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人民幣從升值壓力到貶值壓力,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從強勁到被國際勢力唱空,經濟政策從抑制增長控制物價到放棄物價控制、保增長,180度的變化似乎就發生在一夜之間。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十分擔心和憂慮的事情,但現在好像正在變成事實。
人們在期盼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盡快召開,期盼著中央盡快拿出“給力”的政策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解決麻煩。但以往最遲 12月3日前結束的會議,今年推遲了,12月上旬即將過去了還沒有召開。
為什么會這樣?表面上看,全球經濟二次探底基本已成定局,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全部將面臨“突然熄火”的風險。已經公布的數據表明,外貿出口增長迅速回落至一位數,增速幾乎是自由落體般的下跌,所以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外需部分顯現已經無法指望;內需部分如何?在房地產這個投資主力即將滅火之際,所有傳統產業的投資都將面臨停頓,而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投資風險巨大,股市的下跌也為其融資添置了障礙;內需經濟的另一個方面――消費有能怎樣?房地產和汽車銷量的大幅萎縮,已經使居民大宗消費倍顯疲弱,能量不足。
更討厭的是:中國已經被做空中國的勢力盯上了。不管是主動調整的控制性回落,還是自由落體式的失控性回落,做空中國勢力必將把未來的一切“不良”經濟數據都當成做空中國的理由和借口,而我們在數據的事實面前,一定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的被動局面。這就是中國中央政府必須面對現實。
還有討厭的事情:鑒于中國投資環境的迅速變化,一些優質的實業外資資本開始離開中國。隨著珠三角地區一些加工高檔商品的外資企業回歸本土,最近食品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比如,百事可樂將24家灌裝廠打包委以康師傅,達能酸奶以整頓為名,關閉了在上海的工廠;傳聞說:雀巢的冰激淋生產也將停止。這些動作是不是意味著他們一定會全部或部分地退出中國?現在不能確定。但跡象不容忽視。
如果外資企業不再看好中國的投資環境,那對內資企業會不會構成心理上的影響?當然會。這就是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上,美元的升值和人民幣的貶值,勢必吸引大量資本回歸美國本土。而這件事長此以往,勢必引發美國制造業的日益強健和中國制造業日益虛弱的惡性循環。更麻煩的是,中國的就業崗位將被擠出,社會穩定受到威脅。
我們還必須看到:今天的“反傾銷”僅僅是貿易保護嗎?我們總以為反傾銷會傷及在華的外資生產廠商,所以對中國不利,對歐美企業也不利。但實際上,傷及在華外資生產廠商正式歐美對中國的“反傾銷”的目的之一,因為他們如果不把這些廠商逼回本土,自己國家的就業崗位就不可能增加。這一點我們必須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基調已經發生了逆轉,而且已經開始倒退。
為什么會倒退?正像溫家寶總理所言,金融危機告訴我,發展實體經濟才是避免泡沫經濟傷害的根本路徑。而這一點,世界各國都看到了。這也是我們一直反對宏觀經濟政策過度緊縮的一個重要理由:會對中國實體經濟構成嚴重傷害。
我們一直不希望中國經濟政策緊縮過度的另一個相關原因,就是擔心上述事情“綜合發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過度的緊縮政策不僅沒有抑制住物價上漲,反而嚴厲地壓制了內需經濟,使實體經濟變得異常虛弱。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出現,中央面對這樣情景決策必然左右為難,十分被動。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們一直主張必須“扛”而不是“抗”。“扛”的意思是:減少對物價上漲的關注,而以保住實體經濟、保住就業為核心。允許企業將前端的成本上漲壓力轉導到消費品(CPI),保住企業利潤;企業有利潤,才可以增加員工收入,而政府通過減低企業和個人稅負促使企業增加員工收入,用收入增加的良好預期,減少社會因物價上漲而產生的痛苦,同時保住消費。這恐怕是應對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的唯一出路。
現在怎么辦?依然是“扛”。不過,過去我們“扛”是主動去“扛”,而現在勢必要被動地“扛”。保住實體企業、保住經濟增長,毫無疑問地再度成為未來經濟政策的主旋律。千萬要注意的是:讓貨幣政策回歸被動地位。放松貨幣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極其有限,適度放松,讓金融市場活躍起來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能用主動大規模投放貨幣去刺激經濟。原理很簡單,即便是在大幅度減稅的前提下,實體經濟的恢復也需要相對長的一段時間。必須讓貨幣伴隨實業的恢復而增長;否則,如果我們在實體經濟恢復之前就大幅度放松貨幣,我們很容易落入“流動性陷阱”。
在中國無法影響全球商品定價的前提下,面對發達國家不負責任、濫發貨幣、制造了大規模的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的時候,我們必須首先選擇先活下去,然后再說轉型和發展的問題。中國畢竟是個人口大國,社會穩定的脆弱性遠遠高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這一點絕不能不管不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