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改委本月確認,國務院已批準總投資逾10萬億的七大工程包項目。官方強調這并非新增財政刺激。但是在政府不出錢的情況下,問題就來了:錢從哪里來?
根據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的說法,
“十萬億”并不是新增的財政投入項目,而是將社會資本引入投資計劃中。中央政府投資在并沒有怎么增加總量的情況下,通過內部調結構,減少一般性的投資,加強重點領域的投資,來引導和加強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從這番講話中可以看出弱化或者規避“財政刺激”的用意十分明顯。微刺激一直被視為政策“標桿”,大張旗鼓的宣稱刺激計劃顯然和原有路線不符。但是中國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的前提下,似乎已經不可能加速基礎設施項目。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的報道,中國地方債的總量可能會讓中央政府“大吃一驚”。
數據顯示,2014 年前11個月的基建投資總額就已達到9.8萬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接近 20%。以此增速推算,2015 年全年基建投資總量大致應該在 13萬億左右。由于萬億基建項目有的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有的正在開展前期工作,有的項目還需要分解,所以總投資是無法確定的。但是資金需求的現實還是十分明顯的。
由此,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似乎成為了最大亮點和可能。發改委的表態中也看到了引入社會資本投資的內容。
羅國三:目前政府對于國家重大工程的政策導向是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來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對于PPP,按照平安證券的算法:參考另外兩個金磚國家巴西和印度,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大。他們通常也通過 PPP 模式進行運作。印度PPP的規模/GDP 的比例超過30%,巴西的比例則為25%,俄羅斯的比例也高達7%。而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PPP 模式的項目規模僅有 1%-2%。
中國地方政府目前已經將部分項目通過PPP模式在運作,但是規模只有 5000-6000 億元,占GDP的比例僅有1%左右。平臺公司債務余額為7萬億元,假設債務余額中70%改為PPP模式,規模可達4-5萬億元,如果占 GDP的比例達到金磚國家平均水平可達 10萬億元。
理論上PPP似乎可以接替政府成為投資的主力軍,并且政府也出臺了《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試圖更好的推動PPP運行。
但是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在個人投資者依然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背景之下,會有多少社會資金愿意介入實在很難估量。而尚不健全的相關制度以及如何協調社會資本回報和公共利益的沖突也讓PPP“看起來很美好”。
如果基建所需資金難以獲得的瓶頸無法在“2015PPP大元年”得到解決,那么信貸加速擴張似乎又成了唯一選擇。光大證券在12月通脹數據公布之后發布的報告就曾認為:
只有信貸的加速投放才能直接觸及融資難這個問題。去年降息之后資本市場泡沫化發展的傾向已經降低了央行降息的動力。因此,貨幣政策放松更可能以放松信貸的方式來進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