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是個偽命題
《央企真相》連載之七
“國進民退”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對輿論是一種嚴重的誤導,實際上是“大進小退”、“優進劣退”
文 | 邱寶林
一段時期以來,媒體上“國進民退”的指責不絕于耳。然而,對于一些“國進民退”的案例,知情人士給出了不同的說法。
實際是“優進劣退”
關于“國進民退”最著名的案例,當屬山西煤炭企業管理制度改革。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山西煤炭市場的放開,小煤礦迅速崛起。小煤礦最初是村里或鄉政府的,后來鄉鎮政府紛紛將煤礦承包給私人經營。再后來,承包的礦就基本上變成私人的了。這其中,山西煤炭行業出現了兩個現象:一是煤炭價格2003年開始扶搖直上。二是礦難事故不斷發生,安全壓力不斷加大。
山西省臨汾市的煤炭政策2002年開始改革就沒有停止過。一系列措施接連出臺,但仍未能改變礦難頻發的狀況。2004年開始,山西開展煤炭企業改革。政府對煤礦資源估價,然后由礦主一次性買斷。第二,關小上大,年產9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關閉。欲以此根治“頑疾”。
但這次改革爭議很大,尤其是沒有經過拍賣競價的過程,國有礦產資源能賣一個合理的價格嗎?實際上,隨著煤炭價格的上揚,繳納資源費成為尋租的溫床,利益私下交易一時流行。2007年臨汾一年三次礦難,面對高層問責與輿論考問,新任領導痛定思痛,決定改革煤礦經營體制,通過關小上大實現規模升級,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經營重組,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現專業生產,保障安全生產,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
2009年,山西全省煤炭資源兼并重組,大幅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為兼并重組主體限定了條件。高門檻在一定程度上把小煤礦擋在門外,讓有實力、產業水平高的優質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2010年“兩會”期間,山西煤炭整合被認為取得成功。山西省省長王君當時稱,山西產能在30萬噸以下的煤礦已全部淘汰。“重組整合之后,國有辦礦占兩成,民營占三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占五成。”時任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說,“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全省安全生產事故下降四成,死亡人數較上年下降近三成,百萬噸死亡率由先前的超過0.5 %,降至0.3283%。關了小煤窯之后,全省11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44天。”
山西煤炭整合得到中央部門的大力支持,但官方對山西煤炭整治積極評價并沒有平息輿論的質疑,“國進民退”在媒體上議論得沸沸揚揚。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對此發表意見認為,社會上所傳山西整合重組大搞“國進民退”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大進小退”、“優進劣退”。這樣做,更有利于優質煤炭企業做大做強。
“國進民退”論是誤導
當然,媒體上所稱“國進民退”的案例還不僅僅是山西煤炭整合一事,還有其他一些案例被扣上了“國進民退”的帽子。對此,也有不少學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對于中糧入主蒙牛的案例,根據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王東京的分析,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蒙牛受其拖累,2009年財務出現了巨虧,加上前些年過度擴張,2009年現金流又突然斷裂,蒙牛幾乎陷入絕境。中糧聯手厚樸基金以61億港元收購蒙牛20.03%的股權,中糧是雪中送炭,而蒙牛也因此峰回路轉。無論怎么說中糧都不應遭到指責,即便就算“國進民退”,那也總比見死不救強吧!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均認為:中糧的主營業務和蒙牛的業務有一定的關聯,在蒙牛困難的時候,中糧入股,但是不參與蒙牛的經營。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相互參股、結合、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這是一種大趨勢。將來無論國有還是民營都可以相互參股,平等協商,沒有長官意志在里面,不是拉郎配。
關于注資東方航空公司卻讓東星航空公司破產的問題,財政部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文宗瑜認為:我們現在處于一個非常時期,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周期性調整帶來經濟發展的減速。占有2/7市場份額的東航一旦破產倒閉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任何國家一般不會輕易讓大型企業破產,不僅僅中國給東航注資,美國也給國內的大企業注資。東星公司想要不破產,可以自己找投資人,讓出自己的部分股份。自己找不到,就看地方政府能否做媒了。這是操作問題,不是什么“國進民退”。
關于山東鋼鐵并購日照鋼鐵一案,從媒體評論看,大家擔心的是國企擠壓了民企。而真實的原因是日鋼之前屯集了大量鐵礦石,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鋼材價格大跌,企業由此損失慘重。日鋼不愿坐以待斃。此時政府為保就業促山鋼出面援手,于是兩個企業一拍即合。
對于國家刺激經濟發展的4萬億元資金絕大部分落在了國有企業身上,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在國外,國家的錢要撥給民企,必須經過國會,由國會立法批準設立一個項目再審計,非常復雜。“而制度的設立需要時間,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的制度。加上國企的規模比較大,在短期的經濟波動當中,政府的刺激計劃更多依靠國企的體制,也使得國企在這一輪的調整當中、在應對危機當中有更大的發展。”
面對“國進民退”的輿論渲染,更多的經濟學家在進行著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張宇教授撰文認為,“國進民退”論的基本觀點不符合客觀事實,理論上缺乏依據,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是一種嚴重的誤導。中國人民大學衛興華教授、教育部社科中心張福軍撰文指出,當前“國進民退”的論斷不能成立。他認為,對所謂“國進民退”掀起的批評浪潮,實際上涉及對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問題。當代西方國家為實行政府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也會建立和發展一定數量的國有經濟,在應對金融危機中,采取一些國有化的措施,更顯示出它的作用。2008年下半年以來,為控制金融危機的快速蔓延,避免對實體產業造成更大沖擊,西方國家政府先后采取措施,對本國的大型企業進行救助。其中,美國、英國、德國等采取的國有化措施比較典型。
學者江涌認為,由于民營經濟的發展缺乏基礎和準備,國內很多產業領域現在是“國退洋進”,國退之后,跨國壟斷資本長驅直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五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這顯然是個不利的局面。
爭論也許還會持續下去,以央企為龍頭的國企也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病,但有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能夠動搖的:國有經濟在我國的基礎地位不能改變。這是我們的立國之本。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