,但殖民地的不平等條約根本沒有這個保護,這也是外來織物可以反攻倒算的原因,如果它是一個能夠設立關稅進行海禁的國家,也不至于衰落到如此。

  對于殖民地最后的財富掠奪,金融掠奪最關鍵,這個金融掠奪就是體現在流動性的不同上,以盧比征稅卻不再鑄造銀幣投放市場,造成市場流動性的惡化,自己的金本位提供黃金額外的溢價和豐富的流動性,國際上拋售白銀導致流動性的差異更大,所有的舉動就是造成被殖民地區的流動性緊缺不得不低價出售財富。對于孟加拉這樣的歷史上的工商業地區,大量的人口不是農業人口,糧食是需要外購的,如果貨幣的國際購買力暴跌,需要外購的糧食不能有足夠的硬通貨支付,就是要餓死人的,在餓死的威脅之下,以前積累的財富都會拿出來賤賣的,我們看到歷史記錄的孟加拉一下子餓死2000萬人口,這樣大比例的饑荒必然是遍地餓殍,全社會的糧食價格一定是天價,所有的財富就可以被一點點糧食廉價的換走的。英國的殖民統治還造成了印度的饑荒。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賺錢而橫征暴斂,在其統治印度東部以后不久就將田賦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連年的饑荒,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饑荒就餓死了1千萬人,約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間,英國人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制造了一次饑荒。” 達卡城的人口由18世紀中期的15萬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萬人。“這種災難在商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織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東印度總督曾經這樣說。這種饑荒完全是人為造成的,是一種以掠奪為目的的人道災難,與西方渲染的二戰后東方革命因為被封鎖后的糧食不足大量餓死人完全不是同樣的概念。經過這樣的一次饑荒,就是在先前的金融攻擊下再發展到糧食的攻擊,在饑餓之下全社會的財富都會交出去的,再富裕的地方沒有足夠的糧食自給,沒有制海權金融權以后,再多的財富也要在饑餓的脅迫下全部交給他人的。這里比中國先衰落就有糧食攻擊的作用,中國以農為本的社會糧食攻擊是難以發生的,因此中國的文明在優勢流動性金融攻擊下沒有發展成為糧食攻擊,沒有如印度那樣衰落成為完全的殖民地,與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也是有原因的。

  克萊武本人通過強取豪奪獲得的財富高達160000英鎊,不過他走前留了70000給軍隊。克萊武在英國議會上炫耀:“在我的腳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們手中有雄強的國家,在我一個人的面前打開了充滿了金條銀錠、珍珠寶石的寶庫。我統共取了20萬英鎊。諸位先生,直到現在,我還奇怪自己為什么那么客氣呢?” 20多萬英鎊如果按照當時東印度公司的年收入才10萬英鎊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天文數字,但從整個孟加拉財富被掠奪的數量來說,確實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同時期的中國大貪官和紳的數量是10億兩白銀,按照市價是幾個億英鎊的概念,由克萊武的這個表態,我們就可以知道英國人殖民孟加拉所得到的財富遠遠不是典籍當中東印度公司的年收入10萬英鎊,而是一個金融攻擊下海量財富的轉移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孟加拉積累的千年財富是被洗劫一空的。

  因此綜上所述,印度文明是一個非常先進的文明,不過這個文明一旦變成了英國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難的深淵。在被海盜等類似蒙古的蠻族殖民以后,控制了貿易和金融的權利,國家的凝聚力沒有了,國家的統治權流失了。殖民者建立統治以后就是進一步的金融掠奪,國家的歷史財富也沒有了,遍地餓殍。一個文明、一個國家千年歷史積累的財富就是可以被殖民手段迅速毀掉的,因此我們對于殖民者的買辦們,絕對不能手軟,他們是出賣我們子孫未來的。

  本節數據和論述主要引自:麥迪遜(Angus Madison)的《世界經濟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AV网站麻豆 |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 日韩精品网曝流出久久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 亚洲222cc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