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重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嗎?
來源:東方網(wǎng) 作者:陳云發(fā)
2009年第7期《炎黃春秋》發(fā)表了一篇署名“莊重”的奇文,叫做《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奇文“披露”了一件奇聞,稱過去收在“毛選”中的著名文章《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不是毛澤東的文章,是另有其人。誰呢?是他莊重先生起草的,因此,現(xiàn)在莊重先生要起來“維權(quán)”、收回他的“著作權(quán)”了。奇文的最后,莊重先生鄭重宣告:他將正式“出版一個文集,將我寫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一文收進去。我的自傳也要寫上這件事。這叫做順理成章,物歸其主。”
自從毛澤東同志逝世后,海內(nèi)外知識界有關(guān)對他研究、評價始終未停過。不過近期有了一個新的動向,就是有些人為了否定、貶低毛澤東同志對革命的貢獻,采取剝奪某些毛澤東著作的辦法,以達到貶低毛澤東的目的,例如前些時網(wǎng)上有奇文稱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雪》不是毛澤東所作而是胡喬木所寫,好在胡喬木同志生前就聲明過,他在官位上退下來之前從沒寫過詩詞。謊言雖被揭穿,但某些人的造謠伎倆也并不會罷手,不知什么時候也許又會有人“研究”出該詞“另有”作者了,總之,他們不喜歡毛澤東,便當然也“不許”毛澤東寫這么好的詞。但是,那些“研究者”畢竟還算“謙虛”,總算不敢稱此詞是他們自己所寫。
但是,這種“謙虛”之風(fēng)終于“破冰”,這回《炎黃春秋》上的莊重,恐怕就是一位“吃螃蟹者”了,因為他已決定要把“毛著”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挖出來,歸入自己名下了。
且看他的提出的依據(jù):
莊重先生說,過去坊間傳說《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是原三野政治部的陳其五起草,或稱是康矛召、孫書明起草,這都不確,是他莊重所寫。據(jù)說在淮海戰(zhàn)役后期,要寫一個進行政治攻勢的廣播稿,粟裕將軍便將對杜聿明集團的口語廣播詞“起草任務(wù)”交給了他,于是,莊重便寫好一篇《勸杜聿明投降書》,后這篇稿子發(fā)給毛澤東,經(jīng)毛澤東修改后由新華社廣播了。1966年3月《毛選》四卷出版,這篇文章卻收入了其中。依莊重之意,是毛澤東“掠去”了莊重的這篇著作,是《毛選》“侵犯”了莊重的“著作權(quán)”。莊重先生還稱,他當時“起草”的那個“手跡”,后來因戰(zhàn)爭環(huán)境“被封藏在大別山的山洞里”,建國后“軍區(qū)幾次派人去取檔案資料,卻找不到那個山洞。1985年夏,“我(即莊重)與新華社高級記者閻吾曾專程赴南京尋找,也空手而返。我想,天長日久,洞中陰暗潮濕,那些檔案資料,大概早已腐爛成泥了!”盡管莊重先生至今拿不出任何證據(jù),但他依舊“宣布”:“《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一文真正作者,既不是毛澤東,也不是陳其五,而是我本人----莊重。”
老實說,看了莊重敘述的所謂“真相”,即使不令人覺著可鄙,也頗讓人噴飯發(fā)笑。一樁60多年前的公案,莊重先生早不說晚不說,待等到當時主要當事人粟裕等同志都不在了,他才來紅口白牙地“揭秘”,其可信度何在?況且,在這一“著作糾紛”中,莊重先生提不出一點硬證,他的“手跡”又拿不出,稱是藏在山洞“腐爛成泥了”,這就有點強迫別人只能相信莊重“孤證”的味道了。若如此,今后那些“李重”、“王重”、“趙重”們都可以稱《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都是他們起草的了。
莊重先生有關(guān)當年“草稿”的下落一說也矛盾百出。他說當年因戰(zhàn)爭環(huán)境而把“草稿”封藏在大別山的山洞里,這就是謊話。大家知道,淮海戰(zhàn)役后期我軍擒獲杜聿明后,兩淮大地已經(jīng)解放,即使解放軍向南推進要留下文件,也可以交給城市或縣以上的地方黨委保管,根本不必再拿深入士別山埋藏進山洞,因為此時已不比紅軍時期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解放區(qū)面積廣大,到哪里不能保存文件?還有,既然當年此一“草稿”藏埋在大別山的山洞,那么莊重先生就應(yīng)堅持在大別山地區(qū)的山洞找,或向大別山地區(qū)的各檔案館、史志辦去找,他為何又在1985年拉著閻吾同志去南京尋找呢?這真是在搞捉迷藏、聲東而擊西了,讓人如何信服?
退一萬步說,就算這篇文章真是莊重沾過手的,莊重對此能否擁有著作權(quán)?也絕對不是這么回事。首先,按莊重自己敘述,當時要求對杜聿明集團發(fā)動促其投降的政治政勢,是1948年12月16日24時毛澤東給淮海前線首長劉、陳、鄧的電報中提出的,然后,粟裕再召莊重下達任務(wù),并“用陳毅、粟裕、譚震林的名義,寫信給杜聿明,要他率部投降。要寫得通俗、口語化,便于我前線部隊向敵人廣播。”也就是說,即使莊重“起草”了這篇廣播稿,但亦是一種工作職務(wù)行為,而不是個人著作行為,因為無論是選題的提出,到思想內(nèi)容、口吻等,都不是莊重的。莊重先生現(xiàn)在若一定把命他起草的廣播稿作為自己的“著作”,而當年他“起草”時以陳、粟、譚(后來正式新華社廣播時用的署名為“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名義書寫,這不意味著莊重先生是在冒名頂替嗎?事實是,把職務(wù)行為奉命起草的公事文件當作自己的著述,是極其荒唐的,例如歷屆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都是由中央組成專門班子起草的,而發(fā)表政治報告時,作者署名都是報告人。若照莊重邏輯,是不是報告人就沒資格署名而要以眾多起草人署名?其“著作權(quán)”也應(yīng)歸眾多起草人?每年全國人大例會上的國務(wù)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是由集體班子起草的,難道發(fā)表政府工作報告時也不能署總理的名字?還有,如一家企業(yè)老板命員工代企業(yè)起草一份文件,這文件的“著作權(quán)”若歸了員工個人,老板若使用此文件,是不是就構(gòu)成“侵權(quán)”了?所以,莊重搶奪毛澤東著作的行徑,實在有點恬不知恥。
值得注意的是,莊重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的敘述也是前后矛盾的,他先說是粟裕同志命他“起草”一篇用陳粟譚名義的廣播勸降信,而一轉(zhuǎn)眼,卻又稱自己是該文的“作者”。這受命“起草”與擁有著作權(quán)的“作者”,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莊重豈可混淆視聽?而更重要的是,據(jù)莊重自己所述,他的草稿發(fā)至中央軍委后,毛澤東作了大量修改,如:把“勸”改為“敦促”,又加上了邱清泉、李彌等名字,署名也變了,還有幾處“技術(shù)性修改”,云云,既然如此,哪這篇稿子還能算是莊重的原著嗎?哎呀,謝天謝地,總算莊重先生當時不在中央軍委工作,若他受命起草了三大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文件,那么,將來出“莊重文集”時肯定要全部收入,幾百年后人們研究三大戰(zhàn)役,恐怕要得出這是莊重的“杰作”的“歷史真相”了。
莊重先生在淮海戰(zhàn)役中不過是個小角色,他哪堪與毛澤東及劉陳鄧粟譚等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相比,他不是軍長師長團長,更不是兵團司令或方面軍首長,他只是一個筆桿子,若這篇文章的著作權(quán)屬于他的,便將變成在淮海戰(zhàn)役中,是莊重先生個人“發(fā)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他配嗎?他的話能震懾杜聿明等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嗎?這就變成滑稽得可以而又荒唐透頂?shù)聂[劇了,搶功勞亦不是這么搶法的,莊重先生能把這件功勞背得起來嗎?莊重先生今年90多歲,參加過淮海戰(zhàn)役,1957年當過右派后,照理應(yīng)對歷史、社會有更多感悟,但隨著年齡增歲,他好像并未變得聰明起來。唉,一般人老了會讓自己更變得莊重起來,但莊重先生老了,卻異想天開起來,想去奪毛澤東著作中某篇文章的“著作權(quán)”,變得“不莊重”起來,他怎么對得起這么個好名字唷?
不知將來“莊重文集”中的這篇“大著”將如何收?他若真要收回“著作權(quán)”,就應(yīng)該是他最初“起草”的原稿,而不是“毛選”中的現(xiàn)文,因為莊重自己也承認,那是毛澤東同志修改過的,若收“別人的”修改稿,那莊重自己不就又侵犯別人著作權(quán)、掠他人之美啦?而問題是,他當初“起草”的稿子又拿不出來,若按原先的廣播稿樣子收,則不知究竟有多少篇幅是莊重的?因為他現(xiàn)在根本拿不出“原稿”,則我們又如何相信這不是他信口杜撰的呢?
莊重先生,請“莊重”點吧,別再制造“歷史”了!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是誰?
(一)
作者:姜稻黎(jiangdaoli——哨兵)
《作家文摘》第1255期(2009年7月24日出版)第4版,摘發(fā)《炎黃春秋》第7期莊重先生的文章《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
莊重先生在文章中說:“《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究竟是誰?我是個有7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chǎn)黨員,而且92歲了,我應(yīng)該對歷史負責任。《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一文的真正作者,不是毛澤東,而是我本人——莊重”。
筆者在文革中,是通讀過《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的人,而且,對中國的政治、歷史、軍事也小有研究,所以,對這個問題還是有發(fā)言權(quán)的。
看了莊重老先生的這篇文章,筆者沒有任何猶豫和疑問,堅定地認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就是毛澤東同志,決不可能是這位莊重老先生。
筆者盡管不認識莊重老先生,但是在看了他老人家這篇《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的文章后,依然十分尊重他老。
就憑著莊重老先生92歲的高齡和70多年的黨齡,就夠令人肅然起敬的了。何況,他老人家還寫出了這么一篇使我大長見識的文章。
但是,情感不能代替理智,尊重不能超越道理,個人的說法和認識不能改變歷史的事實與規(guī)矩。
我將以擺事實、言道理的方式,向莊重老先生說明我的觀點。
俺是晚輩,所以,只能是說“言道理”,絕不敢在老前輩面前說“講道理”。
我的觀點很鮮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就是毛澤東同志。
請看下篇《一個“敦促”足以證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就是毛澤東》。
一個“敦促”足以證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就是毛澤東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是誰?(二)
作者:姜稻黎(jiangdaoli——哨兵)
上篇說到,《作家文摘》第1255期(2009年7月24日出版)第4版,摘發(fā)《炎黃春秋》第7期莊重先生的文章《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
莊重先生在文章中說:“《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究竟是誰?我是個有7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chǎn)黨員,而且92歲了,我應(yīng)該對歷史負責任。《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一文的真正作者,不是毛澤東,而是我本人——莊重”。
筆者在文革中,是通讀過《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的人,而且,對中國的政治、歷史、軍事也小有研究,所以,對這個問題還是有發(fā)言權(quán)的。
看了莊重老先生的這篇文章,筆者沒有任何猶豫和疑問,堅定地認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就是毛澤東同志,決不可能是這位莊重老先生。
為什么這么說呢?
理由何在?
道理何在?
其實理由和道理很簡單。
一個“敦促”足以證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就是毛澤東同志。
1、能“敦促”杜聿明等投降的人,必然是杜聿明等知道的人
杜聿明何許人也?
杜聿明在被“敦促”投降時,是國民黨軍隊徐州“剿總”的副司令、陸軍中將。
杜聿明在國民黨軍隊中,那也是戰(zhàn)功卓著,名聲顯赫。
抗日戰(zhàn)爭中,杜聿明是中國出征緬甸遠征軍的副司令,因衛(wèi)立煌司令未到任,他實際上就是遠征軍司令。
解放戰(zhàn)爭初期,杜聿明任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與林彪率領(lǐng)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交手,迫使林彪率領(lǐng)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退到了松花江以北。
遼沈戰(zhàn)役末期,又是這個杜聿明,在林彪指揮的第四野戰(zhàn)軍的眼皮底下,略施小計,居然從海邊撤走了三五萬人國民黨的部隊,令林彪惱火萬分。
能“敦促”杜聿明這等捍將投降的人,必然是杜聿明等知道的人。
您莊重先生在當時還不是社會賢達或文化名流,杜聿明等知道你31歲的莊重同志嗎?!
新華日報刊登過您莊重先生署名的文章了嗎?
新華廣播電臺播發(fā)過您莊重先生署名的文章了嗎?
要是新華日報和新華廣播電臺刊登或廣播過您莊重先生署名的文章,杜聿明等尚許可能知道你莊重先生;也有可能他們不知道。
如果,新華日報和新華廣播電臺沒有刊登或廣播過您莊重先生署名的文章,那杜聿明等肯定不知道你莊重先生是誰。
恐怕,杜聿明等還真是不知道您莊重是何許人也。
既然,杜聿明等都不知道您莊重是誰,您的“敦促”,從何而來?
杜聿明等會“鳥”你嗎?
杜聿明等肯定不會“鳥”您的。
毛澤東同志就不同了,他老人家當時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偉大統(tǒng)帥。
杜聿明等當然是知道毛主席的。
在重慶談判的時候,毛主席可是與蔣委員長平起平坐的中共領(lǐng)袖。杜聿明等在重慶要是見到毛主席,也是要立正敬禮的。
所以,毛主席可以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你淮海戰(zhàn)役時的莊重同志就難以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了。
2、只有地位高于對方時,才能用“敦促”一詞
“敦促”一詞,不是誰都可以用的。
我們看到,莊重老先生在《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的文章中寫到:粟裕將軍對我說:“我們要向杜聿明部開展政治攻勢,我給你一個任務(wù),用陳毅、粟裕、譚震林的名義,寫信給杜聿明,要他率部投降。要寫得通俗、口語化,便于我前線部隊向敵人廣播。”我先后寫了7篇廣播稿,12月上半月,僅《勸杜聿明投降書》(這是粟裕出的題目),我就寫了4篇。
從上述內(nèi)容可以看出,“用陳毅、粟裕、譚震林的名義寫”,也只是寫了《勸杜聿明投降書》。
為什么“用陳毅、粟裕、譚震林的名義寫”,都沒有寫“敦促”杜聿明投降,而只是寫了《勸杜聿明投降書》呢?
因為,在對陣的雙方,中共解放軍方面的陳毅、粟裕、譚震林與國民黨軍隊方面的杜聿明在戰(zhàn)區(qū)級別上是對等的,所以,用了“勸”字。
在淮海戰(zhàn)役之時,往高了估計,莊重老先生最多是個師級干部,有何資歷和資本“敦促”杜聿明投降?
陳毅、粟裕、譚震林尚未用“敦促”二個字,恐怕還輪不到你莊重同志用“敦促”二個字。
“敦促”與“勸”是截然不同的。
“勸”字和緩的多,親朋好友、同級同事、下級部屬都可以“勸”。
“敦促”就大不一樣了。“敦促”是居高臨下的用語,是十分嚴厲的用詞,是王者和勝利者的語氣。
“敦促”中富含著威嚴,《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是毛澤東主席給杜聿明等下的“最后通牒”:你杜聿明等若是不投降,人民解放軍就堅決地消滅你們的部隊!
這樣的語氣,是王者的風(fēng)范,也只有毛澤東主席“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的氣魄才寫得出來,才說得出來。
淮海戰(zhàn)役時的莊重同志,也只能是在粟裕將軍的指示下,起草了《勸杜聿明投降書》,絕對寫不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這樣題目的文章。水平、氣度、氣魄、語氣與偉大統(tǒng)帥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
3、一個“敦促”足以證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就是毛澤東
俗話說,綱舉目張。
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這篇文章的綱。
偉大統(tǒng)帥毛主席用“敦促”一詞來命令杜聿明等投降,已使這篇文章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這篇文章應(yīng)當屬于毛澤東同志。
當時,要是說莊重同志發(fā)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解放軍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zhàn)軍的干部戰(zhàn)士會一片嘩然;就是國民黨和蔣委員長那里也會是一頭霧水。這就是歷史的事實。
莊重先生在《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文章里說了這樣一句話:還有幾處,毛主席作了技術(shù)性的修改。
這句話太含混,太輕描淡寫了。由于,沒有一一例出或舉例說明,也就無從考證。
但是,筆者認為,毛主席是戰(zhàn)略家,是大手筆。毛主席在解放戰(zhàn)爭中日理萬機,忙的很,哪有時間給你莊重同志的文章“作技術(shù)性的修改”。毛主席改過的部分都是全局性的、戰(zhàn)略性、原則性的。
另外,毛主席沒有為你莊重同志修改文章的義務(wù)。
請注意:起草文稿和文章作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下一篇請看《從〈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署名來判定誰是該文的作者》。
相關(guān)專題:
http://www.wyzxsx.com/Article/Special/zaoyaoxin/Index.html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