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如果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是真實的話,“十二五”規劃的所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目標,實際上是要降低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五中全會慎重其事地提出了一個已經被超越的指標來作出未來努力目標
今年9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被媒體稱為中國首份政府收入賬本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首次承認,2009年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0.8萬億元,占GDP的32.2%。這說明中國的宏觀稅負已高于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高于一些中等發達國家,例如宏觀稅負30.8%的韓國。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0.6%,而財政收入卻同比增長22.4%,再次遠快于GDP的增長速度。由此推算,中國的宏觀稅負應已超過35%。
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五中全會,將“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放在重要位置。溫家寶總理在全會上特別指出,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是群眾呼聲最強烈的問題。但在政府財政收入不斷以遠高于GDP速度增長,從而擠壓居民收入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令人深感困惑。
五中全會研究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為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提出了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的目標。但令人不得不驚詫的是,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中,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已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更增長9.7%。因農村人口多于城鎮,由此可以推斷,全社會居民收入同比增長已接近9%,與10.6%的GDP增長速度相去不遠。由于“十二五”期間肩負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任,普遍預計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減速,將重質量而輕速度。一些專家預計,“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長將保持在7.5%左右。這意味著,如果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是真實的話,“十二五”規劃的所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目標,實際上是要降低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五中全會慎重其事地提出了一個已經被超越的指標來作出未來努力目標——不知道國家統計局究竟是想羞辱中共中央,還是在侮辱全體國人的智商?
國民收入可以分解為政府、企業、居民三大塊,在政府收入長期保持超高速增長不變的情況下,如何增強居民收入這一塊?難道只能從企業收入入手,對正在遭遇海外多國貿易保護主義狙擊的中國企業再予重擊?
顯然,這種做法不可持續。而從對公開政策的解讀看,政府似乎還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結構性減稅,據說2009年結構性減稅共5000億元,但2009年稅收仍增收了7000多億元,這意味著所謂結構性減稅,其實只是財政收入增量部分的減少。在增量減少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仍遠快于GDP的增長速度,依然在擠壓居民收入的增長。
二是調整財政的支出結構,減少投資性支出,增加教育、醫療、就業保障之類社會性支出,由此增加居民的轉移性收入。確實,近幾年來財政支出中社會性支出的比重在增加,相對于1998年至2005年間社會性支出比重總體下降的趨勢,從2006年開始,社會性支出的比重有所增加,由2006年的26.9%增長到2009年的28.8%。橫向比,雖遠不如發達國家(丹麥、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美國分別是71.6%、70.8%、68.5%、61.9%、66%和58.4%),但縱向比確實有所進步。然而,這種進步的幅度表明,政府仍然是在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增量上做加減,沒有涉及存量部分。這意味著政府依然在想方設法從民間拿走更多的錢,只不過這一回在多拿的部分之內,把較大比例用在了民生上。這種做法,且不論政府轉移支付的效率和由此可能滋生的浪費和腐敗,最好結果也不過是延緩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減少的速度,談不上增強居民收入。
以上分析,不能不令人對五中全會提出的“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目標產生困惑。事實的另一面卻是,中國行政管理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遠高于發達國家。以2006年的數據為例,日本、英國、韓國、法國、加拿大和美國分別是2.38%、4.19%、5.06%、6.5%、7.1%和9.9%,而中國是18.73%。
在不壓縮財政收入、不大幅削減行政管理費用的前提下,中國真的能夠“合理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嗎?相信這是很多國人共有的困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盡責,為國人解此疑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