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黨,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一件大事。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學界曾經掀起過一輪中共建黨史的研究熱潮。近年,因日人石川禎浩所著《中國共產黨成立史》中文版的問世,中國學界又重燃了對中共建黨史的關注,先后有李丹陽、劉建一、吳二華、占善欽、曾成貴、 散木、田子渝、楊奎松、陳永發、任武雄等學者寫了相關書評,石川先生也介紹了寫作該書的相關背景。
遺憾的是,改革開放后對于中共建黨史的研究完全是書齋里的探討,而本文試圖從中國社會改造的角度總結中共成立史,以對當代中國進步知識分子以啟發。我們認為,必須把黨史研究從故紙堆中解放出來,鍛造成人們觀察現實和改造社會的利器。戚本禹1965年提出的“為革命而研究歷史”,在現在仍不失其價值。
一,辛亥革命后中國知識界的狀況
講中共成立,必須從辛亥革命后中國知識界的迷茫開始。魯迅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就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這種心態的表征。
辛亥革命后的幾年內,活躍在中國思想舞臺上的主要是封建復古主義者和新權威主義者。前者以康有為為代表,儼然以當代孔圣人自居,對辛亥革命后廢除尊孔讀經深感不滿,為此康有為還成立了孔教會;后者以楊度為代表,主張擁袁稱帝,以專制促進中國的憲政和現代化。
無疑,這兩種思潮都不能推動中國向前走,相反,只能把中國往后拉。人民需要一種新的思潮與力量引領前進。轉折發生在1915年。
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泛左翼聯盟的形成
1915年,《新青年》創刊,標志著中國泛左翼聯盟的初步形成。在反封建、反專制大旗下集合起來的泛左翼知識分子,以大學為講臺,以雜志為戰場,對封建禮教展開了一輪輪的進攻。
泛左翼的旗手毫無疑問是當時的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陳獨秀,安徽才子,橫空出世,創辦《新青年》,傳播新文化,影響了一代新人。毛澤東后來稱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三,五四運動為共產黨準備了干部
1919年,五四運動興起。在運動中成長起來的以毛澤東、蔡和森等為代表的左翼青年知識分子為后來中共建黨準備了干部基礎。
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需要靠革命的知識分子灌輸給工人,才能形成工人階級意識。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工人需要知識分子的指導,知識分子需要依靠工農,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學生運動是時代的先聲,學生運動的水平在相當程度上決定社會的發展方向。如果不是五四大潮的洗禮,中共成立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四,組黨是當時的風潮
1920年前后,中國各種小黨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12年,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和進步黨相繼成立,1919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1923年,中國青年黨誕生于法國。中共只是當時成立的若干個政治黨派之一。而且因為帝國主義以華制華的方略以及中國國內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使得當時組黨并不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1921年前后在中國成立的共產黨組織不只一家。一直延續到現在的中國共產黨,其源頭自然在1921年的上海。但是,與正統的中共成立同時,中國還誕生了許多“共產黨”。比如江亢虎的中國社會黨,姚作賓的大同黨。后來以陳獨秀為首組織的共產黨,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離不開共產國際的支持和首肯。共產國際的支持對建黨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五,中共成立是在國內外階級敵人的嚴密監控下進行的
共產黨宗奉馬列,主張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在任何一個政府眼中,這都是危險的“過激派”。同時,共產黨提倡國際主義,活動是世界性的,與之相適應的是,監視和迫害共產黨人的活動也是世界性的。
比如,旅日小組的施存統被日本警視廳長期監視,到1921年底被正式逮捕。
又如,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京小組在醞釀階段就處于北洋軍閥政府的嚴密監視下,甚至有個叫關謙的密探混入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向上級匯報了大量內部情況,包括北京小組中無政府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爭論。
1921年7月30日 ,一大會場被搜查,很可能就源自于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被盯梢。而馬林是活躍于亞歐兩洲的國際主義者,被當時各國反動政府所監視。
六,泛左翼聯盟的分裂
在1919至1921年,中共籌備階段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先后與改良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口頭革命者,投機者決裂。
《新青年》編輯部的改組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者與胡適等改良主義者的決裂;北京和廣州的黃凌霜、區聲白等人的退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的決裂;上海發起組與張東蓀、戴季陶等人的攤派標志著革命馬克思主義者與葉公好龍式的社會主義者的決裂。
中共成立后,也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參加中共的13名代表,4人犧牲,1人病逝,3人脫黨,5人活到了建國后。周佛海之類參加中共是為了“做中國的列寧,托洛茨基”的投機者很快顯出了原形,1924年被開除出黨,最后做了漢奸。
七,中共成立的幾點歷史經驗
第一,大知識分子領導一大批小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是當時全國知名的學者,他們的鮮明的左傾色彩,影響了一大批知識青年。
第二,6個國內發起組都依托大學、師范學校和編譯局等學術文化機構,爭得了一個半合法的身份,對活動開展起了一定的掩護作用。
第三,師生關系容易互相信任,使秘密建黨有安全保證。一大的代表幾乎都稱陳獨秀為老師或先生。
第四,共產國際代表的豐富經驗使中共逃脫了滅頂之災。馬林是荷蘭共產黨黨員,歷史上曾經幫助印尼共產黨建立,各種資料和與會者的回憶錄證明,馬林是暗探闖入會場后力主散會的人,這與他豐富的建黨經驗使分不開的。馬林的豐富建黨經驗是中共一大勝利結束的重要原因。
中共成立于四分五裂的1920年代中國,誕生在上海洋人的租界中,自成立那一刻始,就接受了共產國際的指導。以當代視野來看,組建中共,國內知識分子的鼓噪必不可少,真理化為行動,需要有一個制造輿論的過程;以師生、同鄉和同學等關系建立的熟人網絡也是建黨初期成員間迅速建立信任的要件;國際的支持有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中共一大的國際條件有兩個,一個是租界,是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共在國內成立提供了一個狹小的空間,第二,有共產國際代表在會場被搜查后關鍵性的指導。1928年白色恐怖的情況下,中共六大就直接到莫斯科去開了。
本文僅是一個提綱,權當拋磚引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