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12年06月01日 07 版)
編者的話
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基本問題。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和理論探索,通過股份制等實現形式,我國公有制特別是國有企業初步找到了在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途徑,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一個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全局的創舉。在我國改革攻堅階段、發展關鍵時期,如何科學認識國有企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刊發的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作了闡述。
國有企業是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中堅力量(本周話題)
李保民 王志鋼
科學認識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導作用,對于堅持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國有企業是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堅強基礎
國有企業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形式。鞏固公有制經濟,主要是加強國有經濟對國家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發展公有制經濟,主要是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實行的轉換機制、抓大放小、改組改制、主輔分離、兼并重組、政策性破產以及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改革,都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實踐。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國有企業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有利于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推動各類資本優化重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社會,造福于人民。
隨著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進入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已成為國有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央企業及其所屬子企業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已達70%,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達到359家,上市資產總額占全部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的54.1%。中央企業通過產權股份化、資本證券化豐富了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方式帶動民間資本共同發展,讓全社會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踐行了“兩個毫不動搖”。
國有企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堅強主體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國有企業實施布局和結構調整,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企業的數量和布局的行業雖然在減少,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不斷增強,國有企業運行質量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顯著提高,一批富有活力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脫穎而出,成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堅強主體。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并非相互對立、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國有企業在資金、技術、規模上具有優勢,民營企業在市場經營和運行機制上具有活力,兩者完全可以取長補短、實現雙贏。在國有企業改革歷程中,曾通過突出主業、主輔分離、結構調整等方式,將一部分不具備優勢或根據社會分工需要退出的成熟產業如紡織、服裝、機械加工等讓渡給民營企業,其中包括大量的熟練產業技術和操作人員,使民營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國有企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為契機,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自身優勢,學習民營企業機制優勢,為創造我國經濟發展奇跡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踐證明,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發展和競爭不是零和游戲,不是一個進另一個就必須退的關系,而是可以雙贏的。比如,國有經濟和民間資本合作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就可以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相輔相成。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成功探索,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創新。
國有企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堅強力量
為政府分憂、為社會擔責是國有企業的重要屬性,國有企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堅強力量。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中央企業按照國資委的要求,及早采取應對措施,“捂緊錢袋子”,大力清理投資項目,嚴控投資風險;之后,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沖擊中,響應國家號召,自擔壓力,不讓一個員工下崗,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調結構、保增長、促發展,全力維護經濟社會穩定。
在非典、冰雪災害、汶川地震、利比亞撤僑等重大自然災害和事件面前,廣大國有企業干部職工沖在前面,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確保災區的能源供給、信息暢通,確保人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在救災物資捐獻和災后恢復重建方面,國有企業為災區人民貢獻力量、送去溫暖,彰顯了自身的社會價值。
國有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加定點扶貧與援疆援藏建設,參與保障房建設,自覺維護市場供應平穩,用高度政治自覺性保障和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為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0年《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中,在中國100強企業(國有企業100強,民營企業100強,外資企業100強)中,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居于領先位置。
國有企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堅強依靠
我國國有企業是國家的企業、人民的企業,肩負著為社會創富、為人民造福、回報社會、保障民生的使命。國有企業的運營狀況直接關系人民生活。
在保供水、保供電、保供油、保供氣等民生方面,國有企業勇擔責任,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堅決保證市場供應。例如,2003年以來,電煤價格長期倒掛,外資、私營火電企業或退出或停產,國有火電企業在大幅虧損情況下保障了電力供應。
國有企業國有股減持按比例轉入社保基金政策,為社保基金提供了重要資金來源,保障了社會退休職工的基本生活。2009年,中央企業共向社保基金轉持國有股55.3億股,對應市值429.68億元。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26億元國有股轉讓收入劃歸社保基金,占全部社保基金財政性收入的41%。
國有企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上繳稅費水平,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質基礎。2011年開始,資源類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由10%提高到15%;一般競爭類企業收取比例由5%提高到10%;2006年至2010年,中央企業共上繳國有資本收益2308億元;2006年到2008年,我國三大石油公司累計上繳特別收益金2928億元。2011年,中央企業上繳稅費總額1.6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7%。
國有企業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堅強支柱
當前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企業之間的競爭、跨國公司之間的角逐。我國國有企業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結構調整,大型國有企業已成長為有實力的市場主體和國家經濟支柱,是國家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和“走出去”戰略的經濟基礎,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堅強支柱。
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央企業是火車頭。2011年,38家中央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例如,中國海油2010年榮膺普氏全球能源大獎最高獎項“年度最佳能源企業”,5年累計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達到190%,桶油成本在國際同行業具有競爭優勢,7年成功再造了4個中國海油。
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央企業是排頭兵。中央企業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央企業的專利指標年均增長35%以上,在載人航天、繞月探測、特高壓電網、支線客機、4G標準、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等領域和重大工程項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在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奧運場館、神舟飛船等國家標志性重大工程建設中,中央企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走出去”方面,中央企業是先鋒隊。中央企業積極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采取多種方式“走出去”。中央企業在海外建設了一批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型工程項目,輸出了一批成套技術裝備,帶動了一大批中小企業集群式“走出去”,探索了國際化經營的新模式,在全球資源配置和國際競爭力上取得明顯進步。2010年,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499億美元,境外工程承包營業額達到538億美元。中央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法誠信經營,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單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
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主體(本周話題)
楊承訓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也有人認為,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不相容,應當退出市場,甚至提出取消國有經濟。他們認定,只有私營部門才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或者像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國有企業只承擔公共服務職能。必須強調的一個基本事實是: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企業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應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標志和支柱,可稱之為“第一主體”。
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市場經濟是交換關系的總和,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其性質取決于市場主體的所有制性質。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說:它“雖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間的關系,當然也有同集體所有制之間的關系,也有同外國資本主義的關系,但是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我們從中可以歸納出三層含義:第一,市場經濟作為交換方式,它的性質是由交換主體的所有制性質決定的。市場中有許多主體,其中的主要主體決定市場性質。第二,市場經濟并非基本制度,而是可以為不同的基本經濟制度所運用的一種運行體制和方法。它可以為資本主義所用,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所用。第三,由以上兩點決定,市場經濟有不同的性質和發展階段。當今世界主要有兩種市場經濟,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混為一談。
1993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方針”。“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占主體的公有制經濟中,國有企業起主導作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起主導作用的成分決定事物的性質。任何市場經濟都有起主導作用的“第一主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私人大資本企業是“第一主體”,決定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在我國,國有企業起主導作用,是“第一主體”,決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
國有企業具備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主體的條件
為什么國有企業能夠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一主體?這是由其所具備的條件決定的。首先,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制性質的,要實現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而不像私人企業那樣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就決定了它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其次,它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和基本力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強大物質實體。第三,國有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源,包括40萬億資產和國家委托給它的自然資源,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第四,企業質量較高。一是規模大。2010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38家企業都是國有企業。現在的國際市場是大企業主導的,在國內市場大企業同樣具有主導作用。2011年在我國500強企業中,國有企業占63.2%。二是科技創新能力強,技術裝備好。我國的重大工程大都是由國有企業承擔的,國有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最強,可以說引領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三是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是抵御國際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主要力量。四是政治素質高,有黨的堅強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優勢,能夠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國有企業發揮主導作用的主要方面
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一主體,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第一,決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發揮公有制的優勢,按照社會主義要求發展生產力,促進共同富裕。堅持以人為本,履行社會責任。第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近年來,我國不僅安全渡過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而且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有企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目前,國外跨國公司力圖控制我國的重要產業,想成為一些產業的龍頭老大,而只有強大的國有企業才能與之抗衡。國有企業是保障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力量。第三,提高國民經濟素質和質量。國有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高,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分布于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和關鍵領域,能夠率先實現集約化、集團化和跨國經營,以產業規模和素質優勢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頭雁。第四,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社會和諧。國有企業遵守法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在維護職工權益、社會救助、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方面作表率,在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中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第五,實行按勞分配,促進社會公平。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分配形式是由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公有制經濟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基礎,是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當然,在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內部更要貫徹落實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員工之間收入差距懸殊。第六,為人民政權和共產黨執政提供重要物質基礎。強大的國有企業是我國發揮政治優勢的主要物質基礎。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沒有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就沒有我們共產黨執政以及整個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物質手段。”
(作者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