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內容請看作者個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33694737
在1929年,由于美國毫無節制、欲壑難填的貪婪給世界帶來經濟大災難。人們在譴責法西斯國家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同時,也別忘記誘發這場二戰的經濟條件也就是美國給世界帶來的經濟危機。在那次經濟危機中,美國義無反顧地、毅然決然地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最終才將世界拖入經濟災難的無底深淵。同樣在2008年,美國再一次地毫無節制、欲壑難填的貪婪重新讓世界進入經濟大災難。不同的是直至今天,人們并未見美國再一次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即開打一場全球貿易戰,這是美國幡然悔悟、在痛改前非。如果存有這種認識,那就大錯特錯了,是現在的美國無力、或者更確切地說沒有資格打一場全球貿易戰。但是,美國打一場局部經濟戰爭,尤其是針對中國的經濟戰爭將呈現常態化、即每年都與中國發生經濟摩擦已是無法回避的,這種戰爭也好、摩擦也好一直打到中美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為止,否則不會也不可能止步。
首先回顧歷史,在作者的《次貸危機--傳承華盛頓“撈錢”的神話》(以下稱丙文)中指出2001年小布什上臺時,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中國,經濟上日趨嚴重的威脅是來自歐元區、日本僅是可控
且日趨減小的潛在威脅;隨著俄羅斯經濟實力的恢復,美國感受到日趨嚴重的俄羅斯軍事威脅,這直接威脅到美國日趨依賴于運行在“虛增與推低”上的經濟體制。有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的現價GDP(注:參閱《呼吁:該為名義GDP正名了》)是10808億美元(注:2005年修訂前的數值),美國是中國的9.08倍;同期,美國是歐元區的1.57倍、日本的2.11倍,由于印度與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分別僅是中國的不到一半和約1/4,所以美國根本可以無視印度與俄羅斯的經濟,就如同之前一直在無視中國的經濟一樣。但到了2009年,發生巨大變化了。同樣的比值是中國的2.86倍、歐元區的1.14倍、日本的2.81倍,同時與印度和俄羅斯的差距在縮小、數值分別為11.53與11.6。除日本以外,美國與所有主要競爭對象國的經濟差距在縮小之中,尤其對中國已到了不可小視的程度,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甚至在經濟上也是如此。
當年的小布什政府采取了一個大膽的、決斷性的選擇,即打一場控制中東與里海石油的能源之戰,從而根本性改變美國實力下降這一結構、達到控制整個世界的目的。伊拉克戰爭只是這場戰爭的前哨戰,真正的對象是伊朗(注:請參閱《難易開打的伊朗戰爭》,以下稱甲文)。但是,美國失敗了,美國在付出沉重代價之后的今天依然未能完成伊拉克戰爭的目的。所以,美國必然需要選擇現實性的策略,重新祭起過去針對西德、日本的貿易戰之策。由此,美、中間的經濟戰爭將呈現常態化,這是一個不可回避、也無法回避的現實,除非發生以下二種現實:中國的經濟規模低于印度或俄羅斯,或者中國有能力主動打一場中、美經濟戰爭。
當前的匯率之爭是美國以中國為標的進行不間斷地經濟戰爭中的首戰,但是現在美元的疲弱之態是與中、美間經濟戰爭無關,這一點決不能混淆,詳細請參閱《外匯趨勢以及國際經濟的走勢之我見》(以下稱乙文)。這里梳理一下作者的觀點,美元指數從2002年1月進入一個長期下跌通道后,在2008年3月形成第一個底部70.68;現在,美元指數將進入第二個底部,這個位置必然跌破70,時間就在年底與明年第一季度之間;美元指數能否進入一個長期上漲通道,現在談論還為時尚早;即使有,奧巴馬的這一任期絕對無望;但是作者的預測,或者作者現在公開發表一系列文章的目的就是促使美元指數進入一個長期震蕩之方法,最終消滅美元指數即取消美元作為國際最主要儲備貨幣這一地位。
現在,話題轉入為何美國無力打一場全球貿易戰這一要點上。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世界經貿往來主要是通過商品貿易,而服務性貿易的比重是極為有限的。當時的美國有能力通過本國生產來滿足經濟需求,所以美國就毫不猶疑地以鄰為壑、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將整個世界拖入經濟危機的深淵之中,以使美國國家競爭優勢的利益得到保護。環視今天的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盈利的領域在哪里;一旦實施全球貿易戰,美國的盈利前景將是如何變化?首先是服務領域,結果這一盈利的閘口將被擰緊;其次是軍火貿易,美國的競爭優勢并不會得到體現,而且無疑盈利將大幅度萎縮;文化娛樂產業,美國的收益立竿見影地大幅度減小;農業,這是極容易受到貿易保護沖擊的領域,無疑將同上一次全球貿易戰的結果一樣,餓莩遍野但是貿易極度萎縮;一些高科技產品,無疑將明顯萎縮,而且美國并不一定具有競爭優勢;最為關鍵的是美國的最大盈利來源即金融領域,這是極其依賴美國自己建立起來的國際貿易秩序,無疑將變成美國自己在夾斷盈利來源;最后一個美國現在認識到二十幾年來不遺余力地推行“脫產(業)入金(融)”政策的后遺癥已經顯現出來了,迫切需要經濟的去“虛擬化”,需要經濟結構的調整,但這更加依賴于一個正常的貿易秩序。另一側面,正是由于長期不遺余力地推行脫產入金這一政策,美國的經濟運行嚴重依賴于商品進口這一體制上,即美國自己本身不具備生產這些商品的能力了。因此,美國根本不具備打一場全球貿易戰的資格,因為結果將導致美國在國際競爭上趨于更加虛弱化。所以對于美國來說,要么選擇軍事戰爭,要么選擇針對特定國家、或特定領域的經濟戰爭這一老套路上。由此,中國作為美國的標的已經屬于無法回避的現實;而且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出發,也一定會選擇中國作為競爭對手國,這不是忍讓問題,因為任何的忍讓都無法回避美國這一選擇的。
另外,從美國的角度而言,通過將市場份額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一操作,即可打壓中國的經濟,又可間接提升中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國的實力、即間接提升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實力這一多重目標。
這里,首先從經濟領域這一角度探討美國要對所謂“匯率操縱國”進行征稅的問題。第一并不一定是壞事,中國現在本應著手產業調整,甚至應該積極主動調整到特定國家。第二無需懼怕這種強迫中國進行產業調整的機會,有些商品可以說離不開中國。中國和以往工業化國家產業轉移承載國不同的最大特征不在于可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而是具備自立建起所有產業的能力,即中國能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在所有產業轉移承載(對象)國中屬于罕見的。第三美國現政府欠債龐大,需要尋求新的稅種,美國這一政策的實施可能引發“國富民窮”的趨勢,這未見對中國是件壞事。
回顧歷史,美國與西德或者西歐國家的貿易戰發生在冷戰,與日本的貿易戰發生在冷戰結束前后,無論是西德還是日本都是政治上受控國家,都不懼怕貿易戰,難道中國就應該懼怕貿易戰?歷史上,包括美國在內的打貿易戰的國家有幾個可以打贏呢?
中國應在經濟領域上做出何種對策,尤其應從美國經濟的利益最大來源之處、也是它的死穴即金融領域著手盡快制定相關的國內法甚至包括與美國相應的國內安全法,當然還包含服務領域。要求美國對等開放甚至加大開放力度,這些領域包括認證、評級機構,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司法服務領域,財務服務領域,媒體領域,電信服務領域,安全保障領域,等等。針對所有的服務領域列出清單,既要對等開放又要對比(他國)開放,即中國應該積極主動掌握話語權,甚至制造話語權。其次,要求開放高科技領域,作為指標性的就是航天(發射)市場向中國全面開放。這里注意不僅是美國向中國開放高新技術的出口,更重要的是相應的美國市場向中國全面開放。最后,至少應與歐洲保持同步甚至超出歐洲要求,加大金融領域監管甚至國際化監管的力度,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力度與中國認可的國際化監管,即在美國最強領域也是最大利益來源的源頭上加裝閥門,進行“無害化”處理。
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最近逼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僅僅是一種戰術上的操作,并不是美國的戰略目標。也就是即使中國滿足了美國這一要求,美國還會有一長串要求清單在等待著中國,而且只會提高美國的要求價碼,所以說這不是忍讓問題。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推出更多的“中國產品”。這是基于二個原因:一是美國這個“莊家”需要更多自由選擇的廣度與深度,有關這一方面的認識可以從索羅斯的《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危機》一書中可見端倪;二是一個持有巨資的中國其本身的存在就構成對“莊家”美國巨大的威脅,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之理。
這里,涉及到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這一籌碼,在經過“無害化”處理后中國完全可以應該加快自由兌換這一進程,之前絕不允許。這是國家利益、也是中國的經濟戰略,否則是對國家的犯罪。在乙文中已經全面闡述了作者歷年來一貫持有的觀點,這里作出梳理。一是有序、有控地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二是有序、有控地在配合國內經濟改革的基礎上最大幅度減持外匯儲備;三是在整合對象國的經濟過程中積極推進人民幣“同心圓戰略(注:分層建立人民幣使用地區(不僅僅是大中華四地,牢牢建立起全球1/4以上人口使用)、人民幣流通與使用國)”,擇機推動國際經濟結構從“金子塔型”向“橄欖球型”轉變;四是積極使用外匯儲備這一杠桿,減緩國際外匯市場波動的頻度與幅度,即有節制地增加美國“坐莊”的成本;五是打擊美國經濟,在改革國際經濟結構的過程中相對扶持歐洲。這里的核心是人民幣戰略,在現行國際經濟秩序下的短、中期人民幣戰略應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符合國情與產業調整的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延緩上升通道的長度、最大幅度降低變化的強度與頻度。這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也在推動著“同心圓戰略”以及成為國際主要貯備貨幣的核心利益。
所以,用丙文中針對中國金融戰略目標所作出的規劃就是:
1. 短期目標:在使中國的國外資產得到有效管理下打擊美元的壟斷權,即實施“高拋低吸”、適度支持歐元與擴大人民幣使用地區和建立人民幣流通地區進行前期準備,同時繼續實施人民幣不完全開放性與升值但為緩慢的進程,而時限為中國有效地成為第二經濟大國,預測約為5年左右。
2. 中期目標:全面推進人民幣成為無主導貨幣的三種主要流通貨幣之一,實施大幅度降低外匯儲備的戰略,有序實現人民幣開放性與保持升值進程,加強人民幣使用地區和擴大人民幣流通地區,取消港、澳門幣并為取消臺幣作前期準備,而時限為中國有效地成為第一經濟大國,預測約為20年左右。
3. 長期目標:至確立人民幣成為主導貨幣地位為止,最大幅度降低外匯儲備,保持人民幣升值總的趨勢不變,完成同心圓戰略的基礎部分,取消或則基本形成取消臺幣的條件。
當然,中國要打贏任何形式的戰爭都必須建立在加大軍事保障的力度這一基礎上。世界上僅有俄羅斯可以核毀滅美國還不夠,為了世界安全與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即有責任也有義務同樣做到:中國的槍口必須始終對準美國的“腦門穴”,保持扣機狀態,從而確保世界可以消停一些。
下面,從國家競爭的角度即從國際政治來探討。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比當時處于貿易戰漩渦中的西德與日本有更多的籌碼與選擇,其中最為關鍵的國際政治這一籌碼。這里就涉及幾個側面:
1. 誘導美國再打一場戰爭,甚至一場代理人戰爭。在甲文中就談到了伊朗之戰這例,最近溫家寶突訪德國、中國與土耳其軍事合演就在于此,相關事實這里介紹一個背景:無論一戰還是二戰伊朗與土耳其都是傾向于德國的,德國的最大勞工來源地是土耳其。
2. 引導北朝鮮對爭議海區進行現代版的“金門炮戰”,在《“天安號事件”,南朝鮮在危險地玩“烏龍”》一文中已有介紹,甚至引爆核問題,這在《朝核問題的核心與出路在哪里?》一文中已有闡述。總之在朝鮮問題上中國掌控著太多的話語權,這在《美國是朝鮮沖突的最大幕后推手》等系列文章做了詳細的論述。
3. 適時啟動解除以色列核武裝程序,全面介入中東的和平進程,這是一個直接威脅美元霸權的程序,具體將在有關以色列問題的一文中作出全面的論述。
4. 適時全面啟動引導發展中國家進行工業化進程,這在甲文中已由所論及。這是回擊西方霸權的最有利武器,同時也是中國的國家長遠利益所在。實際上,在上世紀70年末期日本曾經有過具體的實施方案,但是被美國扼殺了,這也就是日本的泡沫經濟一個誘因。
5. 適時啟動與法國保持同步甚至更廣、更深、更遠的全面武裝拉美國家的方案,同時加快進行工業化拉美國家的進程。
2009年9月7日巴西和法國簽署的協議:巴西購買包括一艘核潛艇在內的5艘潛艇、50架軍用運輸直升機、36架陣風戰機;法國購買10架巴西產KC-390軍用運輸機取代美國C-130,同時法國出口技術。這將進一步推動美國霸權衰落和巴西崛起為地區大國的拉美戰略性轉折。在歷史上,法國在與英國爭霸失利后,通過“制造”美國來抗衡英國。美國的獨立戰爭,與其說是所謂美國民兵在與英軍作戰更確切地說是法軍與英軍作戰,即美國的獨立是建立在法軍作戰勝利之上的。而這一歷史一幕,法國總統薩科齊又想上演了,這完全具有戰略前瞻性的策略,中國可以推波助瀾,甚至阻止這一進程的中途停止的可能。如果需要,中國可以核武裝拉美國家,因為法國已經走在前面了。環視全球,巴西比印度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在冷戰期間,大國中最愚蠢、最缺乏戰略性舉措是印度在1962年與中國之戰,荒誕、荒唐之極。即使印度越過了喜馬拉雅山,能干些什么?全面威脅中國,印度能解決交通問題嗎?就是這場戰爭,使得中國在印、巴戰爭中可能不做選擇的立場改變為堅定地支持巴基斯坦。試想一下,如果沒有1962年的中、印之戰,如果中國不在印、巴戰爭中做選擇,印度次大陸可能被印度統一了。一個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國家,一個直接與中東接壤的印度,世界將會發生如何變化?首先,一個世界級的印度將確切無疑了,但是印度這一夢想被中國、更確切地說被印度自己捏碎了。只要中國牢牢地控制巴基斯坦與緬甸,印度在陸地的擴張將無法實現,相反印度時刻面臨著分裂或被分裂的危險。首先,中國為何不分裂印度,尤其在具備著內因的條件下完全沒有理由中國不做。所謂的印度可以抗衡中國,完全是西方國家在忽悠印度,也在忽悠中國的一些人而已。如果印度能夠具有抗衡中國的實力,這說明中國的將來領導人也在干了如同印度的蠢事,是國家的罪人。
最后,中國還握有一個殺手锏,即通過重新改造日本來結束亞洲部分的二戰,相關論點在《一個共管的日本,就是為了讓世界更安全》一文中作出較為完整的闡述。這里應該“感謝”美國與日本政府的歷年所作所為,這是一個天賜良機,可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操作平臺與相關的話語權。如果日本也實施了德國的同樣政策,尤其在法律上有與那個反納粹類似條款,中國將陷入被動。這里,也給了美國一個拯救自己經濟的最后機會,當然中國也應該積極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有關方案這里錄在如下:
組建一個世界上最特殊的國家,這個國家的軍事與政治最終最高的決定權交與二戰中受到傷害各國組成的共同管理委員會之下。美國與該管理委員會成員國以及俄羅斯在共同完成解除日本武裝后退出日本,由日本所擁有的國家對美債權進行補償,俄羅斯對北海道實施托管,日本退回中國的琉球群島并將至大隅群島為止各島作為琉球群島的附屬處理。設立兩個各自由朝鮮與中國管理的特別區域,中國管理的特別區域包含鹿児島縣、長崎縣、四國地區、伊豆半島、房総半島、橫須賀市、橫田市以及東京都領有的外島;朝鮮在九州其他所有地區設置特別區進行管理;除北海道進行托管外,其他各地統一為一個日本不變,由共同管理委員會直接負責,而共同管理委員會將特別區的管制權授于中國與朝鮮;除北朝鮮外,其他各國放棄對日的國家賠償但是民間賠償不在其內,但是日本必須每年向共同管理委員會成員國支付在日駐軍費,駐軍費與對北朝鮮的國家賠償費由共同管理委員會成員國商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