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軍事思想: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部長 姚有志
網摘編發
來源:新華網--解放軍報
毛澤東同志是20世紀乃至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他既創立了卓越的軍事理論,又是戰爭行動的杰出統帥,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軍事科學與戰爭藝術的有機結合。在極為有限的物質條件下,毛澤東憑著超群的智慧和才能,“橫掃千軍如卷席”,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毛澤東關于人民軍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的理論和奧妙深邃的軍事哲學思想,以及這些理論在戰爭實踐運用中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將軍事科學和戰爭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戰爭實踐,是其思想和實踐大系中光彩奪目的一部分。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指出的:“毛澤東是掌握打開這個時代軍事奧妙之鎖的全套鑰匙的一個時代人物。”毛澤東創造的軍事業績將永載史冊,永久閃爍在時空畫卷和人們的記憶中。
毛澤東的軍事實踐,時間之長、困難之艱、規模之大、類型之多、功績之高,是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所罕見的。



■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大批共產黨員慘遭殺戮,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瀕臨破產。當中國革命何去何從的情況下,毛澤東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帶領余部轉戰千里,到羅霄山脈中段,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游擊戰爭,開創了井岡山地區工農武裝割據的嶄新局面,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指揮紅軍成功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一、二、三次大規模“圍剿”。湘江戰役后,中央紅軍由8.6萬人銳減到3萬余人。危難之際,中央采納了毛澤東的建議,轉兵挺進敵兵力薄弱的貴州。遵義會議后,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不僅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而且成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毛澤東帶領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擊破敵人重重包圍,粉碎張國燾分裂陰謀,挺進陜北,成功地完成了戰略大轉移,在危難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
■“七七事變”后,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華大地和中國人民被日寇鐵蹄蹂躪,大片國土淪喪,山河破碎,民族危難。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族解放為己任,呼吁國共合作、一致抗日。面對敵強我弱,國民黨軍隊節節潰退的嚴重局面,毛澤東指揮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敵后游擊戰爭,開辟了敵后戰場,建立了數個抗日根據地。經過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終于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大大發展壯大了人民軍隊和人民革命的力量,并使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聲譽和地位大大提高。
■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撕毀停戰協議,悍然發動全面內戰,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拉開了序幕。解放戰爭,是中國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一場大決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統帥,毛澤東運籌帷幄,揮灑自如,表現出了駕馭戰爭的非凡才能,把其戰爭指揮藝術推至巔峰。其間,毛澤東不僅指揮我軍成功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而且適時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成功組織實施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決定性戰役,并在戰略追擊中先后指導了渡江戰役以及解放東南、西南和西北的作戰,解放了除臺澎金馬之外的全部國土,徹底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舉,在內有殘敵破壞,外有霸權環伺的情況下,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克服重重困難,積極謀劃國防建設,提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歷史任務,將人民軍隊建設推入高級階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超凡的膽略和氣魄,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武器裝備精良的美國侵略者進行了一場實力對比極為懸殊的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按照毛澤東制定的戰略戰術英勇作戰,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簽訂和平協議,打出了國威、軍威,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贏得了最初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新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和籌劃下,僅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就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成功研制了“兩彈一星”,并通過充分的戰爭準備,有效制止了可能的侵略戰爭,維護了世界和平。
毛澤東不僅開辟了軍事實踐的偉業,而且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氣派的無產階級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無論在戎馬倥傯、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政務纏身、日理萬機的建設時期,毛澤東始終上下求索,筆耕不綴,為我們留下了近千萬字卷帙浩繁的軍事論著,形成了體系完整、內容深刻的軍事思想。
軍事哲學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活的靈魂。什么是戰爭,戰爭是否有規律,人們如何認識和駕馭戰爭?這是軍事思想史上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在充分借鑒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精華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軍事辯證法”概念,為我們分析軍事現象奠定了哲學基礎,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創造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認識論、方法論,把軍事哲學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
人民軍隊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礎性內容。在以農村為根據地推進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成功地解決了如何把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軍隊建設成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與中國人民血肉相聯的新型人民軍隊的歷史性課題。經過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毛澤東的人民軍隊思想基本形成:人民軍隊要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唯一宗旨,擔負戰斗隊、生產隊和工作隊三大任務,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建立自覺和嚴格的革命紀律。
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為了把最廣大的人民動員、組織、武裝起來同敵人進行斗爭,毛澤東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戰爭的絕對領導,創造出把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正規軍與非正規軍結合起來的武裝力量體制,實行以武裝斗爭為主、各種斗爭緊密配合的斗爭形式,開創了人民戰爭的新境界,譜寫了戰爭歷史的新篇章。
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中最富創造性的內容。在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具體的作戰行動,實現由弱到強并最終戰勝敵人?毛澤東在歷次革命戰爭時期及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提出的一系列戰略戰術原則及其實戰運用,創造性地解決了在機械化戰爭形態達到巔峰,用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具體途徑。
國防建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建立后,迫切需要建立強大的國防,以結束舊中國有國無防的歷史。結合中國國情,毛澤東根據新中國面臨的險惡國際環境,將戰爭年代形成和完善的以人民軍隊、人民戰爭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主體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到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中,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防的一整套指導原則。
毛澤東的軍事實踐和軍事思想是人類軍事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體現出鮮明的人格魅力、民族氣派、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在戰爭形態已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的21世紀,它的基本觀點、正確立場和科學方法,仍將對戰爭準備、戰爭控制、戰爭實施、戰爭指導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有著長遠的指導意義。
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0rc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