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重建,不僅是新中國新的民族精神的要求,也是新中國國家政治共同體要素的要求。“對法律的共同認識和一致利益的觀念,是構成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兩個要素。然而,政治共同體還有第三個要素。思想態(tài)度必然會反映在行動上,所以,共同體并非指任意的‘結合’,而是指有規(guī)則的穩(wěn)定的和長期的結合。簡言之,這種結合必須是制度化的。因此,建立一種包含和體現(xiàn)道德一致和共同體利益的政治制度,是在復雜社會中維持一個政治共同體的第三個要素。反過來,這些制度又賦予共同目標以新的意義,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聯(lián)結個人與群體特殊利益的新紐帶。”(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19)實例:
1967年2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小學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提出小學高年級要學習“老三篇”:
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主人公,共產(chǎn)黨人忠實為人民服務的典范。他敘述了共產(chǎn)黨的:
1、宗旨:“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生死觀:“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3、行為規(guī)范:“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
4、上下級關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5、黨的作用:“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白求恩:《紀念白求恩》的主人公,他敘述了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境界:1、“毫無利己的動機” “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2、“對技術精益求精”。
對照白求恩的精神,毛澤東批評道:“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chǎn)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chǎn)黨員。”
毛澤東提出了衡量一個人工作的標準:“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主人公。他敘述了共產(chǎn)黨人對事業(yè)的英雄氣概:“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毛澤東首次提出了上帝就是人民的命題。共產(chǎn)黨最大的民主就是“感動”人民,把中國引向光明。
雷鋒:1963年3月5日 《人民日報》發(fā)表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 題詞。他敘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和樂于助人的精神。
焦玉祿:1966年 2月7日 《人民日報》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玉祿同志學習》。他敘述了領導干部認真運用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解決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實際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王進喜:鐵人--民族的鐵骨鐵肩。
1968年5月任大慶油田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69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中央委員。1970年病逝。
他的事跡是:
“天當被、地當床”;“人拉肩扛搬運鉆機”;“破冰取水保證開鉆”;“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井噴”。
他的話語是:
“我們這么大國家沒有石油燒還了得!”;“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只要上午拿下個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鉆臺上也痛快,也值得”。
這些名字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在全民的學習運動中,一種嶄新的社會主義精神已經(jīng)建立起來,作為價值選擇融入了社會秩序和進步之中。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銀湖碧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