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創作了著名的小說《狂人日記》。
他以質樸的語言,深刻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殘酷本質。
每當老墨重溫這部作品,總不禁慶幸自己生于今日。
然而,審視紛繁復雜的國際社會,老墨又不禁感到一陣寒意,似乎依然生活在一個“吃人”的世界。
只不過,這個“吃人者”已從封建權貴轉變為以“規則”為名的美國等西方霸權。
回顧美國短暫的歷史,它確實以其獨特的“規則”書寫了一段令人瞠目結舌的“吃人”史。
從《五月花號公約》的簽訂,到《獨立宣言》的頒布,再到《北大西洋公約》的簽署,美國始終以“規則”為幌子,行“吃人”之實。
用《五月花號公約》吃盡土著血肉
《五月花號公約》被視為美國歷史中的“規則開端”。
1620年,首批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抵達北美,懷揣著對自由的渴望和對新世界的憧憬。
然而,這份公約背后,卻隱藏著殖民者對土著居民的殘酷剝削和血腥屠殺。
在那個時代,五月花號滿載著清教徒的信仰與希望,駛向北美大陸。
但他們所追求的“自由”并非真正的平等與和平,而是建立在掠奪與征服之上。
在他們看來,土著居民是野蠻人,阻礙了他們的進步,必須被消除。
殖民者在北美大陸建立了自己的定居點,通過武力手段迫使土著居民放棄土地,遷往偏遠地區。
他們以“文明”的規則為借口,對土著居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在殖民者眼中,土地與資源是他們征服的戰利品,而土著居民則是他們征服的對象。
這種“規則”下的暴行,是美國早期殖民史的一個縮影。
殖民者在北美大陸上建立的“文明”,實際上是對土著居民生存權的嚴重踐踏。
他們通過暴力手段,剝奪了土著居民的土地、資源和生存權,將他們推向絕境。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殖民者的罪行終究無法掩蓋。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土著居民覺醒,開始反抗殖民者的壓迫。
他們用生命和鮮血,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奮斗。
如今,《五月花號公約》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但它所揭示的殖民主義罪行,老墨以為需要永遠警惕。
用《獨立宣言》吞噬同伙贓物
1776年頒布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獨立于英國,擺脫了殖民統治的枷鎖。
這一歷史事件,標志著美國踏上了獨立自主的征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然而,在這份莊嚴的宣言背后,卻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美國在獨立戰爭中,不僅掠奪了英國的財富,還從其他殖民地手中搶奪了大量的資源和土地。
在獨立戰爭期間,美國軍隊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但這并不意味著勝利是正義的。
事實上,美國在戰爭中采取了許多不道德的手段,如掠奪、燒毀、殺戮等。
這些行為使得美國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崛起,但也給其他殖民地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損失。
以美國從法國手中奪取路易斯安那為例,這一行為使得美國的領土面積大幅增加。
然而,這一擴張的背后,卻是法國殖民地的居民被迫放棄家園,流離失所。
同樣,美國在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佛羅里達時,也造成了當地居民的苦難。
這種以“獨立”為名的吞噬行為,使得美國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崛起,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然而,這種崛起的過程,卻充滿了血腥和暴力。
美國在獨立戰爭中的勝利,雖然為美國帶來了獨立和自由,但也給其他殖民地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災難。
回顧這段歷史,老墨不禁要問:獨立真的意味著自由和正義嗎?
或許,獨立只是強者對弱者的征服,而所謂的自由和正義,只是強者用來掩蓋其侵略行為的借口。
用《北大西洋公約》脅迫兩頭通吃
自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立以來,其作為西方世界的“守護神”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后,NATO實則隱藏著其霸占世界資源的真實意圖。
NATO的誕生源于二戰后美國對歐洲安全的憂慮。
冷戰時期,美國為遏制蘇聯的擴張,聯合西歐國家建立了這一軍事同盟。
NATO的成立不僅增強了西方國家的軍事力量,也鞏固了美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
在此期間,NATO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維護歐洲安全、遏制蘇聯擴張、推動歐洲一體化。
NATO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應對蘇聯的威脅。按理說,蘇聯解體后,其也應解散。
當時,西方曾哄騙戈爾巴喬夫等蘇聯領導作出過此類承諾。
然而,NATO非但沒有解散,反而不斷擴大。
更為諷刺的是,NATO另一作用——推動歐洲一體化,卻被其主要創立者美國、英國所阻止,英國甚至選擇了脫歐!
究其原因,北大西洋公約存在的真實目的卻是霸占世界資源!
美國通過NATO,將歐洲國家納入其勢力范圍,為其在全球范圍內掠奪資源提供了便利。
例如,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美國利用NATO的影響力,干涉他國內政,為其能源戰略服務。
NATO的軍事擴張導致全球軍備競賽加劇,美國借機售賣武器牟利。
NATO本來是區域性軍事組織,目前卻有全球發展的打算,風險的外溢不斷加劇。
用軍事威脅維護政治霸權,從而攫取最多資源,這才是NATO的真實價值。
面對全球資源日益緊張的現實,美國首先考慮的依然是自身利益。
美國以為推進北約東擴以吸納烏克蘭加入北約為誘餌,使烏克蘭挑起頓巴斯戰爭,最終逼迫俄羅斯下場。
利用NATO挑起俄烏沖突,炸毀北溪管道,老美成功制造了歐洲的地緣危局,自己則漁翁得利。
這場沖突不僅讓美國的軍工業賺得盆滿缽滿,美國還乘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并從歐洲的能源危機中獲得巨大利益。
俄烏沖突爆發之后,歐洲的資本環境陷入了極度的動蕩之中,大量資本回流美國,這使得美聯儲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不僅如此,美國通過大規模收割、凍結俄羅斯的海外資產,更是體驗了一把不勞而獲的滋味。
美國得利的背后,卻是俄烏兩國深重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以及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的動蕩。
用國內“規則”吃榨他國利益
從政經到文教,美國常以“規則”為借口,在國際事務中制造矛盾,其核心目標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政治層面,美國常以“規則”為由,對別國進行指責和處罰。
以伊朗核問題為例,美國指控伊朗違反國際規則,進而實施制裁,造成伊朗經濟困難,民生受苦。
當前中東地區的持續動蕩,以及俄烏沖突等問題,都與美國的干預密切相關。
在經濟領域,美國更頻繁地以“規則”為借口,挑起貿易爭端。
近年來,美國對多個國家發起了貿易戰,以保護本國產業為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
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全球貿易秩序,也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困境。
例如,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不僅給兩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也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
在教育領域,美國同樣以“規則”為名,干涉他國內政。
美國經常以“人權”、“民主”等名義,對其他國家進行指責和制裁,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
在文化領域,美國同樣以“規則”為名,試圖推廣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美國通過電影、音樂、書籍等文化產品,向世界傳播其價值觀,試圖影響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
只要美國認為某事物不符合其“規則”,就會采取制裁甚至消滅的手段。
美國以“規則”為名挑起國際紛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地位,保護現有利益。
對于資本的血腥,老墨有所認識。但把“吃人”行徑合法化,甚至理直氣壯,還得是美國。
口口聲聲“基于規則”指責他人,卻不明說基于“我的規則”,高!高!實在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