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國民黨反動派盤踞了22年的南京。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毛澤東在人民的“薄海歡騰”聲中揮筆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其中一句說:“不可沽名學霸王”。
這里的“霸王”,是指“西楚霸王”項羽。項羽的事跡也隨著毛澤東的這首七律的廣泛傳播,而廣為新中國的人民所熟悉。
項羽是秦末反秦義軍的重要領袖、名將和楚軍統(tǒng)帥。戰(zhàn)國名將項燕之孫。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間,名籍,字羽。項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項羽少時,跟季父項梁讀書,不成;學擊劍,又不成。項梁責備他,項羽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羽要學能夠敵對萬人的本領。于是項梁教他讀兵法,項羽大喜,但略知大意,又不肯深入體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會稽,避難吳中的項羽與項梁同去觀看。項羽見到秦始皇儀仗威武,發(fā)出“彼可取而代也“的驚人之語,項梁因此奇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nóng)民起義,項梁聚集吳中子弟八千人舉兵反秦,不久兵力達到六七萬人。此后爆發(fā)巨鹿之戰(zhàn),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勇猛無敵,與秦軍屢戰(zhàn)屢勝,大破秦軍。項羽從此取得了統(tǒng)帥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項羽強迫楚義帝遷往郴縣,而后又將其殺于江中,諸侯自此漸生背反之心。田榮首先在齊地發(fā)難,項羽親自率部平叛。在項羽征討之時,漢王劉邦出師,還定三秦,盡占關中之地。之后,劉邦率領五個諸侯伐楚。占領彭城。項羽聞訊出兵,漢軍大敗。大敗后的劉邦重整旗鼓,聯(lián)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與項羽相持。楚軍在軍事上漸處劣勢,劉邦乘機派人游說項羽,達成了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盟約。同時,項羽釋放了戰(zhàn)爭中俘獲的劉太公和呂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劉邦毀約,帶兵追擊東歸的項羽。項羽回擊,大敗漢軍。其后諸侯軍隊皆至,項羽孤軍陷于重圍,敗至垓下,不渡烏江,最后自刎而死。
毛澤東對項羽很熟悉,從現(xiàn)在文字材料看,他在16歲(1909年)就通讀了《史記》。而《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具文學色彩的精彩篇章之一,司馬遷通過鴻門宴、垓下之圍、烏江自刎等情節(jié)描寫及“太史公曰”,刻畫了項羽缺乏智謀、勇武粗豪的性格,表現(xiàn)了作者對項羽勇猛粗豪性格的歌頌及不幸結局的同情和至死不悟的惋惜。司馬遷廣博的歷史知識、卓越的史識,才情橫溢的文學表現(xiàn)能力,在《項羽本紀》中都有集中的體現(xiàn)。毛澤東自青少年時代就酷愛讀《史記》,《項羽本紀》是他反復品味的篇章,從而使他對對項羽的事跡和性格的留下深刻印象,一生中也多次品評項羽的成敗得失。
青年毛澤東崇尚項羽的“喑嗚叱咤”
青年毛澤東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號上,發(fā)表了以“二十八畫生”署名的著名的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體育文化珍寶,也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毛澤東公開發(fā)表的最早的文章。在該文中,毛澤東多次引用西楚霸王項羽為例。如“夫力拔山氣蓋世,猛烈而已”,在闡述“運動宜蠻拙”這一觀點時,又說:“騎突槍鳴,十蕩十決,喑嗚頹山岳,叱咤變風云,力拔項王之山……”
在這里,毛澤東其實暗用了項羽在垓下之圍的最后悲壯和英勇。
垓下之圍是司馬遷《項羽本紀》中的精彩片段。項羽被漢軍逼至垓下,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漢軍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四周的漢軍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不然,為什么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shù)行,身邊侍衛(wèi)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于是項羽跨上戰(zhàn)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nóng)夫問路,老農(nóng)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八年了,親身經(jīng)歷七十余次戰(zhàn)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于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zhàn),愿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于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于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fā)現(xiàn)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
這就項羽的“騎突槍鳴,十蕩十決”,英雄末路,尚有此神勇,實在讓人神往。所以韓信評價他說:“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
毛澤東評說項羽失敗的原因
項羽是一位少年即學兵法而又不能竟學、初始威震天下而最終兵敗自殺的悲劇人物。項羽的兵敗自殺的原因,千百年來引起了人們不斷探究。毛澤東對此也做過深思和獨到的品評。
1963年1月3日,毛澤東在讀《史記·項羽本紀》時批示道:“《項羽本紀》,送各同志閱,幾天還我不遲。”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毛澤東評點道:“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澤東在《史記》上的批注手記
“項王非政治家。”——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的失敗,在于他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政治頭腦,不能任賢使智,暴戾行事,終不能平定天下;雖然可以作為霸王“衣繡”一時,卻不能作為一個政治家彪炳史冊。
項羽在政治上的失誤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諸方面:
一是好戰(zhàn)嗜殺,過分依持武力。秦將章邯數(shù)度想率秦二十余萬眾投降,項羽均未允,后考慮自己糧少不能持久作戰(zhàn)才勉強接受章邯投降,不久在新安坑秦降卒二十萬人。他們都是關中子弟,關中人民念及自己的子弟的慘死,怎能不對項羽滿腔仇恨!入關后,他又屠咸陽城,殺秦降王子嬰,掘秦始皇墓,燒秦宮室,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還有公元前205年他戰(zhàn)敗田榮,燒夷齊城郭室屋,坑殺田榮降卒,俘虜其老弱婦女。他進攻北海,沿途也多所殘滅,結果使得齊人相聚而叛之。彭城之戰(zhàn),他又殺漢卒十余萬人。緊接著在靈壁東睢水上又迫使?jié)h士卒十余萬人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以上都是舉其大者而言之,巳足令人心怵。項羽不能用政治手段平衡制約,只知一味征討燒殺,致使戰(zhàn)事再起,天下動蕩。元朝的郝經(jīng)在《題漢王墓》詩中說:“天下苦秦又一秦,天資好殺不好仁”,“漢王才入項王來,天下盡為狼與豺”,可以說這是對項羽嗜殺成性的寫照。項羽好殺不好仁的特性,使社會財富和社會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的破壞,不僅引起了農(nóng)民強烈的憤恨,也得不到地主階級的支持。天下苦秦久矣,人民迫切希望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因此,需要緩和階級對抗,從速建立一個能夠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中央政權。然而,項羽的行動卻與此背道而馳,他的失敗也就必然不變了。
二是缺乏政治遠見,頭腦簡單,稟性偏激,決策輕率。楚漢在成皋一線對峙時,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shù)年,都是因為你我二人,我愿和你單獨挑戰(zhàn),決一雌雄,別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劉邦答道:“我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羽此言正說明他頭腦簡單,缺乏政治智慧,目光短淺,決策不能深謀遠慮。
三是不能用人,徒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項羽氣力非凡,勇冠三軍,時人莫有其敵,因此他也常常自恃勇武拼殺,不能用人,逞匹夫之勇;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見人負傷而歸他會動情落淚,但他卻不能授權于人、任賢使能,誠婦人之仁。反秦斗爭的諸領袖人物,在秦亡以后,和項羽的關系也相繼分離。劉邦、田榮、陳余等同他分離自不必論。像韓信、陳平,本是項羽的部屬,一個是在劉邦郁郁不得志而入蜀時離楚歸漢;一個是在項羽力量鼎盛東王彭城后不久被迫逃亡降漢。后來楚漢之戰(zhàn)方酣,頊羽派武涉說韓信反漢與楚聯(lián)合,三分天下王之。韓信就直言不諱地表示項羽不能滿足自己的名利要求:“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又如張耳,曾隨項羽入關,被立為常山王,后被陳余所敗,本欲歸楚,但甘公告訴他:“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先至必霸。楚雖疆,后必屬漢。”如果摒除這段話中的星相迷信成分,其中心思想是劉邦得人心,所以最終必然是楚由強而弱,為漢所敗。聽了甘公的話后,張耳不歸楚而走漢。楚漢相爭之初本無所屬的彭越,后來也歸屬了劉邦。就是隨項羽出生入死的黥布,也背楚投漢。甚至項羽的叔父項伯,早在鴻門宴時就一心向漢了。這些領導反秦斗爭的人物,在戰(zhàn)爭中成了或大或小的實力派,“立功以取將相,日夜望咫尺之地”,難免不成為他們的渴念。可是項羽卻“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剃敝,忍不能予”。又不善于識人,不善于用人,還不善于容人,怎不使人心外叛,眾叛親離,焉有不敗!
四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韓生建議項羽建都咸陽,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韓生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譏諷項羽腦子里沒大事,只不過是一個戴上王冠的猴子。項王聽后大怒,將韓生烹死。劉邦用陳平之計離間項羽范增,項羽只為一頓飯的好壞,從此不再聽從范增的計謀,致使范增憤而棄之。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說:“從前有個項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里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我們現(xiàn)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他告誡領導干部,要走群眾路線,“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后來,在一次談話中,毛澤東又說:“項羽驕傲自大,自恃英勇,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劉邦就比較能夠采納各種不同意見,比較能夠團結人。這兩個人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現(xiàn)在,我們有些同志總不善于看歷史上的教訓,不如劉邦,倒有點像項羽,稱霸逞強。這樣,難免有一天要失敗。”
以上諸點足以表明,項羽之所以失天下,是他在政治上有重大失誤,也表明他不具備一個真正政治家的品質。所以毛澤東作出了“項王非政治家”的論斷。
毛澤東為什么說:“不可沽名學霸王”
毛澤東對項羽剛愎自用,圖愛虛名而招致失敗的教訓認識是很深刻的。因此,當人民解放軍即將揮師南下、解放全中國之際,面對有人提出“劃江而治”,毛澤東斷然否定了,認為這與項王當年在灞上的“沽名”如出一轍,應該將余勇猛追窮寇,決不學那沽名的霸王.
1949年,毛澤東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集中精力抓的一件大事,就是指揮人民解放軍繼續(xù)前進,打過長江,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
當時,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已經(jīng)到了北平。毛澤東明確提出了談判八項條件。國民黨內主張和談的人認為,可以承認這八條談判基礎,但仍然討價還價。幕后的蔣介石則加緊擴軍,準備作戰(zhàn)。
那段時間,毛澤東常常帶著深沉的思考散步。一次散步散步時,他忽然立住腳,回身望著警衛(wèi)員李銀橋問:“你相信蔣介石嗎?”“不相信!”李銀橋立刻回答。“這就對了。”毛澤東點頭,“這個人盡耍手腕,從來說話不算數(shù)!” 說罷,毛澤東繼續(xù)散步,仍是帶著深沉的思考。
這段時間,毛澤東喜歡看京劇《霸王別姬》。看到西楚霸王項羽同他的虞姬生離死別一幕,毛澤東睫毛顫抖著,眼里濕漉漉的。回來路上,他對警衛(wèi)員說:“不要學西楚霸王。我不要學,你也不要學,大家都不要學!”他號召所有的領導干部都要看看《霸王別姬》。毛澤東意在教育全黨,應從項羽的失敗得到教訓,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不可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以卷土重來的機會。
1949年 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了中共的和平協(xié)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勝利解放南京。
為紀念南京解放這一歷史性的勝利,毛澤東揮毫寫寫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復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毛澤東看來,“沽名”就是項羽主觀上的一個明顯弱點,也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對此,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也說項羽有“婦人之仁”,《史記·項羽本紀》多有記敘。
項羽率部經(jīng)過苦戰(zhàn),擊敗秦軍主力,比劉邦后入關,兩軍發(fā)生沖突。可項羽“為人不忍”,為避免負“不義”之名,沒有以四十萬對十萬的軍事優(yōu)勢去消滅劉邦,甚至在鴻門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誅殺劉邦之舉。后來注釋毛澤東“不可沽名學霸王”詩句者,多以這件事來說明項羽的“沽名”所在。
毛澤東認為尤不可學的是,還有項羽對詭計多端的敵人姑息寬容的缺點。在楚漢戰(zhàn)爭最激烈的時期,兩軍在滎陽相持,本來,楚軍已經(jīng)切斷了劉邦的糧道,劉邦害怕了,便請求休戰(zhàn),以讓出滎陽來換取項羽承認榮陽以西為漢的領土,項羽竟同意了。后來,戰(zhàn)事幾經(jīng)反復,楚軍逐漸失去了優(yōu)勢,“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合約簽訂后,項羽就解除了戒備,引兵回到了東邊;可劉邦卻背約出擊,打了過來,終于在垓下徹底擊敗了項羽。
1964年1月7日,毛澤東在談話中說:“項羽有三個錯誤,一個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一個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xié)議,項羽認真了,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xié)定東進攻楚;再一個就是他建都徐州,位置沒有選好。”毛澤東說的前兩點錯誤,就是針對項羽的“沽名”而言的。
毛澤東評項羽“不肯過江東”
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垓下兵敗后,被漢軍逼至烏江: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對于項羽失敗之后,寧死不屈,自殺以亡的英雄氣節(jié),毛澤東是比較欣賞的;但對于他的不能“包羞忍辱”、東山再起,表示極大的遺憾。
1939年4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抗大”的演講中,談到了項羽。他說:“項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也比汪精衛(wèi)、張國燾好得多。從前有個人作了一首詩,問他你為什么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再去招八千子弟兵來打天下。我們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jié),但不自殺,要干到底。”毛澤東無疑是推崇項羽的人格境界,而批評他的意志不夠堅韌。
1948年10月31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述評《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一文中說:“蔣介石最近時期是住在北平,在兩個星期內,由他經(jīng)手送掉了范漢杰、鄭洞國、廖耀湘三支大軍。他的任務已經(jīng)完畢,他在北平已經(jīng)無事可做,昨日已經(jīng)溜回南京。蔣介石不是項羽,并無‘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那種羞恥心理。他還想活下去,還想弄一點花樣去刺激一下已經(jīng)離散的軍心和民心。虧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襲石家莊這一條妙計。”
毛澤東對項羽敗走烏江時,以“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為由,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于是自殺而死,是不贊同的,但他并不特完全否定態(tài)度,覺得這悲劇結局中還多少體現(xiàn)了一些個性風采,所以借此來諷刺蔣介石在失敗時連項羽身上具有的“羞恥心”也沒有。
晚年毛澤東讀《歷代詩話》,其中有《二喬》一則,從杜牧的《赤壁》說到其《題烏江亭》一詩:
勝敗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評詩者認為:“項氏以八千渡江無一還者,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
毛澤東讀至此處,批了四個字:“此說亦迂。”“迂”在何處?杜牧的《題烏江亭》詩的評者沒有超出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個人的“面子”問題來揣摩江東父老對暫時失敗的英雄的態(tài)度,從而把楚漢相爭的成敗完全歸之于個人的聲譽。
在毛澤東看來,徹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歷史趨勢、分析社會時事以外,還必須具備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為。項羽這樣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懷寬廣,“包羞忍辱”,善于總結經(jīng)驗教訓,回到江東,為什么不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呢?“此說亦迂”四字,流露出毛澤東對項羽失敗后的錯誤選擇,深表惋惜。
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在視察徐州(即古彭城)時說:“劉邦在這里戰(zhàn)勝了項羽,我們在這里戰(zhàn)勝了蔣介石。我們不能學習楚霸王,我們要牢記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也要牢記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
1957年3月19日上午,毛澤東從徐州登機趕赴南京。他有個習慣,上飛機就學英語,當時的英語老師是林克。視察完徐州,毛澤東頗有感慨,突然饒有興致的問林克:“你讀過薩都刺的《徐州懷古》嗎?”林克搖搖頭,笑著回答說:“沒有。”
此時,毛澤東興致很高,隨即把煙蒂插在煙盒里,拿來鉛筆,在林克正在看的一本書的扉頁上寫下了整篇的詞: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子弟,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和云龍。
汗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臺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寄耳,應開懷,一飲盡千盅。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
擱下筆,毛澤東在機艙的客廳里與林克聊了起來。他說:這首詞牌叫《木蘭花慢》,原題是《彭城懷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個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的家鄉(xiāng)。薩都刺是蒙古人,出生在山西雁門一帶。他的詞寫的不錯,很有英雄豪邁、博大蒼涼之氣。
然后,毛澤東思如泉涌,興致勃勃的解說這首詞的意思來:“重瞳”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及項羽其貌不凡,鐵馬重瞳。他的坐騎叫“烏騅馬”。起初兵多勢大,可惜有勇無謀,不講政策,喪失人心,最后“玉帳連空”,兵敗城下,自刎烏江。毛澤東談還說,“戲馬臺”原是項羽閱兵的地方。
上世紀70年代,暮年毛澤東他還再次要學者為這首《徐州懷古》詳細注釋,并又一次細讀了《史記·項羽本紀》。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