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等金融機構陷入市場操縱丑聞并不罕見,而英國央行也同樣沉陷泥潭,則是28年來首次。
據彭博社報道,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在3月10日舉行的聽證會上向議員們暗示,由英國反嚴重欺詐辦公室(SFO)對貨幣市場標售活動進行的一項調查將涉及外部交易員和央行官員。
英格蘭銀行是英國的中央銀行,銀行總部自1734年起一直設置在倫敦金融城的針線街,因此被人們戲稱為“針線街的老婦人”。在國際“三八婦女節”到來之前,讓英國媒體感慨不已的是,一向謹慎的這家銀行卻晚節不保,陷入了匯率操縱丑聞。
2008年金融危機后被秋后算賬的金融機構不少,但陷入丑聞的央行卻非常罕見。英格蘭銀行近日被曝在金融危機剛爆發時展開的貨幣市場拍賣可能受到了操縱,這些拍賣發生在英國央行2009年推出全面量化寬松(QE)計劃之前,這是該行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名譽危機。
英央行晚節不保
據知情人士稱,英國反嚴重欺詐辦公室調查人員已經介入,如果真的啟動正式調查,這將是該司法機構成立28年來,英國央行首次卷入刑事調查。目前,英國央行正因其管理問題面臨更密切的審視,特別是在早先針對其卷入外匯操縱丑聞的調查是否嚴格的問題上。
這次丑聞曝光起源于2012年4月,英國央行一位資深交易員移交了2012年4月份的一次會議記錄,使得央行發覺了匯率操縱苗頭,于是提出調查要求。直到2014年9月,英國央行開始約談部分外匯交易員,調查員工在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是否有過不當行為,比如,和其他機構交易員分享即將出現的客戶指令等舉措。
英國央行監督委員會去年曾指示皇家律師格拉比內勛爵進行調查,起初,問題主要圍繞著交易員對2012年4月的那次會議能回憶起多少內容,后來,范圍擴大到2007年底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調查圍繞是否有英國央行官員知曉、甚至參與旨在操縱一系列拍賣的圖謀。
丑聞曝光后,卡尼告訴英國國會議員,在外匯調查之后,英國央行發現了50例可能的市場濫用行為,而過去英國央行可能會忽略這些行為。然而,令外界感到吃驚的是,在接受議員質詢時,卡尼拒絕提供有關貨幣市場內部調查的細節。
英國《衛報》評論稱,英格蘭央行卷入匯率操縱丑聞后,其名譽能否恢復取決于該行如何用透明的方式處理此事,而不是糾結于過去所犯的錯誤。英國央行現任掌門人的處世態度很明顯是想遮遮掩掩了事,這讓法律公平在“太大而不能罰”問題上顯得很乏力。在質疑聲中,不管是英國政府官員還是銀行高管,都在盡可能地維護該行名譽,他們不愿提供調查細節,也拒絕站在聚光燈下。而卡尼在就任英國央行行長之時曾誓言要重塑央行透明形象,這次丑聞事件顯然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其實,英格蘭銀行從今年初開始就陸續卷入了一系列丑聞。該行一系列機密會議記錄顯示,英格蘭銀行在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反應遲鈍。許多人認為,2007年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停止并退出與次級房貸相關的資金項目,標志著金融危機的開始。但是就在大約一個月前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英格蘭銀行理事會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面臨的風險,直到2007年9月北巖銀行出現擠兌危機時,他們才做出救助決定。
QE背后的匯率操縱
在倫敦市場,銀行卷入匯率操縱案件調查并不稀奇。早在2013年,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就在調查倫敦外匯信息市場的基準利率是否遭到操縱,當時,倫敦外匯市場最大的參與者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瑞銀就是主要調查對象。據悉,一些交易員通過操縱被廣泛使用的基準匯率WM/Reuters而獲取利潤,而該基準匯率由美國道富銀行旗下機構World Markets編纂,數據由湯森路透提供。此前,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也曝出操縱丑聞,并被罰款25億美元。這一次,英國金融監管部門將目標鎖定在了央行官員身上,的確令外界很吃驚。
英國天空新聞網援引工黨時期倫敦金融城前負責人麥納斯勛爵的話說,近年來銀行卷入的丑聞案,罪魁禍首都是貨幣量化寬松惹的禍。2009年,英國央行的3750億英鎊的QE計劃,使得銀行有能力購買諸如政府債券這樣的金融資產。
很多人認為,英國監管機構的這項調查主要針對英國央行的長期抵押擔保再融資機制(ELTR)。該項目自2007年12月開始實施,2008年曾經延期,2009年1月份,通過這個機制向市場提供的流動性達到頂峰(1800億英鎊),隨后規模逐漸縮小。ELTR是英國央行在2007年至2008年使用的惟一緊急融資工具。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反嚴重欺詐辦公室的調查就是針對這個項目。在ELTR實施過程中,分別進行的電話溝通是確定銀行業愿意向央行付出多少利息。國債抵押擔保貸款是銀行獲得流動性的主要形式,競購過程中出價最高的銀行將獲得貸款。通常流動性最為緊缺的銀行報價最高。不過令人擔憂的是,銀行有動力通過合謀拉低央行提供的貸款利率,這樣讓他們的融資成本更加低廉。
面對外界質疑,2013年7月,英格蘭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保羅·費舍爾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銀行業的丑聞與QE有關。然而,外界還是對此產生了質疑,尤其是歐洲央行自3月9日正式啟動QE,開始每月購買600億歐元規模債券,該計劃將持續至2016年9月。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此前在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后,也被指責存在匯率操縱現象。
最終或罰款和解
過去幾年里,銀行業丑聞大多數是以罰款和解告終的。去年11月,瑞銀集團、摩根大通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巴克萊銀行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等6家銀行在匯率操縱案中共繳納43億美元罰款。
英國皇家律師格拉比內勛爵去年11月公布的一份獨立報告,讓公眾把市場操縱的矛頭指向了英國央行前外匯交易主管馬丁·馬里特,當時他應該盡早向監管機構告知他對潛在市場操縱的擔憂。因為早在丑聞曝光幾年前,他就已經開始懷疑大銀行的交易員們正在操縱匯率。一些媒體質疑稱,將矛頭對準交易員而不追究銀行高管的做法有失公允,顯然是在為高官們開罪。
不過,馬里特后來還是因為與此事無關的行為被開除,充當了匯率操縱的替罪羊。
格拉比內勛爵的這份報告的可信度一直遭到英國國會議員的質疑。巧合的是,就在該報告公布時,涉案的6家銀行爽快地繳納了罰款并終結了案件。
美國《紐約時報》評論稱,陷入犯罪調查除了給英國央行的信譽和行長卡尼即將進行的改革方案帶來陰影外,幾乎沒有其他影響。但是,厄運并未因此結束,迫于輿論壓力,格拉比內勛爵將調查范圍擴大至銀行高管,預計銀行的信譽度會進一步降級。
美國知名商業與科技新聞網站“商業內幕”分析指出,英國外匯交易市場每日交易額高達5.3萬億英鎊,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在經歷了長達幾年時間的外匯交易市場調查之后,開出罰單區區幾十億,最嚴厲的時候也只是開除了一些外匯交易員,尚未有任何個人和組織因上述調查而遭受法律指控,如果這次還不重拳出擊,勢必會引發民眾不滿。
彭博社評論說,英國央行卷入匯率操縱丑聞后,再一次證明英國監管體系漏洞過多,無論監管還是處罰都只是“輕碰”,治標不治本,所以才會衍生出各類操縱案。監管局所推出的集體和解方案大多都迎合了涉事銀行的口味,并未打算根治此類違法行為,這樣只會導致此類案件高發。
英國普通民眾對這起丑聞也顯得很無奈。花旗銀行前高級經濟學家邁克爾·博克也對記者表示,英國當地民眾對央行陷入丑聞事件的反應并不強烈。在他們眼里,央行只要能把英國經濟增長保住,其他行為根本不足為奇,自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英國民眾變得越來越不愿意挑戰金融部門的任何問題。
關于事件的后續發展,博克認為,不管英國央行有多么高傲和自滿,他們的欲蓋彌彰都不會阻斷丑聞的繼續發酵。他認為,除非針對匯率操縱的指控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否則反嚴重欺詐辦公室的調查也會被束手束腳,這就要看調查團對治理此類犯罪行為的力度有多大,否則最終還是罰款了事。他認為,就英國國內市場而言,這起丑聞強化了人們對英格蘭銀行在利率方面的整體印象,它再次說明,央行不是經濟的管理者,而是利率的決策者。從國際上來看,很多投資者會自動認為,英國的金融市場是可以操縱的。而英國銀行業要想擺脫這個“操縱”帽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