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洪水猛獸嗎?
作者:雪山哈達
關于毛主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政策,看到有人時常攻擊,有的傷痕文學的作家把下放勞動描寫的悲慘萬分,今天有人在人民網上就說什么:“像老毛那樣把你們這些小左全部下放到邊疆勞動,連請假進城就不許,你們不也就有穩定的工作了?” 把上山下鄉下放勞動形容的洪水猛獸般的恐怖。本人作為一個身臨其境的當事人之一,而且是始終在農村干體力活的下放知青,感到有義務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真實感想。
上山下鄉下放勞動,其實是毛澤東根據自己成功的切身體會,結合古今中外青年人成才的經驗,按照溫室里面難以培養棟梁之材,青年人要經風雨見世面,要到大風大浪里面去鍛煉的理念,在和平建設時期制定的一項政策。延安時期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國,毛澤東就令他住到農民家勞動。建國后的六七十年代,周恩來的侄女也下放勞動過、董必武的兒子下放勞動過、習仲勛的兒子下放勞動過,許多中央委員的子女都下放勞動過。就是小民本人也下放勞動過。
當年的下放知青曾經或當前是我國各個崗位上的骨干力量。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由于親身感受農民的艱辛、體驗農村艱難,對工農有其他人無法比擬的感情,更加熱愛生活,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就是那些傷痕文學的作家,如果沒有下放勞動過,沒有那些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他們也絕對寫作不了那些轟動一時的作品來,很可能是一些默默無聞的庸人。薄熙來、習近平等人如果在青少年時期沒有在工廠生產、到農村下放勞動過,我想他們可能沒有今天的才略。
我自己是把青少年時期的下放勞動,看著是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人生財富,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的下放感受是體力勞動并不可怕,農村勞動也有樂趣。最近我時常在睡夢中夢到我當年在生產隊集體勞動的場面,以及和農村小朋友游泳捉魚的歡樂時光。我下放最大的收獲是鍛煉了意志,能夠吃苦耐勞,從而在后來的生活中,當我面對各種困難險阻的時候,我有健壯的體魄和堅強的毅力去戰勝它們。另外是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激之情,農民最淳樸可親、農民也很聰明,因此我十分尊重體力勞動者。
只有懂得生活艱辛的人,才能更加熱愛生活、才會關心別人。下放勞動好,能夠親身感受農民的艱辛、體驗農村艱難,從而與工人農民建立深厚的感情,更好的為他們服務,有什么不好呢?古人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觸龍說趙太后》里面的封建社會上層人物也知道不能寵愛子女,而要讓后人經受磨練、為國立功。清朝的八旗子弟,養尊處優,最終成為廢物。就是有些人崇拜的西方國家,也把青年時期的冒險磨難吃苦的經歷,看作人生的寶貴體驗,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高爾基把艱難困苦看作是自己的大學。現在有遠見的年輕父母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的品質,讓小孩子參加什么少年軍校,甚至在南京有人成立了吃苦學校,不少家長讓孩子參加幾百公里的徒步拉練。今年的暑假期間我也想讓上中學的孩子到農村親戚家去勞動鍛煉,體驗農村艱難、感受農民的辛苦。
下放勞動作為一項政策是有多方面的作用的。它不僅有讓青年人去鍛煉接受再教育的目的,還有讓知識青年把先進的文化知識帶到農村去,改造農村建設農村的目的,也有緩解當時的就業矛盾的目的。當然一項政策不可能十全十美,有的地方有的人可能是受到傷害,到農村下放勞動畢竟不是旅游度假。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下放勞動確實很艱苦,但是國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為知識青年下放勞動提供了一些條件,比如前三年有一定的生活補貼、保證糧食供應、提供住房、農具、生產隊安排比較輕松的農活等。有的知識青年擔任了農村學校的老師,有的擔任了生產隊的會計、農業技術員、有的成為拖拉機手、有的成為公社各級組織的領導人,董加耕、邢燕子和侯雋在那個時代是知識青年的楷模。好象習近平就是從生產隊長干起來的。上山下鄉使知識青年不僅自身得到了磨練,也為廣大的農村帶去了文化科學和文明,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祖國的邊疆建設做了很大的貢獻。他們不僅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而且在茫茫戈壁上、在萬古荒原上,那幾百座從無到有、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城市,都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所結出的累累碩果,是不朽的豐碑!
同樣的事情,在有的人看來是寶貴的財富,但對某些人來說是不堪回首的噩夢。有少數人在農村吃了一點苦,就委屈萬分,哭天喊地,惡毒咒罵,他們把自己視為高等華人,認為干農活就是對他們的侮辱和懲罰,而農民就是理所當然的,一輩子要從事那些又臟又累的莊稼活。其實他們是從心底里看不起農民啊,其根本原因就是好逸惡勞、鄙視體力勞動。因此下放勞動就被他們百般丑化、不遺余力的攻擊。
然而歷史是螺旋發展的,最近黨中央提出,要鼓勵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去、到西部去、到基層去,這難道不是新時代對毛主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政策的變通嗎?我想如果在全國真正完全實現了胡錦濤同志強調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青年人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那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下放勞動的歷史,也會獲得全社會的重新評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