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老人符月雅,近日被瓊海市政府確認其紅色娘子軍戰士的身份。
紅色娘子軍———一個多么響亮的名號,震驚世界,影響幾代中國人。
多少年來,每每提及紅色娘子軍,世紀老人符月雅的內心總會波瀾起伏,交織著兩種情緒:驕傲,苦悶。身為堂堂正正的紅色娘子軍戰士,由于種種原因,卻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80年前那血與火的往事,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腦海里。
今年是紅色娘子軍連成立80周年、建黨9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里,一則遲到了多年的好消息,讓這位百歲老人無限欣慰:瓊海市政府日前確認符月雅同志為紅色娘子軍戰士的身份!
愛唱紅歌的娘子軍戰士
滿頭銀發紋絲不亂,說話始終面帶微笑,口齒清楚思維清晰。眼前的符月雅阿婆,精神頭很不錯,哪里像一個百歲老人。在瓊海市陽江鎮陽江村的一戶普通民居里,又有誰能想到,她就是曾經叱咤風云、威震敵膽的紅色娘子軍戰士。
“誰是革命主力軍,工農革命子弟兵,原來都是一家人。走南走北干革命,不怕流血與犧牲……”
“好朋友,好朋友,我們都是好朋友。姐姐妹妹一起來,大家攜著手,一步一步向前走……”
聽說阿婆會唱當年參加紅色娘子軍時的歌曲,在我們的請求下,阿婆笑了笑,便大大方方地唱了起來。剛從陽江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位置上退休的龐啟江,長年研究紅色娘子軍史,他說:“阿婆除了會完整唱出3首革命歌曲外,還會背孫中山先生的政治遺囑。在我多年接觸和研究的紅色娘子軍戰士中,她是唯一的一位?!?/p>
“你聽,她的歌詞里夾著廣東話、海南話,也有普通話?!饼媶⒔f,1920年代,中共瓊崖黨組織受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許多領導人從內地來到瓊崖,宣傳發動廣大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參加革命,教唱紅色歌曲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歌曲里摻雜天南地北的話,是合情合理的?!?/p>
咿咿呀呀的歌聲,蒼老而滄桑。那節奏明快、斗志昂揚的旋律,分明讓人看到了槍林彈雨,看到了娘子軍連的姑娘們前赴后繼奮勇殺敵。一曲未了,阿婆的思緒飛出屋外,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1920年代初的樂會四區(大致相當于今天瓊海市陽江鎮),光明和自由成了進步青年的熱切追求,進步思想在悄然傳播。符月雅的家鄉———樂會四區大同鄉冬尾村(今天陽江鎮龍山村),在全瓊崖較早成立農村黨組織大同黨支部,秘密開展黨的活動。
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王文明等瓊崖黨組織領導人撤退到樂會四區寶墩村,召開群眾大會,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滔天罪行。同時開展軍事斗爭,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寶墩村緊鄰龍山村,革命烈火在龍山周圍一帶熊熊燃燒。
其時,符月雅正值少女時代。家鄉出現的新思想,深刻影響了她革命人生觀的樹立,給她指明了今后的道路。
此外,使得符月雅堅定走上革命道路的,還有一層關系———那就是她的丈夫黎家德。早在幼年時,符月雅就受父母之命,與大她8歲的黎家德結下婚約。黎家德是個革命青年,先后參加了少年先鋒隊、赤衛隊。1929年,他正式參加瓊崖工農紅軍,次年在紅軍獨立師第三團任排長。不幸的是,1931年秋,黎家德在母瑞山的一次戰斗中犧牲。
就這樣,受革命高潮和丈夫的影響,1931年2月,剛滿20歲的符月雅參加紅軍,成為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
打起仗來都不要命
起初,符月雅參加的并非是紅色娘子軍連,而是在陽江鎮文魁嶺村紅軍醫院當護士。這個農家改成的醫院,條件非常簡陋。在那個戰事頻仍的時期,傷病號多,護理工作量很大。但是她手腳勤快,工作認真負責,受到上級領導和病號的好評。
符月雅的命運在1932年春有了改變。
成立于1931年5月1日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亦即后來大眾所說的紅色娘子軍連,到1932年春時已是聲威大震。那時,樂會四區形勢急轉直下,敵人重兵“圍剿”,瓊崖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被迫撤離樂會四區,轉戰瓊東四區。
“要求參軍的婦女越來越多,加上形勢變化,于是瓊崖特委決定擴編特務連?!杯偤J形h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介紹說,1932年春,特委決定將原女子軍特務連從樂會四區調往瓊東四區,保衛瓊崖特委、蘇維埃政府、紅軍獨立師師部,歸紅一團建制;從中抽出第二排,招收進步女青年、紅軍女戰士擴編為女子軍第二連,歸紅三團建制,留在樂會四區。兩個連共4個排140人。
為了替丈夫報仇雪恨,1932年夏,表現突出的符月雅獲得組織批準,正式加入女子軍特務連,成為二連二排三班一名戰士。根據當時局勢,二連的任務是配合紅三團拔除國民黨九曲、中原、學道、上科等當地國民黨民團炮樓,主要負責保衛樂會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機關,鞏固革命根據地。而落到符月雅身上的具體任務,是負責看守紅軍監獄,防止犯人越獄。
“女子軍特務連二連成立后的第一次激烈戰斗,在文魁嶺村一個名叫癟頭山的地方打響。”龐啟江介紹說。當年7月,瓊東縣國民黨當局糾集重兵,向樂會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機關所在地文魁嶺進攻。由于情況危急,紅三團主力避敵鋒芒,保衛兩大機關撤離。同時命令女子軍特務連二連和部分紅三團戰士,阻擊來犯之敵。
剛剛組建不久的二連姑娘們個個奮勇殺敵。未曾料想受到強大阻擊的敵人,見久攻不下癟頭山,最終悻悻地退兵回巢。符月雅記得很清楚,全連姐妹總共才70來人,平時每天訓練都很刻苦,打起仗來都不要命,敵人被打退后,姐妹們高興極了。
更慘烈的戰斗在兩個月后打響。當年9月,敵人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大肆進攻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為了打開戰事局面,紅二師一團、女子軍特務連一連在師長王文宇的率領下,強渡萬泉河,與紅三團、女子軍特務連二連會師。敵人豈能坐視不理?前有阻擊,后有追兵,紅軍一路損兵折將,紅二師政委、參謀長相繼犧牲。
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深深刻在符月雅腦海里。她喃喃地告訴記者:“很久沒飯吃,餓得一點力氣都沒有。用舌頭舔一舔腌過的辣椒,肚子里才感覺有些東西。冷了、下雨了,只能拿樹葉裹在身上。敵人經常搜山,白天晚上都沒法睡覺……”
面對極其殘酷的環境,王文宇和樂會縣委、縣蘇維埃政府負責人決定:解散女子軍特務連。幾天后的1933年1月,王文宇亦不幸被捕,幾個月后英勇就義。
娘子軍身份恢復得償夙愿
“文革”期間,紅衛兵在陽江街頭批斗女子軍特務連一連指導員王時香、二連指導員龐學蓮時,符月雅忍不住大聲說了一句:她們是娘子軍,是革命的,不是叛徒、特務……
后來,造反派到處搜查,處心積慮要抓她。被逼無奈,她只好逃離家鄉,到昌江石碌鐵礦親戚家避難。此后,符月雅的獨生女被分配到石碌鐵礦子弟學校當教師。從此,符月雅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女兒退休遷居??诤螅瑑扇擞衷诤?谧×硕嗄?。直到2005年,由于環境、身體等原因,老人才回到陽江老家過晚年。
1980年代,國家有關部委下發通知,要求妥善解決紅軍失散人員生活困難問題。然而,因為長年居住他鄉,符月雅并不知道此事,上報名單中遺漏了她。1994年,符月雅正式向瓊海市民政局申請為紅軍失散人員,同時提交原女子軍特務連二連連長黃墩英、指導員龐學蓮的證明材料。經過走訪、調查,最終省民政廳批準符月雅為“紅軍失散人員”,并開始發放生活補助金。
然而,符月雅紅色娘子軍的身份,多年都未能得以確認。瓊海市民政局認為,2002年9月出版的《紅色娘子軍史》和2007年6月出版的《紅色娘子軍研究》兩本權威著作里,都沒有符月雅的名字,為慎重起見,不予認定其紅色娘子軍身份。
今年8月,瓊海市多個部門經過認真研究、多次討論,最終確認符月雅的紅色娘子軍身份。今后,民政部門按照紅色娘子軍的待遇向其發放補助金。至此,健在的紅色娘子軍老戰士共有4位:王運梅、潘先英、盧業香、符月雅。
多年夙愿一朝實現,極大寬慰了老人。如今,老人的晚年安逸閑適。雖和養子住在一起,卻完全生活自理。她的房間很整潔,物件擺放有序。睡的是木板床,被子疊成長長的豆腐塊。吃飯的碗筷收拾進廚柜,炒菜的鐵鍋用布遮蓋。
閑來無事時,老人常安靜地坐在廳堂。碰到訪客,或是小孩,她興致來時,總會背上一段孫中山的政治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