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15年新年后一周內全國各地出現過的倒牛奶現象:河北石家莊的奶農因鮮奶滯銷,在短短10多天的時間內賣出50多頭牛。同時,由于鮮奶大量積壓,儲奶罐容量也有限,奶農將每天新產的鮮奶倒進下水道。
山東濰坊奶農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大面積殺牛、倒奶。
河北廊坊,奶農因收奶糾紛把整車原奶倒掉。
北京延慶奶牛養殖戶因收購量急劇下降每天將上千斤牛奶倒進水溝。牛奶滯銷沒錢買飼料,只能賣牛還錢。
另據舜網報道,濟南奶農由于市場行情慘淡、奶企限量收購等原因,無奈賠本賣牛止損,有的養殖戶已轉行。本地奶價暴跌半年多有養殖戶月賠10萬元
……
(具體見近日報道:1,濟南奶農生存現狀:鮮奶賤賣不如礦泉水 養殖戶轉行(組圖);2,北京牛奶“過剩”奶農日倒千斤奶 賣牛換飼料;3,奶農含淚每天倒千斤牛奶 稱家里不喝水光喝奶……)
分析
國產奶業“十面圍城”
顧客
買進口牛奶是因為“安全”
從去年開始電商頻繁針對進口牛奶打價格戰。據不完全統計,在進口常溫奶井噴式增長的背景下,目前有200個左右的洋品牌活躍于中國市場。其中,進口常溫奶主要集中在1號店、天貓商城、我買網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我買網的工作人員昨天表示:“去年‘雙十一’,每3位下單成功的消費者中,就有一位買了原裝進口純牛奶。另外根據近一個月銷售數字統計(2014年12月7日至2015年1月6日),進口牛奶和國產牛奶銷售額及訂單量的比值是5比1,而去年同期的比值是3比1。”
消費者趙女士說,她和周圍媽媽熱衷于購買進口奶的理由是“安全”,“我買進口奶主要是給孩子吃,一般會選擇澳大利亞或新西蘭產的,除了進口牛奶口感好,還因為進口牛奶的品質更安全些。”
超市
洋牛奶與國產奶掀起暗戰
除了電商頻繁將進口牛奶作為主打產品進行促銷,在本市各大超市,進口牛奶的陳列專區不斷擴大領地,進口牛奶的購買人群也在不斷擴大,并悄悄成為市民的新寵,除了在京的外國人、高收入家庭外,很多年輕的80后父母也愿意多掏錢給自己的孩子買進口牛奶喝。
在更接地氣的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進口牛奶的品牌也日益豐富。超市工作人員透露,雖然國產奶占了超市奶制品銷售的九成,但這兩年銷售量基本沒有太大的增長,而進口牛奶銷售量卻呈大幅增長態勢。某進口奶品牌促銷人員表示,“以前超市進口牛奶只有三四款主打品牌,今年增加到20多款,銷量增長也很快,最近三個月的銷量幾乎抵得上去年半年的銷量,其他品牌的情況也類似。”文/本報記者 李佳
專家
進口奶價暴跌 企業庫存飽和
近期為何出現奶農倒奶現象?乳業觀察員宋亮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2014年進口奶粉價格暴跌。宋亮介紹,進口奶粉俗稱大包粉,是奶企做復原乳的主要原料。從2012年起,進口奶粉就在逐漸替代國內奶源,很多奶制品都直接用進口奶粉。
2014年國際奶粉價格出現了暴跌,由每噸5萬多元跌至1萬多元。由于奶企囤積了很多進口奶粉,庫存飽和就沒法收原奶,于是逐漸減少鮮奶收購。“現在奶農倒奶已經不是原奶價格高低的問題,而是奶企根本就不收。” 有觀點認為,受市場驅動,奶農在2013年原奶供應不足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加大奶牛飼養規模,結果到2015年初牛奶飽和甚至是過剩。
限制進口奶粉增長過快
建議
另據北京晨報報道,乳業專家宋亮建議,面對進口奶粉對國內市場造成的沖擊,建議在不違反WTO原則下,對于進口過快增長的乳品通過技術標準來加以限制,加大對于不合格產品的打擊。
其他學者、網友評論:沒有計劃的所謂市場經濟經常暴殄天物
三農學者李昌平:豬、奶、雞等都進入了我說的農業發展的第三階段--以打垮競爭對手為目標、搶占市場份額收益和定價權收益的高級階段。這是政府和資本結盟消滅小農搞現代農業的結果。如果政府扶持小農組織起來搞現代農業則又是一番景象!
@寒地水稻_0:鼓勵大戶吃掉小戶嘛?鼓勵大戶擠兌小戶嘛?最終干掉小戶嘛?
@AC驀然回首:沒有計劃的所謂市場經濟經常暴殄天物
@火鳳凰-燃燃魯:一方面百姓喝不起牛奶,一方面是倒掉牛奶,這是萬惡的資本主義才有的現象。
@環保鄭衛鋼:農業人口沒有快速減少的時候,小農經濟仍然是生產的主力軍。沒有了散戶,只是區域性的大戶,寡頭,一旦危機出現,買單的還是政府。吃虧的是大眾。
@百小上空的小飯長:小農生產本身問題就很多,沒有資本注入、政府主導,不走合作集約化道路的農業會很艱難。
@此生命中缺水:這讓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看過的紀錄片。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就是把成噸的牛奶往河里倒的
@夜客Yeke:中國可能暴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征兆
(本文綜合自微博,北京青年報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