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也是我們的萬世師表!(18)
——亂讀隨抄之九
馬望野
================================
(I23)“很多是人云亦云,你好我好”
錢永剛說,父親多次說過,高校要按照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模式來辦。“他認為,我們目前大陸境內所有的大學沒有一所大學是按照這個模式辦的,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敢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不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很多是人云亦云,你好我好,對這他不滿意,說這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進入21世紀了,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否則總有一天會發現,我們國家什么都有,就是沒有高質量的人才。到那時候回頭反省,就為時已晚了。” (新華社記者李 斌:《赤子丹心為中華——錢永剛追憶父親錢學森的最后歲月》,見《北京日報》2009/11/07)
(I24)“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
“今天我們辦學,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學院的那種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國這么多年,感到中國還沒有一所這樣的學校,都是些一般的,別人說過的才說,沒說過的就不敢說,這樣是培養不出頂尖帥才的。我們國家應該解決這個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而不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我們知道,沒有說過的東西,我們就不知道。所謂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沒有創新,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再好也不是優秀學生。”
(涂元季 顧吉環 李 明整理:《錢學森的最后一次系統談話——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見《人民日報 》2009/11/05)
(I25)“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否則一切都免談”
“四大弟子——孔祥言 朱毅麟 李頤黎 褚桂柏: 錢老總是對我們講,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否則一切都免談,這就是要求創新。”
(本報記者趙喜濱于 建:《錢學圖譜[1911-2009]》,見《北京晚報》2009/11/06)
(I26)“不敢冒險的人終成不了大事”
“郭何成曾于1981年至1985年這5年間擔任錢學森的司機和公務員負責照顧錢老的生活起居和日常出行。”“錢老低調簡樸的生活也讓郭何成印象深刻。錢老1955年回到祖國后,就脫下西服,換上了中山裝。從此,就再也沒有穿過西裝。郭何成還清楚記得,在照顧錢老的5年中,錢老無論在家休息還是外出,穿的永遠是軍褲,他只在每次出門時換上一件外衣。”“1985年郭何成退伍,臨別前,錢老送他兩句話:‘考慮利弊的條件下,一個人要善于冒險,敢于冒險。不敢冒險的人終成不了大事。’”
(黨曉暉 黃敬 劉琳:《親人相送[4時-12時]》,見《北京晚報》2009/11/06)
(I27)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黃緯祿:錢學森同志是一個科學大家,是領導,但他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在東風二號的研制過程中,出現了彈性震動問題,錢學森同志非常關心這個攻關,每周都到我們所來聽取情況匯報,并運用他的知識和經驗,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指導。”
(本報記者趙喜濱于 建:《錢學圖譜[1911-2009]》,見《北京晚報》2009/11/06)
(I28)“很快,我們就收到了錢學森同志的回信”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興洲:1968年4月,我和王汝元同志曾給錢學森同志寫信,請教固體預燃室與沖壓發動機相結合的方案是否可行。很快,我們就收到了錢學森同志的回信。信中他用工工整整的鋼筆楷書書寫,對我們的建議表示贊同和支持,鼓勵多做試驗。
(本報記者趙喜濱于 建:《錢學圖譜[1911-2009]》,見《北京晚報》2009/11/06)
(I29)回信都留底稿
錢老給人回信都留底稿;書寫的文件總是工工整整,有點卷邊他都覺得不可思議。
(本報記者 于建:《“四人小組”披露錢氏教學》,《北京晚報》2009/11/03)
(I30)讀著孫家棟的祝福臉上就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4年12月10日,孫家棟和夫人魏素萍到錢老家中看望錢老,那天錢學森特別高興,老人滿面笑容地鼓掌歡迎他們,還主動提出要合影留念。以后,每年錢老快過生日時,就能收到一張孫家棟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著生日賀詞的賀卡。錢老讀著孫家棟的祝福臉上就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馬京生王建蒙:《錢學森與孫家棟:科學巨星情深誼長》,《北京日報》2009年11月20日)
(I31)“每次提到我,都是用‘您’”
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孫家棟:我比錢學森小18歲,是學生,也是晚輩。今年4月8日是我80歲生日,錢老給我寫了一封賀信。錢老這段話中每次提到我,都是用“您”。
(本報記者趙喜濱、于建:《錢學圖譜[1911-2009]》,見《北京晚報》2009/11/06)
(I32)想起錢學森寫給他的80歲生日賀信
孫家棟想起半年前,錢學森寫給他的80歲生日(引者注:日期為2009/04/08)賀信。
孫家棟院士: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賀!
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體,健康生活,做一名百歲航天老人。
謹祝生日快樂!夫人面前代致問候!
錢學森
二○○九年三月三日
孫家棟一字一句地看著信,心里涌動著陣陣激動。他給錢學森家里去電話,對98歲的航天老人表示誠摯的感謝。錢老是他的領導和恩師,比他年長18歲,在信中錢老竟7次用“您”這個稱呼,還稱他80歲為大壽,這些,他都“不敢當”。孫家棟回想一生走過的道路,覺得自己能在錢學森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是十分幸運的。他深感錢老的謙虛、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值得他一生受用。
錢老的兒子錢永剛告訴孫家棟:“信寫好后,我們又給錢老讀了一遍,錢老一字一句認真聽完后,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頗有感觸地說,家棟都要到80歲了,在我的眼里他好像還是一位28歲的小伙子。”
(馬京生王建蒙:《錢學森與孫家棟:科學巨星情深誼長》,《北京日報》2009年11月20日)
(I33)“難道就沒有不同意見、不同聲音?”
1991年,面對新聞媒體掀起的“宣傳錢學森,學習錢學森”的高潮,錢學森的反應是:“這幾天報紙上天天說我的好話,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就不信都唱贊歌,難道就沒有不同意見、不同聲音?”
(關山:《錢學森:“導彈之王”遠去》,《看天下》2009/11/08第30期)
(I34)“我的酌定還是不題詞”
錢學森也不喜題詞,不愿參加什么“應景活動”。偶爾有人打著領導的名義求他,他也不給面子。一次,一個單位想請錢老題詞,請聶榮臻元帥轉信。聶帥不僅曾經是他的直接領導,還可以說對他恩重如山、。即使如此,當聶帥將別人請他題詞的信轉來時,他看了聶帥的附信后說:“聶老總在附信中并未命令我題詞,他說此事請我酌定。我的酌定還是不題詞。”
(關山:《錢學森:“導彈之王”遠去》,《看天下》2009/11/08第30期)
(I35)不要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上海交大檔案館原館長曾勛良教授也說起一件往事。當時上海交通大學要成立檔案館,曾勛良負責收集校友資料與實物。他問錢老有什么東西可放在檔案館,錢老說,他不要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就給了曾勛良兩支鉛筆和一個本子。曾覺得不夠,就左看右看,看到墻上掛著一只很舊的公文包,就說好不好把公文包給我?錢老不肯,說這只公文包他已用了50年了,現在也還要用。曾勛良說,那時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錢老給人的印象是非常節儉,他起草文稿,都是寫在廢舊的掛歷背面或會議材料的背面。
(楊新元:《安貧樂道真君子》,《人民日報》2009年11月18日)
(I36)從不掠人之美
錢老生前發表的著作、文章雖然很少,但都是他個人的真東西,他從不掠人之美。
錢老得知一位教授在搞模糊數學,覺得這是數學里面新的前沿,很有意義,就把他約到辦公室一起探討這個問題,之后指導寫論文。論文寫好后,這位教授說:您花了那么多心血,我建議這篇文章我們兩個署名。錢老回答說,科技論文的署名只能署干實活的。如果說我給你提過幾點建議,你覺得合適、接受了,最多在論文的結語提一句就行了。這是世界學術論文的慣例,我們必須堅持。
(本報記者 趙永新:《做了26年秘書和學術助手的涂元季講述——錢學森何以成為科學大師》《人民日報》2009年11月13日)
(I37)“人在臨終前最好不要寫書”
1950年,錢學森曾跟一個加州理工大學的學生說:“人在臨終前最好不要寫書,免得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后悔。”
(安然:《錢老晚年不寂寞》,《中國新聞周刊》2009/11/9)
(I38)謙謙君子的真知灼見
的確,這位中國的航天專家不僅是一名技術專家,還被認為是一位文、理、工復合型的科學家。西北工業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退休教授傅正陽曾經“享受過”錢老的三次親筆回信和一次三個半小時當面交談的高規格“禮遇”。他深情回憶道:“錢老師的謙謙君子之風和對研究生教育的真知灼見讓我們很感動!”
(李小聰 王凡華:《情系西北工大》,《人民日報》2009年11月18日)
(I39)“真我中國知識分子之本色也”
有一批錢學森寫給他的外甥女、天津大學物理系陳天倫教授的書信,讀來十分感人。
有一封信很短,全文不過百字,看后卻令人怦然心動:“我很高興聽到您一家在當前高等院校紛紛搞‘創收’的環境中,竟能‘安貧樂道’,‘以不變應萬變’,真我中國知識分子之本色也。讓我對您和您一家表示敬意。”在這封寫于1988年底的信里,錢老對外甥女一家在市場經濟大潮襲來時,不跟風搞所謂的“創收”,專心搞業務,安貧樂道的做法表示了自己的充分肯定,認為這是“真我中國知識分子之本色也”。
(楊新元:《安貧樂道真君子》,《人民日報》2009年11月18日)
(I40)“我是無產階級,我不要房子。”
錢學森的近親陳天山,他的外公與錢學森的父親是親兄弟。他說起了一件往事。他說:“當時的錢氏大院在杭州東街路,錢氏大院以前有3萬平方米,住的都是錢家的人。這個大院后來拆掉,分給我們的房子,錢學森也分到一套,我當時寫信給舅舅,他回信說,我是無產階級,我不要房子。”他說,錢學森平時很節約,可國家要賠給他房子,他卻不要。
(楊新元:《安貧樂道真君子》,《人民日報》2009年11月18日)
(I41)“我看你能行。”
1987年錢學森恩師的一段教導,徹底改變了我人生的道路。
那年5月,中國科協、中國社科院聯合舉辦《全國交叉科學學術研討會》,自然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等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家馬洪(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于光遠教授、中組部副部長王兆華等同志,出席了會議并作了專題發言,會議研究了21世紀中國科學、經濟、社會、文化的趨勢,擺出自然科學要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鼓勵科學家不要再把研究成果當成獎品、展品,而應該進入市場,使科技成果商品化,直接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我所在的中國科協現代管理研究中心是這次會議的承辦單位,我作為秘書組副組長負責會務工作,這使我有機會近距離和大師們接觸與交流。記得閉幕式之前十分鐘,大師們在貴賓室休息,錢學森教授見我跑前跑后忙碌不堪,親切招呼我:“小姑娘,這幾天你很辛苦,坐下來休息會兒吧。”我很高興地在錢老身邊坐下,望著他慈祥的面容,一個強烈的愿望涌上心頭,我要跟他說說心里話。我沖口而出:“錢老,我這輩子完了。”錢老大驚:“你年紀輕輕,怎么能說出這種話呢?”我很委屈地說:“我從小就想當科學家,要當中國的女錢學森,沒有想到初中剛畢業,‘文革’來了,就到云南生產建設兵團干農活去了。恢復高考后不敢考理科,只能考文科,這輩子科學家是當不成了!”錢老哈哈一笑,講了一番令我終生難忘的話:“中國不缺少科學家,而缺少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企業家,企業家是推動社會財富發展最活躍的細胞,21世紀是企業家的世紀。”錢老的話像明燈一樣,瞬間使我心里亮堂起來,我沖口而出:“太好了,我要當企業家去。”錢老鼓勵道:“我看你能行。”
(趙永莊:《錢老的教導改變了我的人生》,作者系中國木偶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北京晚報》2009/11/09)
(I42)“干得好,要堅持下去!”
半年后,國家科委調我到其屬下中國國際科學中心賽特大廈任總經理。22年來,我堅定不移地在企業經營的道路上摸爬滾打,先后任職北京賽特大廈總經理、保利大廈總經理、上海證券大廈總經理、北京中商大廈總經理。特別是2000年7月,我作為中國首位國際注冊管理師在美國舊金山向全球102個國家的2600余位代表作了主題為“看東方,資產經營在中國”的重要演講,受到熱烈歡迎。回國后,我去看望錢老,匯報我十年企業經營的體會,感謝他在關鍵時刻為我指引的人生道路。他連聲稱贊:“干得好,要堅持下去!”2006年,我們永莊文化公司,作為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控股中國國有院團,參與中國木偶藝術劇院轉企改革,三年來實現“觀眾贏”“演員贏”“國家贏”“企業贏”的良好業績。黨和人民給予我很多榮譽,去年還當選為中國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宣部還評選我為“中國四個一人才”,今年8月14日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還授予中國木偶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五個一工程獎”。
(趙永莊:《錢老的教導改變了我的人生》,作者系中國木偶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北京晚報》2009/11/0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