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3月14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稱發改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其中明確取消了外資進入鋼鐵行業的股比要求。
消息稱,經國務院批準,發改委、商務部3月10日發布第22號令,全文公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自2015年4月10日起施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同時停止執行。其中明確將鋼鐵行業納入外資鼓勵條目。指導目錄下的鼓勵類目錄共有349項。,允許類項目不再保留外資股比限制。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項吹風已久的改革措施可能出臺太晚,對中國陷入困境的鋼鐵行業提振有限。
早在一年前,就有中國政府官員表示,政府正在考慮取消實施了九年的禁止外資控股中國鋼鐵企業的規定。中國政府之前將鋼鐵定位為戰略行業,是某些最重要的行業的支撐,因而不愿意讓其受到外部控制,不過附條件的少數持股還是允許的。
2014年召開的 “第八屆國際鋼鐵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也曾明確表態稱,工信部將研究解決鋼鐵行業外資準入限制問題,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支持國內鋼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工藝技術、管理理念和智力資源,合理引導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
分析人士稱,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重新放開實行了九年的外資控股國內鋼鐵企業禁令,實際上是國內鋼鐵行業采取的一種割肉求生的無奈措施,“引進外資控股國內鋼鐵企業,意味著鋼廠又有錢了”。
2005年,國家發改委在《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中就對外資控股國內鋼鐵企業設立了“門檻”,即對投資中國鋼鐵企業的外資企業作出了產權、產量、資金實力等方面的資質要求,原則上不允許外資控股中國鋼鐵企業。
觀察者網發現中國鋼鐵企業產能過剩,效益兩極分化,可能是促使發改委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工信部發布《2014年度中國鋼鐵行業市場運行情況分析》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粗鋼產能已達11.6億噸。其中虧損企業19家,累計虧損116億元,企業盈利水平兩極分化嚴重。
201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8.3%,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但與行業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個百分點。受銀行系統嚴控產能過剩行業和鋼貿企業信貸規模影響,銀行提高了鋼鐵行業貸款利率,201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財務費用共計938.3億元,同比增長20.6%,是企業實現利潤的3倍多。部分銀行對企業采取了大額抽貸、壓貸,已有鋼鐵企業因此出現停產甚至破產情況。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鋼鐵企業都在拼成本,除個別的央企和比較有特色的企業,其他企業如果沒有優勢的國外資源,要生存下去是非常困難的”。
而正是因為控股禁令的存在,使得海外鋼鐵企業參股國內鋼企一直進展得不太順利。以安塞樂米塔爾為例,2005年,當時的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斥資26億元人民幣,收購華菱股份公司股權,收購之后雙方因“政策等因素”合作并不順利。此后,安塞樂米塔爾逐步減持了對華菱股份的股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