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又看到一篇關于毛澤東民主治軍思想的文章,這正好與我曾經在幾天前發表的《毛澤東的民主管理觀》一文相呼應,來告訴很多不懂的歷史的朋友們,毛澤東一生都在進行著民主嘗試,而非獨裁與專制。毛澤東要對哪些人實行專制?當然是對那些官僚主義者、封建主義者、資本主義者、一切牛鬼蛇神等實行專制的手段,他為的是讓更多的人民享受空前的民主。以下內容是關于毛澤東在民主治軍方面的許多實例,此文摘自一位新浪博友的博客。
民主管理價值何在——毛澤東軍隊民主管理思想介紹
軍隊歷來以高度集中統一為主要特征,可毛澤東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恰恰以民主管理著稱于世。研究我軍民主管理的由來和發展,總結其成功經驗,對正確認識企業內部的民主問題,搞好企業的民主管理,定會有所幫助。
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網絡時代,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充分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集體智慧,形成團隊的力量。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之一,便是充分發揚民主,讓員工心情愉快地工作。因此,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民主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被認為是企業保持活力,提高競爭力的最重要的舉措之一。
可民主是把雙刃劍,民主管理并不簡單。現實生活中不少企業實行民主管理后,不僅未能達到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目的,反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所以,如何認識民主管理,企業究竟該不該實行民主管理,一直是有爭議的話題。如何正確實施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民主的價值,減少其副作用,更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研究。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軍隊歷來以高度集中統一為主要特征,應該是命令最多,紀律最嚴,而民主和自由最少的組織。可毛澤東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恰恰以民主管理著稱于世。研究我軍民主管理的由來和發展,總結其成功經驗,對正確認識企業內部的民主問題,搞好企業的民主管理,定會有所幫助。
一、我軍民主管理的由來、發展及主要內容
毛澤東在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的途中,就著手建立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官長不許打罵士兵,廢除各種煩瑣禮節,開會時士兵有說話的自由,實行經濟公開,官兵待遇平等。這些基本制度,喚醒了被壓迫者長期被壓抑著的人的尊嚴,激發起官兵對未來美好的無限展望。
毛澤東同志親手締造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區別于一切舊式軍隊的根本特色之一,就在于這支軍隊在自己內部實行了群眾路線,實行了有領導的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這是毛澤東同志在軍隊建設上的偉大創造。民主管理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是毛澤東帶兵治軍的重要法寶。
政治民主,就是強調官兵無論職位高低,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只有職務的不同,沒有人格貴賤之分。
經濟民主,就是實行經濟公開,由官兵推選代表組成經濟委員會,協助連隊首長管理給養和伙食。士兵們正是從這些發生在身邊、直接關系切身利益的“生活小事”上,最具體、最實際地體會到人民軍隊的本質,形成當家作主感覺的。
軍事民主,就是從練兵到作戰,實行一套完整的民主管理方法。平時訓練中開展官兵互教,教學相長,評教評學;戰前戰后廣泛開展戰評活動。
蔣介石曾組織國民黨軍隊120多名高官,檢討、分析戰場失利原因,要求學習共軍實行軍事民主,經濟公開,賞罰公斷,遺憾的是……
中國是一個封建統治長達兩千多年的國家。傳統的政治思想主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種思想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也必然影響到對軍隊的管理。所以,舊中國的軍隊幾乎沒有任何民主可言,一切均由長官說了算,“官大一級壓死人”,官長可以隨意處罰士兵,而后者沒有任何權力,更談不上什么民主了。毛澤東在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的途中,很快便意識到這一問題。著名的“三灣改編”所解決的兩個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著手建立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當時,毛澤東明確提出:工農紅軍與舊軍隊完全不同,必須實行新的管理辦法,官長不許打罵士兵,廢除各種煩瑣禮節,開會時士兵有說話的自由,實行經濟公開,官兵待遇平等。毛澤東還要求團、營、連三級要成立士兵委員會,由全體士兵民主選舉產生,在黨代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參與部隊各個方面的管理。軍官要接受士兵委員會的監督,做錯了事,士兵委員會可以批評甚至制裁。
毛澤東的上述舉措,在今天看來是再平常不過了,可在上個世紀20年代,卻是軍隊建設史上的破天荒之舉,引起了極大震動和多方質疑。粟裕同志在回憶井岡山斗爭生活時說,“也許現在的青年人不能體會到官兵平等、廢止肉刑這些基本制度所產生的巨大威力,因為他們是在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中成長起來的。而當時,這些基本制度,喚醒了被壓迫者長期被壓抑著的人的尊嚴,激發著對未來美好的無限展望,成為大家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犧牲的強大力量。這些新型的制度,是進行政治工作的強大武器。那時對于紅軍最有力的宣傳就是‘紅軍官兵平等’,‘紅軍不打士兵’。”電影《井岡山》藝術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紅軍生活非常艱苦,但從軍長到伙夫,同吃紅米飯,同穿粗布衣,發一樣多的零花錢,一起勞動,一起背糧,一起作戰,建立了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新型官兵關系。
毛澤東在軍隊內部建立民主制度的舉措,很快便見到成效。官兵關系獲得改善,部隊士氣明顯提高,紅軍得到進一步鞏固,戰斗力有了顯著增強。1928年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支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尤其是新來的俘虜兵,他們感覺國民黨軍隊和我們軍隊是兩個世界。他們雖然感覺紅軍的物質生活不如白軍,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毛澤東的結論是:“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將是破壞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
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思想,民主管理在我軍的貫徹落實也非一帆風順。從“三灣改編”毛澤東提出民主管理,到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前,民主管理在紅軍各部隊的發展并不平衡。一方面,部分受舊思想影響較深的軍官對此不理解,不接受,另一方面,一些士兵也不懂得如何珍惜和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究竟要不要民主管理,如何實行民主管理,一直是紅軍內部爭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因此,古田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認真總結建軍以來民主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進一步統一各級領導的認識,完善紅軍內部的民主制度,批判民主管理初期不可避免的極端民主化和絕對平均主義傾向。隨著古田會議精神在全軍的貫徹落實,民主管理開始為全軍官兵真正認同,成為我軍管理的主要特色之一。
此后,毛澤東多次談到軍隊的民主問題。如抗日戰爭初期,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一些部隊發生了打罵戰士、槍斃逃兵、虐殺俘虜等錯誤傾向。為此,毛澤東明確提出實行民主管理,向軍閥主義作斗爭的問題。1938年5月,他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軍隊應實行一定限度的民主化,主要地是廢除封建主義的打罵制度和官兵生活同甘共苦。這樣一來,官兵一致的目的就達到了,軍隊就增加了絕大的戰斗力,長期的殘酷的戰爭就不患不能支持。”
1944年6月,毛澤東在和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談話時指出:“統一在軍事上尤為需要,但是軍事的統一,亦應建立在民主基礎上。在軍官與士兵之間,軍隊與人民之間,各部分軍隊互相之間,如果沒有一種民主生活、民主關系,這種軍隊是不能統一作戰的。”
1947年9月,毛澤東親自批轉了遼東3縱隊開展訴苦(訴舊社會和反動派強加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運動經驗的報告,強調這種有秩序、有領導的新式整軍運動,使我軍的民主管理發展到新階段。“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于天下”。“部隊內部政治工作方針,是放手發動士兵群眾、指揮員和一切工作人員,通過集中領導下的民主運動,達到政治上高度團結、生活上獲得改善、軍事上提高技術和戰術的三大目的。”
1948年6月,毛澤東在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中詢問:部隊“是否已實行軍事民主,即遇到困難時,由連隊指戰員在火線上開會,反復研究攻克敵陣的方法(大家想辦法)?”同年9月,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中,毛澤東指出:“兩年內,特別是最近一年內,在人民解放軍中,實行了有秩序的、有領導的、由全體戰斗員和指揮員一起參加的民主運動,開展了自我批評,克服了和正在繼續克服著軍隊中的官僚主義,恢復了在1927年至1932年期間曾經實行有效、而在后來被取消了的軍隊中的各級黨委制和連隊中的戰士委員會制,這樣就使軍隊指戰員的政治積極性和自覺性大為提高,戰斗力和紀律性大為增強。”
1957年10月,毛澤東在《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一文中指出:“在革命戰爭時期,沒有人給我們發餉,沒有制造槍炮的工廠,我們的黨和軍隊就是依靠戰士,依靠當地人民,依靠群眾。所以,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民主作風。”毛澤東還特別強調,“現在實行了軍銜制度和其他一些制度,但是,上級跟下級還是要打成一片,干部跟士兵還是要打成一片,還是要準許下級批評上級,士兵批評干部”,“不要因為有了軍銜制度和其他一些制度,而使上下級、官兵、軍民、軍隊同地方的密切關系受到損害。”
由此可見,民主管理提出“毛澤東同志親手締造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區別于一切舊式軍隊的根本特色之一,就在于這支軍隊在自己內部實行了群眾路線,實行了有領導的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這是毛澤東同志在軍隊建設上的偉大創造,是毛澤東同志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學說的偉大貢獻,是毛澤東同志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偉大貢獻。”“靠人民,靠士兵,靠發揚民主,靠群眾路線,這是毛澤東同志人民戰爭偉大思想的精髓,這是我們軍隊幾十年來由小到大,以弱勝強,打敗一個又一個強敵,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傳家寶。”
關于民主管理對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重要作用,不僅我軍領導人反復強調,就連對手也意識到了。1948年6月,面對戰場上的接連失敗,蔣介石曾組織國民黨軍隊120多名高官,召開了一次軍事檢討會議,分析戰場失利原因,研究如何“取匪之長,補我之短”。會議認為,國軍士氣日益下降,充滿失敗情緒,是“剿匪前途最大之隱憂”。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將校軍官不能以身作則,奉公守法,二是政訓不力,官后不明悉作戰目的,三是紀律不嚴明,經濟不公開,賞罰不公斷。為此,會議通過了《增強作戰意志之決定》,提出八條改進方法,其中第八條就是,學習共軍實行軍事民主,不但經濟公開,賞罰公斷,并應于每次行軍作戰以后由官兵分別對所擔負之任務作詳盡之檢討,以求改正錯誤,砥礪未來。當然,意識到了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則是另外一回事。國民黨軍隊的本質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真正實行軍事民主。
毛澤東強調民主管理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由其思想體系決定的。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就是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具體說就是,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運用民主方法,將群眾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領導者的決策,然后再通過民主的方法,發動群眾,教育群眾,使領導的決策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毛澤東管理軍隊總的思路,就是教育群眾組織起來為共同利益而斗爭。既然是教育和組織群眾為共同利益而斗爭,領導者自然不能包辦代替,而必須實行民主管理,同時也有可能實行民主管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民主管理是毛澤東管理思想的本質要求和主要特色。
現在管理學界不少學者反對學習軍隊管理,理由之一就是認為軍隊只強調服從命令聽指揮,官兵不過是作戰機器上的零部件,因而軍隊管理總是肯定集體而否定個人,強調集中而限制自由,提倡奴性而不尊重人性。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想必是對人民解放軍的歷史缺乏了解,不清楚世界上有一支與舊軍隊完全不同的新型軍隊。這支軍隊既非常強調集中,也非常重視民主,其高度的集中正是建立在高度民主基礎上的。這種高度民主基礎上的高度集中,構成了部隊戰斗力的重要來源。
我軍民主管理內容十分豐富。毛澤東在《軍隊內部的民主運動》一文中,將其概括為“三大民主”,即政治民主、軍事民主和經濟民主。敬請關注建軍80周年全國重點出版工程《領軍之道》。也是我各位企業家推薦的一本書,看看吧,你一定不會后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