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何炳棣教授所寫《從歷史的尺度看新中國的特色與成就》一文中的第四、五部分,講述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經濟建設成就。
【本刊訊】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三月號刊載何炳棣所寫《從歷史的尺度看新中國的特色與成就》一文,摘要如下:
原編者按:美籍中國歷史學家何炳棣先生,系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湯普遜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去年三月二十八日,美國“亞洲學會”在芝加哥舉行年會,何教授在題為《重訪中國》的全體討論會中擔任主席,并作導論性發言。本文系何教授根據那一次發言,加以引伸而寫成的文章,提供給本刊作首次發表。
(四)經濟建設成就舉要
近三年來,中外訪華人士和團體對新中國各方面的成就已有不少報道。這些報道大體上對新中國的社會改革、福利措施、婦女保健、兒童教養、醫藥衛生等方面的進步,都有比較一致的意見;但是對經濟建設的成就與展望,意見上有程度不同的分歧。因此,本節所論新中國的成就,以經濟方面為限。
我以治史者的眼光,對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展望,具有相當客觀的樂觀看法。這是因為我深信今日的中國具有曠古未有的人力、物資、技術、精神總動員的能力。讓我們先列舉近年一系列經濟的成就——二萬萬市畝以上的新耕地的開辟(三千多萬英畝);各地區極廣義的水利建設(包括地下水的利用);不少西北半干旱區破碎山谷坡地的改成梯田;內蒙等草原地區的部分水利化和畜牧業的較速發展;全國性的平整地貌的工作;大規模的植林綠化運動;海河流域及其他地區鹽堿地的逐步灌疏改善;各種糧食及草棉種籽的科學培育;糧食和工業作物搶地矛盾的逐漸解決;復種、間種系數的不斷提高;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農、林、牧、茶、絲、竹、藥材、鮮干各果、各種“山貨”的全盤綜合利用和生產;真正科學農業的開端;兩條腿走路政策之下,舉國各地大中小型化肥工業的迅速發展;輕工業消費品種類、質地、供應的不斷提高;新興各種人造纖維及塑料工業堅固基礎的奠定;中央和地方所辦萬萬千千輕工業企業向國家所繳的利潤的驚人加速地增加;近兩年來國家對礦冶設備工業異常巨額投資以為鋼鐵工業加速“起飛”的準備;煤、鐵、鋼、大型復雜機器、大小農業機械等工業的品質、種類與數量的進步;特別是石油生產和各種石油化學工業的突飛猛進,等等——基本上無一不靠全國各民族人力、物資、技術和精神的總動員。以上所舉的各項進步,有些在遼遠的邊疆地帶,新疆、青海和西藏都已開始出現了。
除了一九五八至五九年的統計數字有些紊亂以外,中國政府多年來對統計數字都非常謹慎,很少發表全面性的數字。據我個人粗淺的揣測,一九七三年的糧食總產量應在二萬萬六千萬噸左右。如果這估計不太錯誤,中國無疑義地達到了食糧自給和各地合理的儲糧備荒(八億人,食糧平均每人六百五十斤或七百磅左右)。小麥和少量大豆的入口,僅抵全國糧食總生產的百分之二,但同時中國還要輸出大體相抵數量的稻米供應和接濟亞非的盟邦。我國薯類,尤以甜薯,產量居世界之冠,可充副食飼料。除稻米外,我國他種糧食作物每畝產量仍遠不及美國水準。所以糧食生產的潛力還很大,要等到化肥能充分供應時,才能發揮。農業的前景是決不悲觀的。
最使我們欣慰的,是一窮二白的中國由事實證明確有積累建國資金的能力。理論和事實上,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都不斷地替國家積累資金。相形之下,自解放以來,輕工業在比例上替國家積累的資金最快最多。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人民日報》曾有概括性的報告:“由于生產發展,今年(一九七三)全國輕工業系統上繳國家的積累,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左右。這筆資金用于建設,可以開發十幾個大慶油田或建設七十座南京長江大橋。”僅就上海一市而言,“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二年,全市輕工業企業給國家上繳的利潤,等于同時期國家給上海輕工業企業投資的四十六倍。”從我一九七一年秋在中國六大都市城鄉若干工廠的訪問視察的經驗,我覺得《人民日報》這種綜述決不是夸張的,而是真確的。
我一九七一年冬返美之后,在芝加哥大學政策研究中心,曾對新中國的印象作一演講。講后第一個發言人是前任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約翰孫教授,一位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并對蘇聯及東歐經濟很有研究。他說新中國經濟政策的成功,有二主因:一,定價制度合理,適合國情。二,計劃執行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所以消費品的品質為消費者所歡迎,因此暢銷,國家得到合理巨額的利潤。這是與我所講大體相符的。他進一步幽默地把蘇聯和東歐的經濟政策叫做“空架子”的政策。意思是,蘇聯等國的計劃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有一鴻溝,前者一般都是“官僚”,不管人民實際的需要和好尚。偶而消費品質地較好較合用時,人民搶購一空。但大部消費品都不合用,所以賣不掉,遲早也非從架子上取下不可。總之,架子上多半是空的。我回想三幾年前,蘇聯百貨公司里確有若干百萬雙皮鞋很少人買的真實笑話。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前輩經濟學家魯濱孫夫人,曾幾度訪華,也強調指出過中國經濟制度的主要優點之一,是消費者有權參加生產計劃的討論與擬定。可見這類獨立、深刻的經濟分析和本文第一節中所討論中國人民在基層中當家一點,是完全符合事實的。
我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下旬啟程返美時,已開始體會到中國的經濟已經有了向上的螺旋運動。因為農業達到自足而稍有余,供給輕工業所需多種原料,便會刺激輕工業的加速發展;輕工業就會加速替國家積累資金;國家就可以大量投資在重工業的某些部門;重工業若干部門進一步發展之后,不但也積累資金,而且還能刺激輕工業和農業更高的發展。這不是平面的周而復始,而是向上的螺旋運動。經過兩年將半的考慮,我更相信我原來的看法大致不錯。但是,這不是說農業和輕、重工業三大部門之間,每大部門本身之內的無數小部門,在同一時期發展都能平衡。相反地,各大部門之內,三大部門之間,發展照例并不平衡,有多有少,有快有慢。但較長期看來,不平衡之中能有短期的平衡,而總趨勢是隨著螺旋繼續向上轉動的。
在重要經濟部門之中,數量上發展較慢的是鋼鐵工業。一九七二年產量達二千三百萬噸,居世界第七位。主要原因不是缺乏原料,似乎部分是由于資本,部分是由于此種重工業性質程序的復雜。中國煤藏之富,僅亞于美、蘇,而且極大部分的煤都是“硬煤”,也就是美國所謂的“干凈煤”。近年證明煤藏絕不限于華北,華南西南都有。鐵礦之大者在鞍山一帶,首都西北,包頭附近,大冶的礦藏遠較數十年前所估為多,而且是含鐵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高質礦。此外,甘肅、貴州、廣東等處都有相當的鐵礦藏,海南島的是高質礦。一九五八年曾有報道,因航空測量,在江西新喻一帶無意中發現七十億噸的鐵礦,在河南新安、澠池一帶發現了十五億噸的大鐵藏,氧化鐵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即使江西和河南的巨礦尚待進一步證實,即使現知中國較大鐵礦是低質礦石,藏量至少已是幾十億噸。美國的鐵,大多是“貧鐵”礦,集中在大湖區最北的密沙比丘陵,其總藏量約十五億噸,但已使美國自一九一三年起,操世界鋼產牛耳六十年之久。所以從礦源講,中國鋼鐵工業的遠景是很好的。
至于鋼鐵工業發展較慢的原因,主要是制造程序不但復雜,而且各種鋼的合金和最后的鋼材都需要特種技術和設備,因此整個鋼鐵工業需要很大量的投資。中國資金積累的能力很強,但很多工業都需要資金,投資就必須有緩急先后。六十年代的國際情勢使得中國非走完全“自力更生”的路線不可。欲增鋼產,首先必須投資在開礦的種種機器設備,不僅要增加鐵礦石的生產,同時還要增加煤和石灰石的產量,煤必須煉成焦炭。低質鐵礦又須先煉成較高質鋼石,冶成鐵之后要再煉成鋼塊,最后才造成種種鋼合金和多種專門鋼材。一九七二年開礦機器設備工業猛增百分之六十八點二,即反映政府對鋼鐵的政策是從根本入手,與日本近十五年來只重鋼材制造迥然不同。從長期建設的觀點看,中國的鋼鐵政策是正確的,治本的,極富遠見的。
最可喜的是近年勘探得了很大的新油藏。除了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哈爾濱西北重要的大慶油田之外,《人民日報》一九七四年一月三日,第一次公開承認“我國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經過近十多年的勘探,全國已有不少省、市、自治區發現了儲藏豐富的油氣田,有些油氣田已投入開發。我國海域的大陸架也有遠大的前景”。同時,第一次正式報告繼大慶之后第二個成功的勝利大油田。翻檢美國政府新近出版的中國地圖,這油田在山東境內,距黃河口不遠的利津、蒲臺、博興一帶。此外,《人民日報》首次報告:“另一個油田——大港油田,目前一面緊張地進行勘探,一面加快開采。經過幾年的工作,現已證明這里有很有利的含油地區,油田分布廣,面積大,油層厚,滲透性能好,油井產量高;原油質量也比較好。”
從純研究的立場,我曾向芝加哥大學充任美國某大石油公司總裁的一位校董,請求看他公司研究室精心繪制的世界和中國的氫碳盆地的地圖。氫碳盆地是從地質觀點認為最可能蘊藏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反復細看之后,發現中國內陸及沿海的氫碳盆地的面積都較他洲他國同類盆地的面積大;參考其他最精細的地圖,又發現中國全部沿海的大陸架,深度在二百米以內的地區,面積也較他洲他國為大。中國至今還沒有大規模用最新技術勘探大陸架的油藏,但照常理推測,我個人深信中國氫碳資源開發的前景是非常遠大的,甚至五年十年之內,中國新油藏的發現可能引起世界能源地理分布的“革命”!石油和天然氣前景的光明,對我國長期經濟建設是極為有利的。
此外,去年中國國際貿易的新傾向很值得注意。美國《時代》雜志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經濟欄中有一醒目的標題《東西貿易的大躍進》,主要內容是一九七三年中美貿易額由七千萬美元左右猛躍十倍以上,超過八萬萬美元。美國對華出口中有十架最新型的波音噴射客機和所簽價值二萬萬美元建造八個最新型的化肥廠。此外中國正在與美國數家大石油公司洽購最新探油及深海打油井的技術與設備。同年之內,中國還向英國訂購大批開礦機器設備及其他工業品,向日本訂購了幾個肥料和熱電廠,還向法國訂建一完整的石油化工廠。與美簽約諸廠三四年后建成,中國化肥肥田的能力要增加兩倍半,再加上一向使用的人畜糞和綠肥,每畝產量必會大大提高。在不久的將來,農業對中國向上的經濟螺旋,必會發生積極的作用。近年國內特重礦冶設備和化肥,正是反映經濟計劃重根本,講步驟,有遠見,富理性。
文化大革命以來的經濟成就,決不能不歸功于“自力更生”和“兩條腿走路”的基本政策。這兩政策之成功,靠全民族的精神覺悟,化剩余勞力為建國資本的集體努力。在六十年代的國際情勢之下,“自力更生”是民族唯一的生機,逼得中國的科技人員和廣大的群眾不得不從反復實踐之中解決工、農技術上極大部分的困難,使得今日的中國日益接近技術自給自足的地步。“兩條腿走路”的后果是成千成百的中、小型鋼鐵、化肥、水泥等廠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孳乳生長起來。這不但減輕了對原來幾處大工業基地的要求,減少了國家運輸部門的擔負,減少了都市和鄉村經濟性能的差距,而且促使各地方經濟日趨平衡和自給自足。在核子武器威脅人類生存的時期,中國經濟建設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模式,實在是極富遠見和智慧。在完全“自力更生”的政策之下,經過了六十年代的艱苦奮斗,中國人民確已建成了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經濟。
從晚近歷史看,五十年代蘇聯對中國的吝澀(與蘇聯給予印度、古巴、中東各國的援助對比),六十年代對中國的蠻橫狠毒,逼得中國不得不走完全“自力更生”的路線。但七十年代國內外形勢一片大好,中國的經濟政策,在恪遵“自力更生”的原則下,似乎不妨開始考慮與先進國家建立一定原則和限度以內的經濟科技合作。
本節小結:從以上的示例與分析,新中國的經濟成就已甚可觀。照目前國內外情勢推測,今后向上的經濟螺旋的轉動應該日益加快。與經濟發展緩速息息相關的基本問題是人口。我雖對中國人口史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多年,但身在海外從來無法知道新中國人口政策推行的實況。幸而韓素音大夫根據她多年的研究和屢度的調查訪問,最近發表了一篇對于中國人口前景極深入的報道和分析。今后中國人口每年的增加率如果能長期降到百分之一或者更少,新中國的經濟建國必可加速完成。
(五)結論
從歷史的尺度看,新中國的革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是人類史上最徹底的革命。只有徹底的革命才能使中國人民在基層當家作主。惟有人民當家作主,新中國才能憑借組織和思想教育的力量把全民族的精神、人力、物資、新舊技術全部動員,“自力更生”地逐步經濟建國。以一個本來一窮二白的國家,在短短二十四年之內,能克服種種的困難,建設起一個不愧稱為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成就不可謂不大。
中國社會改革的種種成就,西方凡無政治偏見的人士都已承認。只是有些囿于資本主義經濟觀念的人,對新中國的經濟前景,不無疑問。誠然,中國目前的經濟成就,如與人類史上最富盛的美國和近十余年西方盛稱的日本的“經濟的奇跡”相比,確實還有相當差距。可是近年西方及日本累進性的自然環境污染和最近證實的“能源危機”,已經引起西方較有遠見的人們開始懷疑西方經濟制度的優點,開始指出資本主義百余年來恣情浪費世界資源的禍害,并開始批評以無限制的商品消費來刺激“繁榮”的種種弊端。甚至已有不少的人大聲疾呼,西方專重物質享受的人生觀的不健全,應該恢復或追求比較健全的價值觀念。
今日的中國,論軍事,論經濟,論國力,當然還趕不上美國與蘇聯。在本文第三節中,我已推測解釋何以即使新中國的國力趕上或超過美、蘇,也決不會主動地做“超級大國”。但綜合中外古今之后,我深信新中國廣義的建國,包括經濟建國,一定會成功。最重要的理由是新中國有曠古未有的組織能力,此點在本文中已一再解說,此處不必重復。此外,這次民族生死存亡的革命斗爭的成功,使得一個已有七千年歷史的民族,脫胎換骨,返老還童了。這次革命的成功,是民族性格與靈魂的徹底澄清劑。試想:在我(生于一九一七年)受小、中、大學教育備嘗國恥之苦之時,怎敢相信今生今世會看得到一個“阿Q式”忍辱待斃的民族一變而為一個艱苦卓絕、坦誠果毅、憂思深遠、勤樸武健的民族7!這才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奇跡!能造成這種奇跡的民族,一定會勝利地完成建國工作,并且可以長期防范歷史上一些制度、社會、經濟等等弊端的重演。
最后,根據我對古今中外歷史的了解,我有勇氣無條件地指出,人類自有史以來,從來沒有比新中國開國的氣魄和規模更加宏遠的。我并相信我的判斷大體上能經得起未來歷史的考驗。
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八日芝加哥
原載《參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3.11~1974.03.1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