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色列還在對哈馬斯和真主黨進行追殺,并且清除了哈馬斯新一任領導辛瓦爾。
半島那邊,韓朝還在相互噴口水。
另一邊,南亞的印度和北美的加拿大還在死磕。按照一般理解,印度現(xiàn)在和西方打得火熱,試圖緊抱美國大腿。加拿大又是美國主導的五眼聯(lián)盟嫡系,按道理印度和加拿大應該關系很近才對呀,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10月14日,印度外交部決定從加拿大撤回高級專員等6名外交官,并要求加拿大的6名外交官于19日23時59分前離開印度。
印度此番作為看似很迷惑。
按照游戲規(guī)則,限期要求某國外交官離開,其實就是驅(qū)逐。印度在撤回外交官的同時,也驅(qū)逐了加拿大外交官。
加拿大那邊也發(fā)了聲明,宣布以“涉嫌暴力犯罪活動”為由驅(qū)逐6名印度外交官。其中一人,還是印度駐加拿大高級專員,級別相當于印度大使。
也就是說,印度所謂的撤回外交官,是被加拿大驅(qū)逐在先。為了對等報復,便驅(qū)逐了6個加拿大外交官。
印度和加拿大為何會鬧到如今這個地步?還應該從2023年6月說起。當時一位名叫哈迪普·辛格·尼賈爾的45歲印度裔加拿大人在加拿大遭到槍殺。
02
尼賈爾的身份非常復雜:
首先,他是印度裔,上世紀90年代從印度移民至加拿大,已經(jīng)成了加拿大人。
其次,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薩里縣一處錫克教文化中心外遭槍擊身亡。
在北美,槍擊事件并不罕見,但是尼賈爾死后,加拿大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認定是印度所為。2023年9月18日,特魯多在加拿大聯(lián)邦眾議院緊急會議上表示,加拿大安全部門過去數(shù)周“積極追查”關于“一些印度政府特工可能關聯(lián)”尼賈爾遇害的“可信指認”,加方已經(jīng)向印方情報和安全主管官員表達了“深切憂慮”。特魯多還說,外國政府與“在加拿大領土謀殺加拿大公民”存在任何關聯(lián)都是對加拿大主權(quán)“不可接受的侵犯”。他敦促印方配合加方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
印度回應說,加拿大的指控“荒謬且沒有事實依據(jù)”,此舉是把焦點從“受加拿大庇護、繼續(xù)威脅印度主權(quán)和領土完整的恐怖分子和極端主義者”身上轉(zhuǎn)移開。——莫迪的這個說法正好印證了尼賈爾的復雜身份。
尼賈爾是錫克教領袖,主張印度部分地區(qū)獨立,是錫克教分離主義領導人,是莫迪和印度教的對手。2020年7月那會兒,尼賈爾被印方列為恐怖分子。莫迪對其恨得牙癢,心中琢磨著趁和西方關系好,趕緊把尼賈爾干掉。
莫迪希望加拿大默不作聲,或抗議一番了事。然而對特魯多來說,這件事非同小可。
現(xiàn)在加拿大有很多印度裔。所有印度裔中,錫克教徒影響尤其大。據(jù)路透社報道,加拿大2021年人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加拿大的印度裔移民中,有大約77萬人為錫克教徒,是印度旁遮普邦外錫克教徒最多的國家。錫克教徒的分離主義骨干,基本上都隱匿在加拿大錫克教徒群體中。這讓印度很不滿。
錫克教徒中的很多人在加拿大各級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比如總理特魯多的內(nèi)閣中,有4位部長是錫克教徒。加拿大的大選正在臨近,而特魯多的支持率暴跌,從上任時的63%跌到了如今的28%。雪上加霜的是,反對黨左翼新民主黨在前段時間也結(jié)束了一項支持特魯多政府的協(xié)議。左翼新民主黨領袖辛格,也是一位錫克教信徒。
所以特魯多如果想要挽救自己的政治生涯,必須在尼賈爾遇刺這件事上,給國內(nèi)的錫克教徒一個交代,必須和莫迪死磕。
但在涉及到錫克教徒這件事上,莫迪同樣沒有退路。
03
錫克教誕生于15世紀,是富有印度特色的一神教,信徒眾多;即便在宗教繁多的印度,也可以排名第五;目前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美國和加拿大也有信徒。
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有五大信仰標識:
1、長發(fā)、長須,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是錫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標志。
2、加發(fā)梳,為了保持頭發(fā)的整潔,促進心靈修煉。
3、帶鋼箍,象征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jié)。
4、佩匕首、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
5、穿短衣褲,區(qū)別于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
大家看這些特色,一個活脫脫的富有南亞特色的勇猛戰(zhàn)士的形象,一看就不好惹。
實際上錫克教誕生的背景就需要戰(zhàn)斗:當時印度教等級森嚴,而且上層腐化墮落;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開始從北方征伐印度。
莫臥兒王朝征伐南亞的過程,和當年雅利安人征伐南亞的路線類似,都是從北向南。當初南亞大陸的北部(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部分地區(qū))主要是旁遮普人。
這里簡單補充一段,旁遮普人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占巴基斯坦總?cè)丝诘?3%,是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巴基斯坦第二大民族是普什圖人(阿富汗的主體民族));印度境內(nèi)的旁遮普人主要在哈里亞那邦和旁遮普邦,占印度總?cè)丝诘?.3%。
莫臥兒王朝(以及之前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征服了大部分旁遮普人,把他們變成了穆斯林,這也是如今巴基斯坦信奉伊斯蘭教的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旁遮普人認為既需要改良印度教,也需要阻止穆斯林的征伐,于是那納克便創(chuàng)建了錫克教。
錫克人主要是指信奉錫克教的旁遮普人。
“錫克”一詞,來源于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如果不能理解這個詞蘊含的戰(zhàn)斗屬性,那么可以參考一下“塔利班”(也是“學生”之意,因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而誕生)。
某種意義上來說,“錫克”就是15世紀印度版塔利班。錫克教既有印度教色彩,也有伊斯蘭教色彩,但和兩者又有很大的不同。
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視祖師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稱是祖師的門徒;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領和上師,尊其為“古魯”,意為“上師”或“師尊”。
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diào)實干,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反對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也反對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頗有幾分理想主義色彩,但也正因為理想主義,導致了被印度教排斥。
長期被排斥的過程,造就了錫克人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茍言笑、缺少幽默感,但又尚武傳統(tǒng)、作戰(zhàn)驍勇的特點。雖然占印度人口比重不大,卻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印度政客也希望錫克人上戰(zhàn)場,從而對他們進行消耗。由于錫克教徒感覺自己長時間沒有受到公平對待,所以他們一直堅持建立錫克教國家(在旁遮普邦建立名為“卡利斯坦”的獨立國家),常年采取多種方式對抗印度政府的管理,經(jīng)常干極端的事兒。比如說1984年,印度時任總理、尼赫魯之女英迪拉·甘地出兵鎮(zhèn)壓錫克教武裝人員,激化了錫克教徒與印度政府的矛盾。但與此同時,她的警衛(wèi)也是錫克教徒。同年10月,英迪拉·甘地遭兩名錫克教警衛(wèi)刺殺身亡。
莫迪本人又是忠實的印度教徒。所以不論是從政見層面,還是從信仰層面,莫迪和錫克教徒都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所以當特魯多要為錫克教徒討公道時,莫迪政府就稱特魯多政府支持“針對印度的極端主義、暴力和分裂主義”,目的在于“為了政治利益而蓄意抹黑印度”。
如此一來,雙方只有死磕到底的份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