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績效評估之三:
可以引伸的幾個重要結論
之前,我曾提出一個判據——如果能夠同時證明農業和工業公有制實踐是高效率的,則公有制高效率的判斷就是一個強勢的結論。通過對工農業公有制實踐的系統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公有制是直接促成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制度基礎。農業公有制實踐的結果是通過提高人際協作的方式應對自然環境,大幅度改善了農業經濟的基本要素,由此使得農產品的共給總量成倍增長,是破解人地關系緊約束的唯一有效方法,由此提供了中國社會走出治亂循環的物質基礎。工業公有制實踐從傳統手工業起步,通過平均分配的方式實現廣覆蓋、通過低工資的方式實現高積累,使得中國經濟以超越日本的發展速度,進入了現代工業化國家的門檻。中國的工業公有化實踐,創造世界上其他國家不曾有過的增長奇跡。因而可以認為,沒有公有制實踐,今天的中國絕不會產生任何奇跡。對于上述公有制績效的最終結論,需要進一步給出經濟學理論和規律支撐或者解釋,并且對公有制高效率的現象進行系統分析——
【其一:公有制促成社會道德進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
市場上發生的交易,是一種人與人關系的具體形式。這個關系的日常沿襲,會需要一種低成本的交流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大家共同遵守一種標準化的行為約定,這就是道德。西方經濟學中經常會提及“契約精神”,制度經濟學甚至將企業也看作是一系列契約導致的結果。而當追問契約究竟是什么的時候,發現西方經濟學介紹給中國人的契約精神缺乏文化屬性,純粹就是一個字面上的僵直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中的契約精神,等同于合同、合約、字據或者憑證。而實際上,這只是契約精神的一種形式化的表達。契約精神的本質是行為規范方式,就是通行于社會的商業道德。
單從道德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降低人際交流成本的追求,不是西方社會特有。而且商業貿易,也不是中國社會的缺項,因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降低商貿活動中人際交流成本的實踐是什么呢?分析契約精神的內涵與外延就是可以知道,所謂契約精神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誠信。而仁義禮智信,從來就是中國人追求的道德價值。諸多人一講到契約精神,就追溯到猶太文化。而實際上從人類精神發育的過程看,任何一個能夠延續至今的民族,大都有優秀的、用以協調人際交流成本的內在規范。比較而言,中華民族將“信”字刻寫在文化中的時間遠遠超過其它民族,其內涵也更豐富。也就是說,中華文化中,本來就有適用市場經濟的道德體系。這是因為從井田制廢止之后,中國社會就進入了一個“市場經濟”的體系中,沒有《國富論》不等于沒有市場經濟?,F在的問題是,當我們引進了一個不甚理解的洋概念卻湮滅了傳統,很可能演繹邯鄲學步的悲劇。
道德失范的經濟運行過程,就等于交易成本急劇攀升。比如人們能夠自覺地遵守交通秩序,就可以省略交通警察的大量勞動、也可以省略路邊的護欄,這就是道德價值的折現效率。而這樣的折現效率,在現實生活中是隨處可見。一切道德的進化過程,都是一種促成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效益的追求。橫向地觀察世界各個經濟體,會發現一個基本的現象——就是幾乎所有經濟發展不成功的國家,都伴隨著嚴重的道德問題(官員貪污、社會秩序混亂)。有人將道德問題看作是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個內涵階段,認為經濟繼續發展就會走出這樣的危機階段。這是一種誤解,如果承認道德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原理,對此的解釋是——當一個經濟體的生產活動有了超額剩余溢出時,就會對新的分配秩序產生需求。這種需求不能滿足公認原則,以經濟為基礎的道德結構隨之失范。而一旦道德環境失范,經濟效益的增長就會受到交易成本的制約,由此形成一種交易成本與生產同時增長的簡單平衡。這個平衡不能用治理道德的方式獲得解決,經濟增長受制于這種平衡的現實就無法突破,宏觀上就無法繼續增長,也就永遠地不能成為發達國家。所以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道德進化是經濟發展的優先條件。
相反,鼓吹私有制就必然解構常規道德環境,其原因在于構成私有化的諸如“經濟人假設”、“私有產權不受侵犯”、“自由化”等核心概念,都是維護資本利益的言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理下,潛藏著信息不對稱、效用不統一的問題。比如一個窮人只有五個金幣,而一個富人卻有著一車的金幣。社會支出的那部分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開支,顯然更有利于富人,這就是效用不對稱。而信息不對稱的涵義是由于資本在社會活動中具有當然的強勢,經濟人行為不受任何制約的結果,就是助長通過合法手段進行財富的掠奪。還有自由化的問題,今天全世界都在為美國人買單,就是自由化的結果。這些概念通行于社會,成為一種精神信條,就為大資本與金融財團利益服務提供了行為合理化的條件。這種從自身利益出發,利用壟斷輿論、學術、分配權力建立的維護特定群體利益的言說,帶著濃重的自私信息。這就像病毒隱藏在牛排上一樣,會使人在不知不覺地罹患資本主義的絕癥。病癥發作的直接結果就是壞蝕道德肌體。一些新自由主義流行的國家,人際交流處于乖離、勢利,失信的氛圍中,最終導致社會動蕩,其原因在于利益追求解構良心與道德秩序,而一旦人的行為不受制約的氛圍形成,將會使得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理性秩序崩潰(包括各種規章制度、法律)。黑磚窯的產生,就是一個信息豐富的警訊?! ?/p>
我想,解放思想的本意就是追求整理,就是準確、客觀地認識公有制的歷史與現實,目的在于為社會道德、文化環境的進化尋找一個可靠的依據。社會的發展從本質上說就是人的社會性的提升過程,也是人與人協作性提升的過程,道德就是人與人關系的最有效率處置方式的社會性普及。馬克思生產關系的論述中,先進的生產關系必然是張揚社會性的生產關系,這也就是道德進步的產物。相反,強化私有制的價值,非但不會有什么經濟發展的結果,客觀上還會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環境的滑坡。如果與小農經濟的意識形態相浸染,道德解構的結果就是反對任何社會協作形式的生產活動。比如,認為公社化使得人的積極性被扼殺就是小農經濟式的論說。實際上現代社會的所有生產、生活活動,都具有公有的涵義。馬克思在他那個時代發現的公有制的精神價值,在今天的國際國內已經隨處可見,社會主義的因素正在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增長著。大型企業內部人與組織的關系方式,就遠比公社化時代社員與生產隊的關系更加公有化。企業產權是別人的,員工在企業內部工作不會因為產權問題而不好好工作。企業員工動輒上萬人,沒有人認為可以解散了企業重回手工業時代就是社會進步。用承包制的理由和邏輯解釋工業企業的組織方式,是不是這些企業的效率是最低的?對比大寨與小崗村的發展歷程,大概最大的差別在于一種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協作精神,一種是小農意識形態的變相表達。大寨精神被否定多年后,突然發現大寨出現在了全國億元村的名單上。而小崗村被神乎其技地呵護了三十年也只能維持溫飽。兩者之間的優劣,有著巨大的反差。由此想到電影《神鞭》中的一句話,“辮子沒了但神留著,一變就又是絕活”。大寨之神變,客觀上就是大寨精神內在效用的體現,小崗村農民的行為習慣就是中國農民數千年一貫制的小農思想而已。一個代表著人際協作關系高級化的途徑,這是生產活動追求規模效益(手工作坊到大型工廠)的必然一步。回歸小農經濟,是今天嚴重三農問題的根源。兩者的差異,本質上就是將別人看作協作者還是盜竊者,對人的定義不同,結果選擇的態度大不相同。
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以鄰為壑的道德環境,人們無法建立協作關系。相反信誠張揚的社會,才能產生人與人的和諧,也才是一個更能夠產生財富的社會。這也就是說,馬克思反對私有制,本質上就是一種降低交易成本的理性追求。社會主義的先進性以及價值,就表現在這個地方?,F在,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美國人遭遇金融危機的時候,為什么會采取國有化金融機構的方式救市?其答案可能有許多,比如維護市場信心等。實際上,國有化之所以能夠救市的最深刻哲理是——公有制是一個比私有制更有效率的經濟結構模式。由于交易成本更低,也就更加有效率。2008年,人類第一次共識性地獲得了這樣一個認識?! ?/p>
【其二:公有制發展效率超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結論的進一步解釋】
通過對工業公有制實踐的評估,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在1978年與日本經濟的規模相當。此后,由于增長速度的差距,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日本。截止到2003年,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是日本的兩倍。這個結論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對立與激烈的爭議。爭議的原因在于是對經濟問題的學術理解層次不同,因此有必要對我所持經濟學理論進行簡單闡釋,自此以后,一個全新的觀念——經濟規模覆蓋人口面積——將深入人心。這個概念,是馬克思“相對剩余人口”概念的發展與深化?! ?/p>
所有不接受中國經濟超越日本論斷的人,其對經濟問題的認識是常規化的,其結論受兩種信息的制約,而不能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兩種信息分別是:經濟統計數據與直觀印象。從統計數據看,GDP數值日本大于中國很多。而直觀印象中,一個是發達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兩者之間最少有20年的發展距離。但,這樣觀點是寓于經濟學的書本知識不能自拔的表現,是無法理解真實世界經濟學的必然。擺脫這種精神枷鎖的方法是重新建立一個更加接近現實的經濟學發展模型——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是一條公理。解析這條公理可知,其包含兩個基本要素——經濟發展與人口。經濟發展用規模(GDP)增長表達,人口用簡單計數表達(數量)。則經濟規模與人口數量之間就構成了一種關系,經濟活動涉及的人口數量與總人口數量存在差異。這個差異用百分比表示,我們稱之為經濟覆蓋人口的面積。從十六世紀以來,工業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現代經濟發展就將農業作為了背景和基礎。這時,我們可以將工業生產波及的人口范圍稱作工業化覆蓋的人口面積。一個經濟體內,當現代工業規模較小時,一部分人已經參與到了現代工業生產過程中,而另一部分人依然維持著傳統經濟的模式。這個關系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關系?! ?/p>
分析經濟規模與人口兩個要素的關系,可以知道,兩者是內在獨立而形式相依的關系。相互獨立的涵義是兩者具有各自的內在系統,這個系統之間沒有相互作用。人口因素對經濟規模的增長而言,是一個外在的因素,經濟規模的增長的構成要素中,人口數量不是直接因素。相對應地,經濟規模對人口數量而言也是外在的,人口數量的增長不受經濟規模的直接影響(忽略收入與生育率關系)。兩者在這個意義上的關系,可以比作金魚與魚缸的關系——假如將經濟規模的增長比作金魚,而魚缸比作人口數量,顯然魚缸的大小與金魚的生長速度沒有關系。對于經濟規模而言,從原點開始累計的過程,受制于金魚機體的內在增長條件。形式依存的關系是說,經濟規模與人口的相對關系決定是存在制約的。也就是說魚缸的大小最終決定金魚的體型和重量,而金魚的生長速度也決定著魚缸的使用價值?! ?/p>
不同經濟體人口數量與經濟規模的關系,有三種形式:一是覆蓋面積小于“100”,這就是不發達國家。這個階段表現出種種產品分配不足的效應。人們溫飽不保,缺醫少藥,嬰幼兒死亡率很高,產品稀缺,絕大部分人生活在赤貧中。當然,這個階段也由于接近于“100”的程度不同、以及分配關系的不同,會導致人們生活水平存在相對的差異。二是覆蓋面積等于“100”,這就是欠發達國家。這個階段,就是小康階段。產品基本滿足社會需求,人們對產品功能的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溫飽問題解決了。三是覆蓋面積大于“100”的情況,這就是發達階段。這時候,產品生產剩余,財富開始復式增長。技術增長較快。三種關系狀態,也可以用比喻解釋:經濟規模好比住房,不發達經濟就是住房少而人口多,欠發達國家就是人人擁有住房。發達經濟,就是社會財富積累超過對住房功能需求時,剩余財富開始用于裝修住房。人們對不同經濟體發達程度的直觀感覺,就如同觀察有沒有裝修的房的差距。
用這樣的發展模型解釋中國與日本的差距,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由于日本人口少,覆蓋其人口需要的經濟規模也小。在70年代這個規模就達到了覆蓋全部人口的程度,其后繼續積累的財富,就開始進行裝修日的國家行動。于是,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社會福利增長迅速,技術創新經濟發展的主導,就業需求超越人口提供數量進而工資大幅度提高,這就是發達模式。而中國由于人口眾多,要達到覆蓋全部人口需要建設一個10倍于日本的經濟規模。就是裝滿中國這個魚缸的金魚,要長出超過日本十倍的體重。經濟規模的增長,是一個受內在因素制約的系統。中國語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有所不同,但就積累量而言,基本會在同一數量級上。而且這個規模的增長不可能產生太過超越的狀況。也所需要的時間也就遠遠地超越日本。這時中國在直觀印象中沒有日本發展快的原因。這個道理可以解釋一切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速度問題。是不同經濟體成熟速度不同的原因。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大于日本兩倍,但人口是日本的十倍,經濟成熟速度大約會晚一些。這就是中國今天仍然在建設中,而日本在七十年代就成熟了。其它許多小規模的經濟體,比如四小龍也有了各種成熟的結果,但這不能用來說明公有制與經濟發展速度快慢的關系。走出了這個認識誤區,就等于走出了私有制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誤區?! ?/p>
由此,我們獲得了一個解釋不同人口數量經濟體發展速度的終極解釋。同時也可以用經濟規模覆蓋人口面積這個指標通同地解釋恩格爾系數、產業結構、發展效率等問題。這是迄今為止西方經濟學不能提供我們的知識。由于這個指標比較重要,現有經濟學也經常使用人均gdp這個數據劃分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但這種方法,僅僅是對現實的一個擬似,屬于經驗概括的范疇,并不理解其背后含有的這個重要的經濟學規律。理解了這個規律,就掌握了發展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不理解這個規律的發展經濟學,充其量就是“山門”之外的一堆羅嗦?! ?/p>
【其三: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問題】
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農業經濟僅僅是其組成部分之一。這就要求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研究,應超越就農業而農業的分析套路。只有超越這個套路才能找到解決農業問題的關鍵。
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對農業發展目標、路徑的經濟學解釋?! ?/p>
從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的角度看,中國的農業只是一個滿足糧食需求的經濟成份。由于耕地面積占世界的比例太低,不可能以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方式富裕農民。這是一個基本條件。同時中國的人口數量也是一個定量,這就對農產品的生產給出了需求上限。農業的發展,可以逐漸提高技術含量增加效益,而沒有可能進行總量的超規模發展。這個現實對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存在著上限。追求農業經濟的效益,就是尋找這個要素上限的邊界。我們一貫反對沒有現實邊界條件的要素投入呼吁。因為超量的資金投入農業,等于降低資金效率。也反對將大量高智商人才滯留農業,因為農業生產活動相當于簡單勞動,甚至是體力勞動,如果將高智商的博士、碩士引入農村刨土坷垃,是人才的嚴重浪費。更不能用農業視角限制城市規模的擴張,造成城市房地產業的認為泡沫,使得城市化的成本無限制增加。對于這些問題,科學的方法是進行農業經濟總量的研究,設定一個邊界,確定規模發展的最佳效益區間。同時,也堅決反對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就是將農村全部發展成為華西村,搞所謂的就地城市化。因為這是一種最低效益的發展模式,大城市之所以經濟活力強,就在于大城市可以通過集聚效應,產生規模效益,許多后發市場經濟體都生長出了超大型城市(如東京),基本原因就是規模效益使然。如果今天的中國,發展出了大量微型城市,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必然大打折扣。人均市政建設費用、運營成本、交易機會成本、環境治理成本、信息流通成本都會成倍地增加,這幾乎就是一種人為的反效率操作模式。其結果必然是發展了多年之后,產生嚴重的低效率特征?! ?/p>
從路徑的角度,農業經濟的發展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工業經濟與人口關系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純粹的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妥善調處工業經濟與人口的關系,最有效率地解決工業覆蓋人口的面積,這是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總綱。有句老話叫做“綱舉則目張”?! ?/p>
從這樣的角度看,公有制實踐完全可以被認定為是促成今天中國經濟、社會高效發展的主要原因。支持這個觀點的論據:一是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當第一產業生產的產品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并且存在足夠數量的剩余,則這部分剩余就會活化為工業資本,支撐起第二產業經濟的發展。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客觀規律——即工業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農業產生剩余的基礎上。這就是說,農業經濟不能充分提供剩余的情況下,跨越性地發展工業經濟會產生各種問題。比如國民政府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兩極分化,而大躍進的模式抑制了兩極分化的結果,但產生了經濟結構失衡的結果。農業積累一方面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同時也為工業發展提供市場。早期資本主義的殖民運動,也可以看作是第一業產業積累不足,導致了第一產業不能充分承擔“市場”與“資本”角色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先解決吃飯問題,然后才能發展工業經濟。但按部就班的發展也為歷史證明是不行的,這是洋務運動給出的結論。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發展,除了尊重上述規律外,還有時效約束條件。也就是說先放下工業發展的問題,等待農業經濟有了一定積累再啟動工業發展的自然發展模式,顯然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因為,如果不能盡快地將超量的人口吸納進入經濟循環,中國就無法維護社會的穩定,而社會不穩定就為殖民者提供了絕佳的干預條件,就不能維護自身的安全,不能擺脫被奴役的命運。這是過去一百年中國人面對的沉重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如果建立一個全社會統一的公司化運作體制,一方面能股有效地從農業發展中抽離出足夠的剩余,另一方面并行地發展工業經濟。這個模式輔之以低工資廣就業的發展策略,是公有制以及計劃經濟模式的效率所在。這種超自然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曾經稱之為計劃經濟。這個模式用理性方式干預經濟運行,動態地調整剩余分配,避免局部利益過剩而消耗發展機遇。如果說自然發展模式類如雙手并用,而并行發展模式就有點左右互博的味道(金庸小說語)。共產黨執政的60年,就是并行模式發展的60年,實踐證明這個模式促成了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誕生。特別是建國初期公有制改造產生的效益,超越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價值,是一次偉大的群眾運動。從59年共產黨真正認識農輕重關系之后,農業經濟的發展走上了正規,由此產生了糧食產量超越現實需求的結果。同時也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前面我們提出了一個排除統計方法、貨幣價值、不同經濟活動模式的經濟發展指標,
這個理性模式,也可以從哲理的角度給出結論。一種奇跡的產生,必然會有潛含的原因。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產生,與別的國家最大的不同,是且僅只是公有制實踐的不同。也就是說,與其它國家相比,除了公有制之外,中國無論從起點。人口、農業發展水平、科學普及程度、資源。技術、管理水平等各個方面,并不具有任何優勢。這個現實,就從客觀上證明了公有制存在的價值,也證明了公有制作用的唯一性。從這樣的邏輯還可以反面論證——世界上現存一百多個國家,大都是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即使其發展條件比中國優越的多,也不能創造經濟增長的奇跡,大多也不是發達國家。這樣的現實直接證明一個道理——“市場經濟模式”不直接等于效率,而公有制卻是直接的效率模式。這對那些宣稱“市場經濟就能夠使中國快速發展”、建立私有產權就能發展經濟的論述存在嚴重的邏輯矛盾。最近發生的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是對這樣一類市場迷信提出的最嚴肅的批判。從自由市場經濟發展不構成發展效率的邏輯出發,還可以自然地得到一個結論——中國即使建設成為一個“純粹的、自由的市場經濟”體系,究竟是成為發達國家還是落后國家,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這就是說,我們模仿美國等發達建設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撒下龍種也許會收獲是跳蚤。如果不幸被資本主義經濟學俘獲,其結果倒是必然的,那就是——收獲俄羅斯經濟衰退、拉美經濟停滯的結果。相反,公有制實踐的歷史提供的結論是——公有制是經濟發展的最直接促進因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