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錢學森“洋為中用”
錢學森同志離開我們轉瞬己一周年了,但想到他,他的形容笑貌都還牢牢銘刻在我記憶之中。我是搞科技情報研究的,還曾擔任過一年多“國際電信技術動態”編輯。在我的印象中,錢老是最關心和重視科技情報研究的科學家。他既給科技情報研究工作提岀了大量研究課題,他又靈活應用科技情報開創了不少錢學森特色科技成果。錢老留洋,但不崇洋,這不是憑幾句口號樹造的,而是靠他的科技實踐證明了的。在此,我不可能把這方面的事例都寫出來,只能舉幾個例子能說明問題就行。
關于核潛艇導彈如何點火問題,他僅憑刊物上一張美國核潛艇發射導彈的照片就解決了問題。但如何安全做試驗?就是標準的錢學森特色。因我不知是否解密,具體內容就不介紹了。
洲際導彈如何進行全射程試驗?因為我國國境有限,不像美國在國外到處有殖民地;也不像蘇聯垮歐亞兩洲。錢老提岀的方案也是標準的錢學森特色。
本人親自參于由錢老下達的課題,也談兩個例子。
關于我國洲際導彈和載人飛船試驗,要不要建造測控船?我和另一位同志接受的任務。我們發表了三篇力主建測控船的文章,也介紹了測控船必須解決的一些特殊技術問題。雖后來我不工作了,我基本估計到,我們的測控船不會照搬外國方案。
錢老在進口雜志上看到美國研制測地下目標雷達的報導,而給情報所下任務,并附了他看的報導文章,要情報所寫篇文章上報。這個任務落在我頭上。文章發表后,在后來錢老同我當面談這件事時,他說,以往都認為地面、尤其水面,例如大海,都對電磁波是反射的,穿透不進去;而現在電磁波能穿透地面200多米探礦、穿透海面20多米探測核潛艇。他提岀:波是不是存在一個“窗口”?只要能找到這個“窗口”,就能穿透某物體,這件事你應進行研究。遺憾的是我后來不久就不工作了,但錢老提岀“窗口”的概念,由此及彼研究問題,無疑是錢學森特色。
再有是我在《沉痛悼念錢學森同志》一文介紹的。關于我國基本仿制國外的相控陣雷達,很大、很笨重,維修費用特高(三年的維修費就頂上生產一臺新的),一年替換下來的僅移相器,就堆滿三間屋。他聽了我提岀的方案,興趣極濃,他很快批下去,經專家論證:方案可行。這個方案,從概念上突破了國外的框框,理想的克服了國外相控陣大型預警雷達(可作跟蹤)存在的問題。
國際上有些國家,一度科技發展很快,一條重要原因就是重視科技情報,日本就屬此例。但錢老重視洋為中用的突出點是不照搬照套,為我國不僅眾所周知的火箭導彈、航天領域作岀了卓越貢獻,而且在超導、繳光等…領域,都作岀了開創性貢獻。
許多科技的發展,留下了錢學森同志洋為中用的豐碑。尤其是他的洋為中用,不是跟人洋人屁股后面爬,而是開創性的。我給了個名詞叫:錢學森特色“洋為中用”。錢老留洋、不崇洋,他的洋為中用,值得發揚廣大!
本人以此文,對錢學森同志逝世一周年表示深切懷念!
惲仁祥
2010年11月1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