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維爾·杜羅夫,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最大社交網站VKontakte(簡稱VK)的創始人,世界著名即時加密通訊軟件Telegram(簡稱電報或紙飛機)的創始人。
杜羅夫出生在前蘇聯,擁有俄羅斯國籍,4歲時和家人移居到意大利,2006那年21歲的杜羅夫回到俄羅斯創辦了VK,業界稱這款軟件為俄羅斯版臉書。
2011年,俄羅斯要求杜羅夫配合對反政府人士進行言論審查,杜羅夫的回應是公開在網上發布一張照片,對普京豎起了中指。
隨后烏克蘭開始醞釀顏色革命,大量煽動者在VK上發布信息,導致了事態的急劇失控。
2013年,俄羅斯以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為由,要求VK交出烏克蘭顏色革命中的煽動者名單,杜羅夫的回應是直接出售股份,賣掉了VK公司。
杜羅夫堅決不從的原因是他認為必須捍衛言論自由,有煽動者利用VK平臺搞破壞確實不對,但那也是煽動者的言論自由,你如果覺得這不對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言論辯回去,真理越辯越明,要求平臺交出煽動者名單來對一些人強行閉嘴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胳膊擰不過大腿,如果俄羅斯非要名單,那VK公司我就不要了,拿錢走人,因為觸犯了杜羅夫的底線,也就是言論自由。
俄羅斯也沒為難杜羅夫,對普京豎起中指那也是杜羅夫的言論自由,俄羅斯要的只是一個不被煽動者利用的VK平臺,至于出售VK公司股份的錢,一分不少的給杜羅夫,要走也不攔著。
當年歐美媒體寫了很多文章,盛贊杜羅夫是一位民主自由的斗士,因為受到了俄羅斯的迫害而被迫出走。
2013年離開俄羅斯后,杜羅夫創辦了Telegram實時通訊軟件(電報),以絕對捍衛言論自由為主要賣點。
有多言論自由?
電報拒絕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言論審查,不對用戶所有形式的交流進行任何形式的干涉,是真的不竊取和保留用戶的數據,只要不被其他用戶大量舉報,你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留存,你設置幾天消除的信息,到期就真的煙消云散,世界上從未出現過電報用戶信息被任何國家和組織查看過的事情。
這個社交軟件自由到根本不打什么擦邊球,里面的大量用戶明著違法,什么黃色、賭博、毒品、血腥、電詐、黑幫交流乃至于恐怖主義等嚴重違法信息在里面鋪天蓋地。
杜羅夫認為,雖然他們的言論可能有問題,但這都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電報平臺以及任何國家都沒資格審查。
整個電報平臺,實際上就是公開的暗網,里面藏污納垢,是各路犯罪組織的樂園。
但因為電報不受任何國家言論審查的特點,成了西方組織顏色革命的利器,所有國家的顏色革命中都有電報平臺的身影,其絕對捍衛言論自由的態度讓顏色革命的組織者基本都選擇在電報群里發號施令。
在烏克蘭、中東、東亞的各種騷亂事件中,電報平臺曾被西方盛贊為通往“自由世界”的鑰匙。
其他國家的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在2019年,香港的黑暴份子就是在電報群里發布路障和燃燒彈的制作辦法,報告警察實時位置、轉發仇警圖片及假新聞,每日聚集的時間和地點以及當日目標等信息,全部都在電報群里進行。
為規避各國監管,杜羅夫給自己弄了個阿聯酋的國籍,并長期呆在那里。
以不到30個員工的數量,杜羅夫的電報平臺支撐了接近10億用戶的使用,服務器的硬件支出成了唯一的成本,而電報平臺也以2100億人民幣的估值入選了胡潤全球獨角獸榜。
2021年,法國決定授予帕維爾·杜羅夫 (Pavel Durov) 法國榮譽公民身份,以表彰他為言論自由做出的奮斗和貢獻。
對于這一榮譽,杜羅夫欣然接受,并同時自動獲得了法國國籍。
看起來,似乎對杜羅夫本人來說是好事。
但2023年10月,巴以沖突再次爆發,這次以色列不僅沒有迅速掃蕩掉哈馬斯,還陷入了艱苦的持久戰。
隨著戰爭的持續,隨著以色列對加沙平民的血腥屠殺,越來越多的反猶聲音在歐美世界誕生,并在多個平臺迅速蔓延。
不管是油管還是臉書還是X平臺,都是受到歐美政府嚴格監管的,對相應的反猶聲音都有限制。
但電報群不受任何國家監管,對言論自由絕對捍衛,于是這些反猶聲音最后都匯聚到電報群里,然后在里面互相共振。
對于杜羅夫和電報平臺,歐美政府一開始是打算好好談的,能和平解決此事最好,畢竟言論自由可是一個金字招牌,還是挺值錢的,于是私下找到了杜羅夫進行溝通。
但沒有想到杜羅夫這個人不是因為反俄而逃離俄羅斯,也不崇拜歐美,他是真的堅信言論自由,對美國拋出的橄欖枝不屑一顧,又臭又硬。
2024年4月,杜羅夫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說:
Telegram引起了美國情報部門關注,后者曾向他了解該平臺的情況,還試圖秘密招募Telegram技術人員,美國政府可能想在Telegram安裝一個“后門”,訪問平臺系統和數據庫……
對著全球說美國政府想在電報平臺里裝后門,肆意查閱電報用戶的數據,話說到這份上那臉就徹底撕破了,美國政府也就沒什么好和杜羅夫談的了。
在其他國家搞顏色革命時發揮重要作用,那杜羅夫當然是在捍衛言論自由,但在美國高校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對各路反猶聲音絲毫不加以監管和控制,這可就絕對不是什么言論自由了。
后來一群“反以黑客”通過黑客技術,獲取了大量有關以色列和猶太資本的黑料,高達數十G,以色列政府對此要求電報平臺予以刪除,且提供爆料人的信息,同時接受以色列政府的言論審查。
對此要求電報平臺直接拒絕,此事成為了引爆矛盾的導火索。
8月24日晚,杜羅夫從阿塞拜疆乘坐私人飛機抵達法國巴黎勒布爾熱機場時,被法國情報部門當場逮捕。
此事震驚了世界,因為杜羅夫長期以來被視為言論自由的代表,是歐美吹捧了十多年的自由斗士,在顛覆諸多反美國家的顏色革命里立下汗馬功勞。
就算真要抓杜羅夫,那也不應該是歐美世界來抓,法國出面來抓杜羅夫真的是顛覆了全世界的三觀。
當然法國抓捕杜羅夫的罪名并不是言論自由,而是以恐怖主義、非法毒品交易、欺詐、洗錢和兒童色情等罪名來指控杜羅夫,最高將對杜羅夫判刑20年。
其指控邏輯是這樣的,因為有恐怖份子在電報群里發布恐怖信息,而杜羅夫無法證明自己并非這些恐怖份子的組織者,也無法證明自己并非是這些恐怖信息的故意發布者,所以有理由懷疑杜羅夫涉嫌恐怖犯罪。
而里面是非法毒品交易和兒童色情犯罪信息等也是同樣的邏輯,我現在懷疑這些信息就是你杜羅夫發布的,只是假借了電報平臺一個虛擬用戶的名義,所以你杜羅夫涉嫌犯罪,除非你能提供充足的證據來“證明”你自己并非這些犯罪信息的發布者。
法律邏輯也明確,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要電報平臺的用戶信息,且以后時刻接受歐美的言論審查。
不接受,那就關20年,接受了就可以和解,配合到位那罰點款接受點教訓就可以回家了,這也是明牌。
至于為什么是法國來抓?
因為2021年的時候法國以杜羅夫為言論自由做出了巨大貢獻為由授予了其法國榮譽榮民的身份,所以杜羅夫具有了法國國籍,所以2024年的時候法國可以直接抓捕法國公民杜羅夫,因為杜羅夫堅決捍衛言論自由。
真是天大的諷刺。
電報平臺存在毒品和色情交易,以及大量恐怖主義信息,此事是確鑿無疑的,但一直以來電報平臺都是如此啊,做同樣的事情,怎么以前就是捍衛言論自由的斗士,如今就是違法犯罪的嫌疑人?
杜羅夫被抓后,意大利副總理泰奧·薩爾維尼8月25日在Facebook上預測,下一個“被迫閉嘴”的人可能會是X平臺所有者馬斯克。
而馬斯克對此事的反應也異常強烈,他對此連續發言稱:
“帕維爾·杜羅夫今晚被關進了法國監獄,對于那些拒絕在政府和情報機構的要求下審查真相的平臺所有者來說,這是活生生的警告。黑暗正迅速降臨到這個曾經自由的世界。”
“拘捕杜羅夫是保護言論自由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很有說服力的廣告”。
“這是2030年的歐洲,你因為給梗圖點贊被判死刑。”
但也就這些支持了,對杜羅夫該抓還是抓,畢竟這是歐美世界的國家意志。
唯一出面要保杜羅夫的,反而是以前被杜羅夫豎起中指的俄羅斯。
8月25日凌晨,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達萬科夫呼吁俄羅斯外交部設法解救杜羅夫,他表示已經向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發出了相應的請求。俄羅斯外交部表示,俄羅斯駐法國大使館已經采取了必要措施,以了解帕維爾·杜羅夫的有關情況。
俄羅斯有權干涉杜羅夫,是因為杜羅夫具有俄羅斯國籍,但法國也有權拒絕,因為杜羅夫也有法國國籍,法國把一個犯罪的法國人關進監獄不需要得到俄羅斯的同意。
以前都說具備多國國籍就成了世界公民,哪都能去,但現在看,具備多國國籍的后果就是哪國都能抓你,然后背后沒有任何國家會真正為你撐腰。
和平和亂世,是不一樣的規則。
在杜羅夫被抓后,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在杜羅夫創建的電報Telegram上寫道:
“很久以前,我問過杜羅夫,為什么他不愿意在嚴重犯罪的問題上與執法機構合作?他當時回答說,‘這是我的原則立場’。但我告訴他,‘這樣會在任何國家都碰到嚴重的問題’。”
“他認為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身處俄羅斯,于是他離開了,然后又獲得了其他國家的國籍或居住許可。他想成為一個出色的‘世界公民’,即便沒有祖國也能過著美好的生活。如拉丁諺語云:Ubi bene ibi patria!哪里過得好,哪里就是祖國。”
“但他失算了。對于所有我們現在共同面對的敵人來說,他就是俄羅斯人,因此是不可預測且危險的,他身上流著不一樣的血。”
“他不是馬斯克,也不是扎克伯格(順便說一句,他們還積極與美國聯邦調查局合作)。”
“杜羅夫最終應當明白,祖國和時代一樣,都是無法選擇的……”
俄羅斯力挺杜羅夫,固然有法國抓捕杜羅夫后這么做可以有效打擊歐美世界言論自由的金字招牌的政治考慮。
但做事論跡不論心,單論做出來的事情,那就是杜羅夫對普京豎中指,放任反俄信息在自己創建平臺上肆意傳播,幫歐美世界把輿論戰前線推進到了俄羅斯心腹地帶,對俄羅斯的一切請求拒不配合,這些年來為歐美世界在各國搞顏色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
最后是歐美國家出面抓捕了杜羅夫并威脅要判刑20年,而唯一出面要保杜羅夫的國家反而是俄羅斯。
別管做出這些決定的時候都是出于什么因素考量的,但這些就是最終歐美國家和俄羅斯做出來的客觀事實。
到底誰才是真正言論自由的國家?
京子心善,這已經快不是一個梗了,最近幾年在歐美世界的襯托下已經越來越成為了現實。
杜羅夫作為一個俄羅斯人,可以反俄,但不能反美,更不能反猶。
如果杜羅夫反俄,那俄羅斯還會對杜羅夫手下留情,但如果杜羅夫敢反美甚至反猶,那歐美世界絕對不會手下留情。
拒絕給俄羅斯提供用戶信息,全網公開對普京樹中指,好多年都沒事,要走不攔,帶錢走也行,但僅僅是不給美國及以色列提供ID,幾個月就進去了。
趙長鵬,出生在中國,后加入加拿大國籍,并設法取得了阿聯酋公民身份,創立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幣安,被抓。
杜羅夫,出生在俄羅斯,后加入法國國籍,并設法取得了阿聯酋公民身份,創立加密即時通訊平臺電報,被抓。
這些人以為擁有阿聯酋公民身份就可以規避各國監管,但只要觸犯了美國利益,就會直接被抓。
“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
“后來怎么樣?”
“怎么樣?抓到大獄里,先畫押認罪,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來呢?”
“后來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樣呢?”
“怎樣?……誰曉得?也許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現在的歐美媒體已經都在報道電報平臺的各種犯罪事跡,說的確實都是事實,因為這種犯罪事跡在電報平臺上一抓一大把。
事都是這些事,但你想象一下,如果是俄羅斯抓捕了杜羅夫,你猜歐美的媒體會怎么報道?
當侵犯別人利益的時候,歐美世界高舉言論自由的大旗。
當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時,歐美世界直接下場抓人,這不僅僅是針對電報平臺。
在法國抓捕電報創始人杜羅夫的同時,英國一位記者僅僅因為批評以色列對加沙實行了種族滅絕,就說了幾句話,下飛機就直接被英國逮捕了,面臨刑事指控。
國名一換,那直接就是評論過萬啊,怎么這種嚴重侵犯言論自由的事情別的國家都不做,就法國和英國能做,還敢做?
利益,是評價政治行為的永存標準,這是大學課本上國際政治的六原則之一。
所以法國在2021年以為捍衛言論自由做出巨大貢獻授予杜羅夫榮譽公民的身份,并在2024年以捍衛言論自由為由抓捕法國公民杜羅夫,看起來前后矛盾,但根據國際政治六原則,這其實一點都不矛盾,都是為了利益,至于什么言論自由那只是個幌子和由頭。
但在利益決定政治行為的政治原則之外,也有溫情的成分,那就是血緣、種族和母國,這些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超越利益之上的。
梅德韋杰夫有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那就是杜羅夫最終應當明白,祖國和時代一樣,都是無法選擇的。
此番從法國的大牢里出來后,無論最終是什么形式出來的,有沒有對歐美屈服,我相信杜羅夫都應該能理解這句話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