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009年10月31日,98歲的錢學森在北京溘然長逝。
消息傳出的一霎那,大江南北,無數張面孔上寫滿驚愕。這表情中蘊含的意味,勝過“中國火箭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等人們給他的所有榮譽。
從現在開始,我們只能在回憶中與他見面了。我們又看到了他一生都掛在臉上的智慧、純凈的微笑,又記起他感動了幾代人的赤子傳奇……
父親教他“生當有品”
張建魁 李鷺蕓
自2009年10月31日起,杭州市下城區馬市街方谷園2號——這座白墻黛瓦的小院,將從“錢學森舊居”更名為“錢學森故居”。
一代科學巨擘錢學森即出生于此,并在這里度過了3年孩提時光。后來,他隨父到北京讀書。1929年,錢學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為了“和獨子離得近些”,父母又把家從北京搬回杭州。至今,這個小院的房產所有人一欄還登記著“錢學森”的名字。
環球人物雜志曾對杭州錢氏家族進行過專題報道。據考證,錢學森是吳越國王錢镠(公元852—932年)的第33代孫。作為吳越錢氏宗脈發源地,杭州錢氏歷代名人輩出。而當今最為著名的,應數錢均夫和錢學森父子以及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錢學森的祖父是一位絲綢商人,家境殷實。父親錢均夫,早年就讀于杭州求是書院,后留學日本,研修教育學。回國后,錢均夫在上海成立“勸學堂”,提倡“興教救國”,頗具影響。1911年,也就是錢學森誕生的那一年,錢均夫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長。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是杭州富商之女,受過良好教育。她的記憶力和計算能力超群,具有數學天賦。有人說,錢學森在科學方面的才華,正是來自母親的遺傳。
早在3歲時,錢學森就已表現出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鄰居因而傳言錢家生了個“神童”。5歲時,他已能讀懂《水滸》。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對父親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親高興地說:“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曾在杭州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談起父親的成長經歷,頗多感慨。錢永剛說,父親小時候并非“神童”,也不是那種每次考試拿第一的尖子生,但家學傳承對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不容忽視。錢永剛告訴記者,錢家在教育子女方面,只有兩個字:“身教。”錢學森后來常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博學多才、謙和認真的錢均夫,營造了家庭寧靜的文化氛圍與求實精神,這對幼年錢學森的成長至關重要。
錢永剛動情地向記者講述了父親當年出國時的一個細節。1935年8月,錢均夫送錢學森赴美留學,一同登上“杰克遜總統號”美國郵輪。臨開船時,錢均夫從衣袋里掏出一張紙條,鄭重地塞到兒子的手里:“這就是父親送給你的禮物。”說罷,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錢學森怔怔地望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出口處,這才連忙打開手中的紙條。只見上面寫道:
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春然而歸,燦爛然而返!
——乃父告之
錢學森看罷潸然淚下。他默念著父親的臨別教誨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
留美20年酸甜苦辣
朱珠
1935年8月,經過20個日日夜夜的海上顛簸,錢學森乘坐的“杰克遜總統號”郵輪,終于抵達美國。
“卡門—錢學森公式”
在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年后,錢學森決定以航空理論為自己的研究方向。1936年,他從美國東海岸的波士頓,來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學院,拜見著名的空氣力學大師馮•卡門,希望師從其門下。馮•卡門被他的聰慧和敏捷打動,收下了這個弟子。
在加州理工學院,錢學森從第一學期開始,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他不僅學習航空知識,還廣泛選修物理、化學和數學等基礎理論課程。他總能機敏地提出一些深刻而復雜的問題。馮•卡門曾回憶道:“我記得,物理系的大理論家保羅•S•愛潑斯坦教授有一次對我說:‘你的學生錢學森在我的一個班上聽量子力學、相對論等選修課,很出色……您覺得他是不是有猶太人血統?’”當時,西方科學界普遍認為,只有猶太學生是最勤奮、最聰明的,哪能想到一個中國人會如此出色。
20世紀30年代,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是決定空軍實力強弱和空戰勝負的關鍵。當時,美國的航空工業落后于歐洲,迫切需要取得突破。1939年,錢學森以4篇博士論文,獲得了航空和數學兩個博士學位。文中,他與馮•卡門合作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動理論,為飛行器克服音障和熱障提供了依據,直接促成了美國超音速飛機的誕生。這就是航空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卡門—錢學森公式”。獲得博士學位后,錢學森和馮•卡門又一起投身導彈研究,為美國及同盟國在二戰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與音樂家妻子的浪漫愛情
二戰的硝煙散盡后,錢學森于1947年夏天回國探親,拜訪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并與未婚妻蔣英完婚。
錢蔣兩家是世交。蔣英5歲那年,錢學森母親就向蔣英的父親、著名軍事教育家蔣百里提親:“你們這個老三(蔣英排行老三),將來得給我當兒媳婦。”
就在錢學森留學美國的同一年,蔣英考入柏林音樂大學聲樂系。蔣百里赴美國考察時,把蔣英在歐洲留學的照片拿給錢學森看。照片中,臉上泛著動人微笑的蔣英,依然是錢學森記憶中的模樣。他心里掀起了微瀾。1947年,錢學森借兩人都回國之際,向蔣英求婚:“12年了,我們天各一方,只身在異國他鄉,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們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攜,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還要相逢,我們卻一別12年,太殘酷了。這次我回來,就是想帶你一塊兒到美國去,你答應嗎?”
1947年9月,這對新婚夫婦回到美國。在他們家里,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架黑色鋼琴。這是錢學森送給妻子的新婚禮物。后來,這架鋼琴隨著他們回到中國,成為他們一生的愛情見證。
香煙紙上的求救信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后,錢學森和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回國。但此時,以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為首的反共勢力,在全美掀起了一股“揭露和清查美國政府中的共產黨活動”的浪潮。單純的錢學森沒想到,他一提出回國要求,就釀成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隨后,抄家、流放、拘留……沒完沒了的政治迫害接踵而來。在長達5年被軟禁的日子里,錢學森和蔣英常常只能夫吹竹笛、妻彈吉他,以共同演奏古典室內音樂來排解寂寞與煩悶。
1954年4月,在日內瓦會議上,美國請英國外交官出面與中國交涉,想要回因違反中國法律而被扣押在中國的美國人。周恩來總理于是做出決定: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系,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把留在美國的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要回來。他擬了一份名單,上面就有錢學森。
然而,美國拒絕釋放錢學森。正當周恩來為此焦急萬分時,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陳叔通拆開一看,是一張香煙紙,信末的署名是“錢學森”。他心頭一震,立即將情況匯報給了周恩來
原來,錢學森為了擺脫特務的監視,把信寫在香煙紙上,夾在寄給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輾轉帶給了陳叔通。他在信中請求祖國幫助他回國。
陳叔通當即把信送到周恩來那里。很快,這封信由外交部火速轉給了正在日內瓦參加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王炳南。周恩來通過密電告訴王炳南:“這封信很有價值。這是一個鐵證,美國當局至今仍在阻撓中國平民歸國。你要在談判中,用這封信揭穿他們的謊言。”
面對這封信,美國人啞口無言。在中國政府和錢學森本人的雙重努力下,1955年8月4日,美國移民局發出了允許錢學森回國的通知。同年9月17日,他帶著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毛澤東請他坐在身邊
白菊梅
堅決要求做副職
錢學森到達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就帶領全家來到天安門廣場。仰望雄偉的天安門和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他心潮澎湃。
1947年,錢學森曾回國探親,在當時的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作學術演講,引起轟動。國民黨政府希望他留下來,但當時混亂的時局,讓他婉拒了國民黨政府的要求。現在,新中國誕生了,他終于可以為心中的強國理想奮斗了。
回到國內后,錢學森的生活有了很大變化。他脫下穿了20年的西裝,換上中山裝。從此,除了不一般的氣質、學識和經歷,他和普通中年知識分子沒什么區別。
為了讓錢學森盡快熟悉國內的情況,組織上安排他去東北考察。其間,陳賡大將特意從北京趕到哈爾濱,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接待他。在一個小火箭試驗臺前,陳賡問:“我們能不能造出火箭、導彈來?”錢學森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國人能造,中國同樣能造!”陳賡聽罷哈哈大笑,激動地握著錢學森的手說:“要的就是您這句話!”后來,錢學森才知道,陳賡是帶著國防部長彭德懷的指示,專程來請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錢學森向中國科學院提出了組建力學研究所的建議。1個月后,力學研究所宣告成立,錢學森任所長。在周恩來總理的鼓勵下,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提出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這份意見書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周恩來親自主持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成立國家航空工業委員會,同時授命錢學森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錢學森歸國一周年時,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成立。錢學森給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開始培養新中國第一批火箭、導彈技術人才。1957年2月,周總理簽署國務院命令,正式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從此,他開始了作為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技術領導人的生涯。
但是,隨著我國導彈事業的發展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規模的擴大,錢學森的行政事務也越來越多。他既要為中國的導彈事業舉辦“掃盲班”,又要帶領大家進行技術攻關,還要為眾多職工的柴米油鹽操心。一次,一份有關幼兒園的報告等待他這位院長的批示。他說,我哪里懂幼兒園的事呀。為此,他給聶榮臻元帥寫信要求將自己降為副職,以便專心致力于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上級經過慎重考慮,同意了他的要求。從此,錢學森只任副職,集中精力攻克我國國防科技發展中遇到的重大技術問題。
“失蹤”不停,驚喜不斷
在錢學森的諸多身份中,“‘兩彈一星’奠基人”,是媒體提及最多的一個。“兩彈”是指原子彈(后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和導彈,“一星”是指人造地球衛星。而研究“兩彈一星”,需要地勢開闊,同時也要嚴格保密。錢學森作為這項工作的牽頭人,從回國后不久,就時常一頭扎進渺無人煙的大西北,在人跡罕至的沙漠中與同事們一起鏖戰,經常一干就是幾個月,而且不能給家里寫信。丈夫屢屢“失蹤”,讓妻子蔣英備受煎熬。每次錢學森“出差”前,蔣英都“問他要到哪里去,不說;去多久,也不說”。有一次,錢學森又是“出差”幾個月,其間杳無音信。蔣英坐立不寧、寢食難安,終于忍不住沖到一位國家領導人面前問:“錢學森到哪兒去了?他還要不要這個家?”
其實,錢學森這時正在戈壁荒漠上,緊張地進行著“東風一號”短程導彈的發射準備工作。
1960年11月5日,蔣英從報上看到一條新聞:中國第一枚“東風一號”近程導彈,在西北地區發射成功!她暗自思忖:莫非這是錢學森“搞的鬼”?不久,錢學森“出差”歸來。在妻子的追問下,他只好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去研制“東風一號”了。后來,蔣英發現,丈夫每“失蹤”一次,就能給新中國帶來一些驚喜——她對此頗為自豪。
原子彈爆炸,毛主席慶功
上世紀50年代末,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開始了導彈仿制工作。然而,1960年5月底,赫魯曉夫下令撤走所有蘇聯專家,并撕毀了257個科技合同,其中包括給中國提供原子彈、火箭、導彈樣品的合同,還帶走了導彈研制圖紙。這意味著,我國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研制導彈。
即便如此,錢學森帶領他的助手們,用了僅僅不到一個月,就把我國第一枚裝載國產燃料的短程彈道導彈成功發射升空。1964年6月29日,他又將“東風二號”導彈“送”上了天空。這是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術,自行設計研制的第一枚中短程導彈。
1964年10月16日,在錢學森和眾多科技人員的努力下,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毛澤東對此十分高興,決定破例舉辦一個慶功宴。宴會前,工作人員擬定了一份座席名單給毛澤東審定。他看過后,鄭重地用鉛筆將錢學森的名字從另外一桌劃到自己那桌的名單上,而且就讓錢學森緊挨自己坐。宴會開始后,毛澤東笑著對大家說:“今天,請各位來敘一敘,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我們的火箭試驗成功了,我們中國人在世界上說話,更有底氣了!”然后,他話鋒一轉,指著錢學森,風趣地說:“我現在特別向在座的諸位介紹一下我們的錢學森同志,他是我們的幾個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論王’、‘火箭王’!他這個王用工程控制論一發號令,我們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們的‘工程控制論王’和‘火箭王’錢學森同志!”毛澤東接著又說:“這位‘工程控制論王’也給我們作出另一個榜樣呢!他不要稿費,私事不坐公車,這很好嘛!”
衛星入軌,熱淚沾襟
但是,原子彈由導彈發射出去,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核武器。因此,錢學森道別毛澤東后,立即投身另一項極其重要的研究——實現兩彈結合,用導彈將原子彈發射出去。這是一個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有些擔心的任務。錢學森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如果出現一點失誤,傷及的將是祖國人民。為了確保實驗獲得成功,錢學森在基地里連續工作了100多天。
1966年10月27日,新疆羅布泊上空發出了一聲巨響——中國的兩彈結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核武器。對此,外電紛紛評論說,這聲巨響震動了全世界,中國閃電般的進步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國用了13年,而中國僅用了兩年多。毫無疑問,頭功應該記在錢學森身上。
在研究兩彈結合問題的同時,1965年1月8日,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的人造地球衛星研究計劃。3個月后,國防科委根據他的報告,向中央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于是,錢學森就像長了三頭六臂一樣,一邊主持兩彈結合項目,一邊領導“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衛星研制工作。1970年,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飛臨北京上空時,整個首都突然靜寂下來,人們都在側耳聆聽衛星播放的“東方紅,太陽升”樂曲。而當錢學森聽到從千里之外的觀測站傳來“衛星入軌”的喜訊時,他知道,自己多年來為之奮斗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他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任憑淚水打濕臉龐。回國15年了,他終于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實現了報國夙愿,使祖國開始躋身航天大國行列。
1991年,已是80歲高齡的錢學森退休。正是在他回國后的36年里,我國的航天事業、導彈和核武器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和提升。有專家說,錢學森將我國的導彈和原子彈發射提前了至少20年。而導彈和原子彈是一個國家成為軍事大國的重要標志——由此可見他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意義。
了解錢學森的人認為,晚年的錢學森,是最幸福的人。他回國的初衷,就是要幫助祖國變得更加強大。他見證了“神舟七號”飛船和中國宇航員遨游太空,看到了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震撼世界的導彈方陣……他的夢想不折不扣地實現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xf5.html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