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技術斷層:再評志愿軍“人海戰術”
很多文藝作品和材料為了突出朝鮮戰爭的慘烈和志愿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往往對他們的“人海戰術”大書特書,一些國產cnn,“覺醒人士”,“精英”一提到此處也是亢奮至極乃至瘋狂狀態,把“最可愛的人”說成是“被洗腦的紅色戰爭機器”。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海戰術”的命題呢?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例子。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遠射程的來復槍已經普及,但是雙方名將領乃至林肯還是滿腦子拿破侖,進攻的時候仍然使用步兵一字排開,步槍齊射,幾輪射擊后轉入白刃戰的戰術,造成了雙方士兵嚴重的傷亡,整個戰爭中陣亡軍人的數字相當于當時美國總人口的2.8%(一戰為0.5%)。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許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用這種過時戰術鎮壓殖民地起義習慣了吧,雖然士兵的隊形沒有那么密集了,兵與兵間隔6至8米,但是散兵線戰術在防御一方的機槍陣地前也未能有效減少傷亡。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例子如凡爾登“絞肉機”,雙方損失高達百萬,還有索姆河戰役中僅一天就有3萬名英軍士兵死在了異國他鄉。
上面的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戰術地發展往往跟不上技術的進步,技術是可以在試驗場實驗的,但是戰術只能在戰場上用鮮血來試驗。不知道美英法的政府如何給他們的士兵洗腦,讓他們視死如歸地讓人家測試武器的耐用能力,“覺醒人士”的慣用邏輯就是“這些事情在美英法發生都可以,就是不能在中國發生”。
其實所謂志愿軍的“人海戰術”和上面的例子有本質區別,應該稱之為“集團沖鋒”。志愿軍在朝鮮戰征初期使用的是內戰中慣用的穿插包圍,集中優勢兵力打運動戰,決心吃掉對方一部,就發動集團沖鋒,當然決不是影視作品中人挨人人擠人往上沖,一開始傷亡會比較大,但只要一口氣突破對方前沿陣地,然后依靠數量優勢進行貼身戰,即可全殲敵軍。國軍普遍士氣低落,沒有大縱深的防御思想,使這一戰術屢試不爽,韓戰初期,聯合國軍往往是遭到突襲,不熟悉這個戰術,也難以招架。但后期李奇微使用“范弗里特彈藥量”“火海戰術”,發揮重火力優勢,讓志愿軍付出很大傷亡也很難突破防御較好的美軍環形陣地(如果雙方都在運動中,或者其他國家的軍隊挨揍還是很有懸念的。)
中國這邊王近山司令提出了轉打陣地戰的指導思想,也就是吸引聯合國軍進攻志愿軍的堅固陣地,大量殺傷對方有生力量。這個思想是有實際依據的,因為即使是美軍的精銳部隊要突破志愿軍駐守的高地也要付出很大代價。“覺醒人士”津津樂道的長津湖戰役,都是志愿軍以極高代價進攻美軍嗎?不是的,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工事摧毀,志愿軍英雄楊根思所在部隊,以一個排打退美軍9次進攻,第一次進攻兵力為2個連,最后這個陣地也沒有失守。第五次戰役后期,鐵原阻擊戰,聯合國軍以近9萬多兵力人瘋狂攻打不滿1.4萬人的189師,美軍擁有各種火炮1300余門火炮,180輛坦克,又有強大空軍的支援,以每分鐘4500余發炮彈狂炸鐵原陣地。陣地一日易手數次。189師第一線部隊依托殘余工事,頑強戰斗,抗擊了敵人多次沖擊,經過多日激戰敵人共付出37210人傷亡的重大代價,189師付出11029人傷亡。 加上志愿軍同時進行的橫城反擊戰讓李奇微放棄了繼續北進的打算,照這個速度,還沒到鴨綠江,聯合國軍就都死光了。
美軍有沒有“人海戰術”呢?看看《太極旗飄揚》,韓軍進攻朝軍陣地和傳說中的“人海戰術”有什么區別嗎?美軍也是如此。二戰期間,德軍和蘇軍在廣闊的東線戰場上往往采用整師整團多批次的“集團沖鋒”(當然是在坦克飛機的掩護下)進攻對方堅固陣地,因為西線戰場相對狹窄,這種戰術見得不多,給人的印象就是“美軍沒有人海戰術”。在朝鮮半島的山地,美軍大型機械化部隊無法展開,還是要靠人海+火海的戰術來進攻。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白天一個團一個團的投入進攻,志愿軍晚上幾個連幾個連的出動奪回陣地,才幾天,美國第七師就損失7000人退出戰場,還出現過美軍團級部隊因受到志愿軍炮火覆蓋而完全喪失戰斗力的事情發生,美軍的“人海”到底是領教了志愿軍的“火海”,上甘嶺可稱為“東方凡爾登”。
志愿軍的戰術在初期是有一定的“技術斷層”的,但后來很快就彌補了這一斷層。最后,有人說什么志愿軍和聯合國軍的交換比為14:1,實在是匪夷所思。就算是美國公布的數字無可置疑,聯合國軍的傷亡數字也很能說明問題,他們死60多萬人,志愿軍要死多少人?這個14:1應該是某場戰爭初期攻防戰的數據還是可信的。美國公布的數字,一方面證明了聯合國軍數十萬的死亡和上百萬的受傷,一方面也說明了志愿軍強大的戰斗力,所謂志愿軍單純依靠“人海戰術”的命題完全是偷換概念。
美國朝鮮戰爭紀念碑碑文稱:
陣亡美軍54246
聯合國軍628833
失蹤美軍8177
聯合國軍470267
被俘美軍7140
聯合國軍 92970
受傷美軍103284
聯合國軍106445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