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鏈接
http://www.163disk.com/fileview_212517.html
第七章 制度比較專題
反毛言論一:從人民公社到分田到戶,糧食就大幅增產:
駁:
(一)糧食增產實際原因:
糧食增產,不是因為分田到戶,而是因為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礎。[以下內容引自逍遙散人《“人民公社”與“單干”之隨筆漫談》(有刪改)]
“1、種子革命。1973至1976年,我國南方‘秈型雜交水稻’(育種代表為袁隆平)和北方‘雜交粳稻’(育種代表為楊振玉)良種相繼育成。從七十年代后期開始大面積推廣,到八十年代中期大體完成推廣,使水稻單產較以前選育的普通良種約增加20%。與此同時,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等其它農作物也都陸續發生了種子革命。一個良種從配育到選育、繁育、推廣,順利的話也要十幾年的時間。而要配育推廣良種,還需建立農業科研推廣體系,這些體系只有在人民公社時期才存在,現在基本都消失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增長因素占糧食增長因素的57.1%,若扣除這一因素,這一階段的糧食年均增長率只有2.1%,(其它的科技因素如化肥農藥家農機等還未計入)這就是說還沒有合作化、公社化時期的增長率高(3.5%)!再綜合第三階段的年增長率(1.2%),我們可以看出,在農村推行私有化以后,中國的糧食增長其實是呈現遞減態式!
2、化肥革命、農藥革命。60年代末70年代處開始,我國各地陸續建成一大批中小型化肥廠、農藥廠,使我國1975年的化肥施用量較1965年增長3.1倍。1972年中美發表《上海公報》以后,西方允許部分民用產品對華出口,我國又迅速引進了13套大型化肥生產裝置,這些裝置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剛好建成投產,迅速增加了每畝化肥的施用量,這在長期以農家肥為主的田地里起到了明顯的增產作用,增產幅度一般達20%-50%。另外新型高效農藥六六六、敵敵畏等更是有效的消滅大量害蟲,為提高農業產量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3、水利革命。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自1958年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始,各級政府每年利用農閑組織社員(義務工)興修水利,整田改土,修造梯田,大面積墾荒,全國建成大小水庫七八萬座、塘壩無數,廣袤的田野上,人工河道網、田間道路網、溝渠網、防護林網形成,極大地增強了農業灌排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保證了農業的穩產高產。這些現在很難組織完成的、投資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農業基礎建設工程。
4、農業機械的大量投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簡明教程》(1985年)記載,1975年我國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進一步大大提高,拖拉機和手扶拖拉機的產量分別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動力機械增長4.9倍,用電量增長4.7倍。
5、耕作技術革命。由于農田水利系統的形成、生長期短且高產穩產抗倒良種的相繼育成推廣、農業機械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間作、套種、復種技術得到全面應用和推廣,作物復種指數大大提高,從一年一熟實現了兩年三熟、一年兩熟,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產出率。
綜上所述,‘單干’剛剛開始時產生的農業豐收,是我國前期對農業和支農工業大量投入的必然結果。而所有這些前期投入都是在人民公社時代、在毛主席時代、東方紅盛時期,在響應黨的‘共建社會主義、共建共產主義’的號召下做到的。”①
(二)小崗村:
有以小崗村為榜樣的,說小崗村單干后糧食產量是比上一年提高了,據說是由4萬斤提高到12萬斤。但這種說法卻不敢提到上一年是大旱,而集體時候的正常產量是17萬斤。
而今的小崗村呢?猝死的小崗村書記沈浩說過:“2004年2月,村里為歡迎我寫標語的墨水、紙張都是借錢買的。村集體沒有一分錢,還欠4萬多元債。‘大包干'展覽館陳舊不堪,村小學門窗桌椅破破爛爛。國家投資辦起來的自來水、有線電視也停了。唯一的資本--‘名氣',如‘小崗'、‘小崗村'、‘大包干'等也都被別人注冊了。”
小崗村農民徐家松說,現在差不多有50%以上的農民借了債,少則六、七千,多則一、二萬。小崗村出去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單是大嚴家自然村,就有20幾家。
--------------------------------------------------
①--1976至1987年間,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參見新華網《感動中國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地推算,在第二階段的六年間,袁隆平的科技成果增產了500億公斤的稻谷,即0.5億噸。而這六年總的糧食增長量(以1978年的3.048億噸為基數,按平均增長率推算)為0.876億噸,也就是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增長因素已占其中的57.1%。
--據央視一臺報道,2007年開始,重慶市擬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庫進行維修,以彌補30年來在農田水利上的欠賬,需拿出300億資金。這僅僅是一個重慶市針對水庫這個單項的維修資金,若將全國范圍內修建的水庫、塘壩、人工河、溝渠、梯田、農路網、標準農田等用資金來衡量,那將是個天文數字。
反毛言論二:當年亞洲四小龍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得很繁榮:
駁: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有人因此說資本主義如何好,如何讓“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
(一)“四小龍”的經濟,都是發展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嚴重依賴國外資本,所謂經濟繁榮并非獨立自主,1997年經濟危機一襲擊,全部垮臺。
(二)“四小龍”有三者在中國周邊,目的就是為了樹立前哨這樣的“標桿”,以對付中國。拿臺灣來說,1950年到1965年,美國給臺灣經濟援助15億美元,1952年到1960年臺灣島內投資外資占40%;拿韓國來說,1962年前,美援占總投資80%,1962年至1968年,外援占總投資47.2% 。而香港,這些年可以看出,其經濟隨著中國大陸的起伏而起伏,實是受惠于中國大陸。同時,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已有經濟基礎,更加上蔣介石從大陸帶去的財富(參看第六章第二節第三點),自然容易發展。
(三)再看“四小龍”當時的政治體制:韓國60年代是樸正熙集權官僚體制;新加坡是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臺灣是兩蔣獨裁統治;香港完全由英國委派總督統治,無政黨與民選議會,只在1991年才讓人民投票選舉18名立法局議員。“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還能歸功于資本主義所謂“民主制度”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