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慶
學習時報
1950年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開國之戰。中國領導人和中國軍隊在與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及其統率的17國軍隊的殊死較量中,顯示了高超的戰略智慧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中國人民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尊嚴。抗美援朝戰爭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軍事遺產,極大地拓展了我們的戰略視野,啟迪了我們的戰略思維。
核心利益就要準備用鮮血來捍衛
新中國剛剛成立之際,中國領導人就高度關注國家利益,特別是核心利益。朝鮮戰爭特別是美國的大舉進攻,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構成了直接威脅和嚴重挑戰:一方面,中國的國家主權受到踐踏。美國不斷向中國發出戰爭威脅,不僅武裝支援南朝鮮,支持法國擴大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從南翼牽制中國,而且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和進駐基隆、高雄兩大港口,武裝阻止中國解放自己的領土臺灣,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合圍。另一方面,中國的領土受到攻擊。美國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輯安等地進行頻繁轟炸和掃射,還襲擾山東半島的青島、煙臺等地,大有將戰火從中朝邊境進一步擴大之勢。更嚴重的是,當時中國重工業半數在東北,主要工業基地直接暴露在美軍的威脅之下,甚至首都北京也受到美國重型轟炸機的威脅,戰略后方和政治經濟中心頓成前線或戰略淺近縱深。
面對核心利益受到嚴峻挑戰,中國政府做了很多外交努力,曾多次抗議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行動,并強烈要求美國空軍和海軍艦隊撤出臺灣和臺灣海峽,抗議美國侵入朝鮮的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鎮鄉村的轟炸掃射,要求美國軍隊撤出朝鮮,但都無明顯效果。周恩來曾說:“過去我們是管過理過的,如向聯合國控訴等。現在這樣已經不夠了,應有新的決策。”這個新的決策就是出兵抗美援朝。
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在國家核心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和平努力無效的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毛澤東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來,也說明我們是局內人,不出去,連入局的可能性都沒有。這一思維表現出的眼光和膽略令人印象極其深刻。在毛澤東的戰略視野里,戰場勝敗不是出兵或不出兵的標準,“入局”或“不入局”才是出兵與否的標準。這就將“跨過鴨綠江”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戰略境界。
抗美援朝是為了支援朝鮮同時也是為了保衛中國的國家利益,是救鄰也是為己。美國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中便坦陳:“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并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出兵朝鮮,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結局,不僅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保衛了國家安全,而且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中國以一國之力抗擊17國軍隊,嚴正地捍衛國家利益,雪洗了中華民族百年來倍受欺凌的屈辱史,打出了國威和軍威。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后來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安全也正是奠定于抗美援朝戰爭。即使是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不斷增兵使戰爭升級,但還是接受了中國的警告,沒有將戰火向北緯37度線以北延伸。抗美援朝戰爭使美國人清醒地意識到,中國愿意用鮮血捍衛國家核心利益。
鐵的意志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戰場是物質的較量,更是意志的較量。戰爭的血腥殺戮和劇烈破壞,極大地沖擊人們的戰爭意志,使人心存狐疑和幻想,就連很多戰爭史上有名的將領也難免會出現意志消退的情況。然而,抗美援朝戰爭卻不是這樣。中國政府一旦做出參戰的戰略決策,展示的便是鋼鐵般的戰爭意志。
鐵的意志,就是有敢打的信心。面對美國的戰爭威脅,毛澤東客觀分析美國在軍事上的長處和短處,即“一長三短”: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三個弱點,一是戰線太長,二是運輸路線太遠,三是戰斗意志不強。針對核訛詐,毛澤東指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美國那點原子彈,消滅不了中國人。即使美國的原子彈威力再大,投到中國來,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毀了,對于太陽系來說,還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對整個宇宙說來,也算不了什么。”正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支撐著戰爭全局。
其次,是有真打的決心。在 7月,美國作出介入朝鮮內戰的姿態以后,毛澤東即做出軍事部署,集結5個軍25萬人組建成東北邊防軍,爾后又將兩個兵團調到津浦、隴海兩線以策應東北,同時制定了大城市防空計劃,并轉移了東北南部部分工業設施和戰略物資。從戰爭部署到實際參戰也就一步之遙。一旦參戰,即將一切聚焦于贏得戰爭勝利這一根本問題上。首次參戰就投入4個軍及3個炮師,對敵當頭棒喝;在7個月時間里,連續發起5次戰略性戰役,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三八線”,斃傷俘敵23萬余人,為整個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而這個基礎,是建立在美國誤以為中國不會參戰,而中國幾乎傾全國之力上的。
同時,也作了最壞的打算。在國內困難重重、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出兵參戰,中國政府做了最壞的準備。“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便認真地分析,既然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和美國軍隊打起來,就要準備美國宣布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就要準備美國至少可能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沿海地帶;最不利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不能大量殲滅美國軍隊,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使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歸于破壞,并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的不滿。同時,毛澤東也充分認識到蘇聯支持的有限性,做好了得不到蘇聯援助的準備。
因敵制勝是軍事指揮的鮮活靈魂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要贏得戰爭勝利,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實施正確的軍事指揮,牢牢把握戰爭的主動權。
面臨新的敵人、新的戰場,我軍堅持從敵我雙方的實際出發,具體分析戰爭的具體情況,從中找出行動規律,并應用這些規律于自己的行動,力求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使長期革命戰爭積累的寶貴經驗與新的情況特點相適應。
仔細研究戰爭各階段的新情況、新特點,捕捉住稍縱即逝的戰機,能因時制敵。在志愿軍出兵前夕,毛澤東和彭德懷根據當時的敵情商定,“只打防御戰”,6個月以后再談進攻的問題。但我軍入朝后戰場形勢已急轉直下,由于敵人長驅直入,分兵冒進,我軍已不可能先敵進入預定的防御地區,且敵人完全沒料到我軍會出兵參戰,鑒于形勢的這種變化,毛澤東果斷地放棄了原定的計劃,決定立即反擊敵人,連續向敵人發起了入朝以來的第一次、第二次戰役,給驕進之敵重大打擊,使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取得了由防御轉入進攻的主動權,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后來美軍上將李奇微對此評論說:“迅猛而突然的打擊接踵而至,以至于很多部隊還未能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就被打垮了。”
既善于依據實際情況下決心,更善于依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適時地改變決心,能因勢制敵。抗美援朝戰爭進行到1951年五六月間,經過連續5次戰役的激烈較量,戰爭逐步陷入到膠著狀態。從地面部隊看,中朝軍隊在數量上和戰斗力上都明顯具有優勢;從海空軍方面看,美國又居于絕對優勢,這就使雙方在朝鮮戰區的軍力基本形成均勢。毛澤東根據敵我力量已形成均勢的實際情況,及時確定了爭取以和談結束戰爭的新的戰略目標,毅然取消了原準備以運動戰方式進行第六次戰役的計劃,轉而采取了我軍過去曾長期避免的陣地戰的方針,并由以軍事打擊為主變為軍事打擊和談判斗爭相結合,經過兩年多的“持久作戰,積極防御”,以打促談,終于迫使敵人停戰求和,勝利地結束了抗美援朝戰爭。由于毛澤東善于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而及時恰當地調整既定的方針,因而能始終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制敵而不為敵所制。
針對不同的作戰對象采取不同的手段,能因敵制敵。積極利用與擴大敵人的錯覺,出奇制勝。第一次戰役中乘敵不備,攻其不備;第二次戰役,抓住敵人的恃強驕狂心理,誘敵深入。善于抓住敵人弱點,在運動中、夜晚、近距離打擊敵人。一位英軍皇家騎兵旅的士兵在夜戰近戰中被我軍俘獲,在戰俘營的娛樂晚會上表演自編自說的小品說,他是英國王牌部隊受過高級訓練的士兵,會開坦克、會駕駛汽車,技術高身體壯,在夜間被中國人俘虜實在遺憾!針對敵人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作戰方式。對于戰斗力較美軍弱的南朝鮮軍隊,盡量爭取大的殲滅戰,徹底摧毀其抵抗意志;對于美軍,則采取了打小的殲滅戰為主,同時利用其部隊內部存在的反戰、厭戰的情緒,對其進行強大的政治和心理攻勢。
應該指出的是,在這場戰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成功地駕馭了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調動國內一切積極因素服務于戰爭需要的同時,積極爭取蘇聯援助,成功利用國際矛盾,積極爭取和創造有利于我的國際戰略格局,針對不同的對手,做出不同的爭取和平的努力,在分化瓦解敵對同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武器裝備優劣空前懸殊的戰爭,也正因如此,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但是我們把握戰爭規律,實施科學的戰爭指導,靈活應對,積極作為,最終贏得了戰爭,在軍事指揮藝術上譜寫了歷史新篇。
人的解放是戰斗力生成的根本源泉
解放戰爭后期,美國人曾經責問蔣介石,“你有飛機,可以坐飛機指揮卻為什么總打敗仗?而毛澤東沒有飛機,靠電報指揮,卻總打勝仗?”翻開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數以百計的有關作戰決策的電報就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毛澤東常常用如下語句與各戰區的司令員、政委們商討戰策,“究竟如何?望斟酌電告”、“以上意見妥否望復”、“如何部署盼告”、“對該電內容哪些可以實行,哪些與情況不符不能實行,表示你們的具體意見”、“你們另有何種更有效之方法,盼告”,而這些博采眾長,善于納諫的決策方法正是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在決策過程,獲得致勝主動權的科學決策方法。
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彭德懷之間的往來電報有“一尺多厚”,電報的密集程度、所涉及的戰役細節程度恐怕是世界之最。它詳細到某個制高點的控制,一個師級單位的調動,狀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但在毛澤東向彭德懷發出的大量電文中,通常在結尾都是“按情況酌定”、“酌辦”這樣的語句。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德懷,在戰爭指揮上有著充分的自主處置權,極大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收到了極大的成效。在連續取得 3次戰役勝利后,部隊已經十分疲憊、減員嚴重,要完成既定的作戰任務,困難重重。于是彭德懷回國,詳細向毛澤東匯報了朝鮮前線敵我情況和志愿軍所面臨的嚴重困難,說明朝鮮戰爭不能速勝。毛澤東認真聽取匯報,及時調整方針,明確指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給了彭德懷一個很大的相機處置的余地,使彭德懷感到抗美援朝戰爭有了一個明確而又機動的方針。而這個方針,同毛澤東在第三次戰役結束不久所作的樂觀估計是不同的。實踐證明,這個方針的調整是英明的。
毛澤東總結抗美援朝戰爭時,強調“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依靠人民,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級指揮員、全體作戰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圍繞同一個目標自覺積極地展開行動。為了實現穿插分割的目標,第38軍以每小時攻擊前進5公里的速度,14個小時連續作戰,先后打垮南朝鮮第7師、土耳其旅、美25師、美騎1師、英29旅各一部,前進70公里,切斷了敵軍的退路。向南突圍與向北增援之敵相隔不到1公里,在大量飛機、坦克支援下,卻始終不能前進一步。這一仗,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贊譽。有人評價說,有史以來步兵從未如此輝煌過。
以弱勝強,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勝出。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評論說:“中國共軍是一個幽靈,連個影子也沒有。共軍沒有機械化部隊,只好巧妙地實施徒步滲透,迂回包抄行動。敵人的行動比我們的行動意圖更隱蔽。”李奇微更是把美軍與志愿軍作了比較:(美軍)部隊不愿放棄某些物質享受,害怕離開為數不多的公路,不愿在沒有無線電和電話聯絡的條件下實施運動,此外,在同敵人作戰時頭腦過于簡單。這支部隊是這樣依賴公路,不重視奪占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難得利用地形,不愿拋開使部隊傷亡慘重的汽車而代之步行,不愿深入山地、叢林到敵人的駐地去作戰。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近60年,這場戰爭留給我們許多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回味,啟發我們思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