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袁騰飛明史觀:不要誤導少年兒童
郭翔鶴
最近比較忙,稿子比較多,看到老袁在博客上“亂噴”明朝皇帝,我本打算笑笑拉倒。但是昨天遇到一個小朋友,看了袁的博客也“恍然大悟”,對袁追捧不已的同時,也學袁某縱橫評論明史,小小的人兒弄得跟歷史學家一樣。我意識到被毒害的小朋友可能還有很多,而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出來擺一點歷史常識。
我的基本觀點是,袁某作為中學教師,本當本分地教書育人,如果自己沒有讀過真實的史料,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也就罷了。但近來百家講壇的出書者有種不好的風氣,想要圖書大賣便要罵人,而歷史類書籍要賣點,罵罵大人物自然是好選擇。問題是,一通亂罵之后,貽害了別人托付的小兒女,助長了不好的歷史觀,這是一種無良舉動。
這里首先要給一些不熟悉明史的博友補點基礎知識。現行的二十五史雖是中國的正史,但以《明史》為最不客觀,清代以來存世的明代史料也謬誤百出。其原因和滿清的皇帝搞文字獄愚民有直接關系。滿清的皇帝來自關外,本是明朝的地方政權,但是趁明末一場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以及其引發的農民起義,這個地方政權的統治者入主了中原。因為建州女真最初人口很少,因此對關內為數眾多的人民十分恐懼,于是一邊搞剃發易服屠殺,一邊搞史料毀滅。清粉們津津樂道的《四庫全書》,號稱收錄的書籍浩如煙海,但史實是,為了編纂這本書,紀曉嵐等反 動文人在清廷直接指示下,毀掉了天下大部分華夏典籍,并把剩下的典籍都進行了篡改,原本全部銷毀。因此至今中國的中文、歷史學者,還要到日本、南朝鮮去找清代之前的史料,國家也不得不動用巨資整理《永樂大典》殘卷等文獻,可是費了老大的勁。
而袁騰飛讀到的史料,多半是清代的包衣歷史學家們編撰的《明史》內容,以及“五四”以來部分試圖將中國全盤西化的無良歷史學家寫的白話文歷史書。對于這些歷史學家,同在百家講壇開講的毛佩琦教授早有定論,他在暨南大學演講時說:“為什么我們的青年朋友不知道這些東西呢(指明史真相)?歷史學家的責任,搞歷史的這些人干什么呢,一天到晚吃干飯不把這些告訴大家。”
一個基本事實是,康熙皇帝曾在朱元璋墳前題字“治隆唐宋”,這塊碑至今立在明孝陵前的道旁,這是滿洲皇帝對前代治理成就的客觀評價。只是當時很多漢人歷史學家比滿洲貴族還急(和袁騰飛的態度類似),為了討好主子,群起把明史中的明代皇帝寫得丑陋不堪,在畫像中也把朱元璋畫的奇丑無比。
這里又要補充一個基本事實——中國的正史編纂是有規矩的,一朝天子、朝臣做的好事壞事,都要由史官在旁詳細記錄,而且相關記錄當事人是不許看的。中國歷代的皇帝也很自覺,從來不去看自己的起居注。趙匡胤曾經好奇,想看看史官們都寫了些啥,被史官嚴詞拒絕。到了清朝,這種好傳統被顛覆了,前期對全國百姓犯下滔天殺業的康雍乾諸酋長被史官描寫得英明神武,似乎遠超唐宗宋祖,而負面的東西,一點都不能寫。與此同時,他們還組織一大幫人,把故宮里明代二百多年的帝王起居注《明實錄》搬出來,一邊篡改一邊出書,結果就有了今天的《明史》。幸而,《明實錄》原本雖被銷毀,一些參與編纂的文人良心發現,偷偷抄了一套帶出了宮,而《明實錄》也有流到日本的版本,現藏東京帝國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這才讓今人能夠看到真正的明代歷史。
問題是,《明實錄》卷帙浩繁,足足有兩面墻那么多,今天不要說普通百姓,就連袁騰飛這樣的中學教書匠也難得一見。老袁既不見正史,又是個憤青,破口大罵也就可以理解。本來百家講壇就是只能說清朝好,明朝不好的地方。當年閻崇年老師在百家講壇呼風喚雨,毛佩琦講了兩天明史就被撤換,足見編導萬衛同志的偏好。如今百家講壇收視率每況愈下,居然抬出袁騰飛這樣不讀歷史的“歷史學家”亂開炮,也真是令人齒冷了。
關于明代的真實治理成就,這樣一個當時在全球GDP第一,通過海外貿易獲得了西班牙在美洲掠奪的全部白銀,科學著作出版與西方平起平坐的偉大朝代,我曾經寫過多篇文章予以描述。把鏈接整理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2009-08-2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