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納米科學領域的世界領軍人物。
他,同時還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他發表了400多篇論文,是50多項專利的發明人。
他就是65歲的查爾斯·利伯 (Charles Lieber),作為一名科學家,他正處于人生最好的階段。
然而,在遭遇了兩年的牢獄之災之后,查爾斯·利伯已經決定離開美國這個傷心之地。
24日,他告訴《南華早報》記者,將前往中國,尋求在內地或者香港的工作機會。
這位“中國行動計劃”的受害者,和許多對美國深感失望的科學家一樣,硬生生被美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美國,曾經是世界第一科技強國。在二戰以后世界各地的頂級人才紛紛涌入美國,讓美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實現了巨大的飛躍,站到了人類科學研究的金字塔頂端,包攬了大部分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獎項,在眾多領域遙遙領先的結果又不斷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
然而,在進入21世紀以后,美國位于科研金字塔頂端的地位,已經是搖搖欲墜。
2023年,創立于1869年的老牌學術刊物《Nature》迎來了新霸主——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第一次趕超美國,位居榜首。
在此之前的2021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達到7萬件,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國在科研經費上的投入即將超越美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前來工作。
當中國的登月著陸器從月球背面取回土壤的時候,美國的波音飛船卻把兩名宇航員扔在國際空間站,遲遲無法返回。
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實力對比,已經開始出現逆轉。
美國慌了。
然而,美國人在面臨恐慌的時候,考慮的不是如何提升自身實力,而是開始打壓中國。
各種陰謀論層出不窮。
早在2020年4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就污蔑稱“華人科學家和學生在美求學后會把知識產權偷回中國”。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公然宣稱“華人科學家、學者和學生為中國政府做間諜工作”,還叫囂說共產黨每年送40萬中國學生進入美國 “偷竊技術”。
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在今年6月宣稱,讓中國學生到美國都學文科,而學習理科的國際學生可以從印度招收。
而這一系列恐華主張的頂點,則是2018年特朗普政府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
“中國行動計劃”的目的是調查全美與中國有關、或者被FBI認為可疑的科學家和學者,從而打擊所謂的“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為此,美國政府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信息”。
截至2022年計劃被終止,被迫接受FBI“調查”的美國科研人員中,88%的被告是華裔或者華人。美國聯邦調查局長克里斯托弗·雷曾在國會作證時表示,“中國行動計劃”執行期間,調查的涉及中國的反間諜案件多達2000起,平均每10個小時啟動一個。
諷刺的是,在“中國行動計劃”被終止以后,美國政府給那些被控有罪的科學家的所謂“平反”,也只是簡單地從司法部網站上撤銷罪名。而在被調查期間,這些科學家早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工作,其研究項目也被迫終止。
這項計劃的直接后果,就是多位科研人員在被懷疑“與中國有關”、被指控有罪后,選擇離開美國,前往中國或歐洲工作生活。
查爾斯·利伯,就是“中國行動計劃”的受害者之一。
2020年1月,利伯被FBI逮捕。美國司法部網站披露,利伯曾從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實驗室獲得15.8萬美元的生活費以及174萬美元研究經費,而利伯隱瞞了上述實情并做出虛假陳述。
但是實際上,這完全是中美的科技交流和合作。
利伯案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包括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共40位科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表達對利伯的支持,質疑美國司法部的打壓。
最后,利伯在2023年4月被判兩年監外看管,其中前6個月在家軟禁,另外被罰款5萬美元,以及補稅3.36萬美元。
在“中國行動計劃”執行期間,除了利伯,至少還有1300多名美國大學學者遭到了FBI的突襲式調查,多數是華裔學者。
2018年,美國田納西大學機械、航天與生物工程系教授胡安明被FBI誣告為“中國間諜”,并于2020年2月被逮捕下獄。經過一番折騰,到了2021年2月,胡安明被無罪釋放,可是他已經失去了實驗室。
2019年,美國埃默里大學突然解雇著名生物學家李曉江和李世華夫婦,并且關閉了他們的實驗室,美聯邦調查局還對兩人進行了調查,李曉江因“未如實披露個人稅收”的罪名,被判處重罪。
2019年8月,堪薩斯大學化學教授陶豐遭FBI逮捕并被指控電信欺詐、項目欺詐等重罪。直到2024年才上訴成功,被判無罪。這個陶教授比較頑強,在被捕后還發了20多篇論文。
2021年1月,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華裔教授陳剛在家中突然被十幾名美國特工登門銬走。美國司法部指控他申請聯邦科研資金時隱瞞了與中國的聯系,如果所有罪名成立,陳剛將面臨長達20年的牢獄之災。結果經過了長達一年的調查,又是一場烏龍,陳剛被判無罪,但再也無法堅持研究工作。
由于擔心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扣上“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帽子,許多華裔科學家在從事敏感領域的研究時都顯得小心翼翼、瞻前顧后,許多原本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項目被迫中斷或放棄。
除了來自FBI的無妄之災,華裔科學家在美國時不時還會遭到種族歧視。此外,學術圈內的排擠和孤立也往往讓他們的工作很不舒心。
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了三年多調查之后,美國華裔科學家們的心都涼透了。
于是,一場人才的“大逃亡”,在美國各地上演了。這不僅包括許多華裔科學家紛紛選擇回歸祖國,甚至美國本土的院士和專家也開始離開美國,前往中國定居。
過去6年來,逃離美國的科學家人數已經增加了75%。
從2020年到2023年,已經累計有3876名華裔科學家返回了中國。他們當中,包括丘成桐、饒毅、顏寧、高華健等頂級科學家。
同時,對于很多外國科學家來說,待遇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他們看好的是中國良好的科研環境,他們包括“日本半導體教父”坂本幸雄、“光催化之父”藤島昭,加入華為的法國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拉福格,加入小米的著名語音識別專家丹尼爾·波維等等。
查爾斯·利伯向《南華早報》記者表示,他在尋找工作機會時,主要關心的是找到一個機構:在那里,他可以以最好的狀態進行科學研究,使所有人受益,并且可以最好地幫助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而中國,已經成了他的最佳選擇。
曾幾何時,美國不遺余力吸引各方人才去往美國,才成就了今日可以站在科技巔峰。但如今,在逐漸走向衰落的時候,美國卻開始用打壓科研人員的方式,試圖用暴力和恐懼讓科學家們屈服。殊不知,只有自由的研究環境,才能帶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讓“政治正確”介入科學研究,并不能讓科學家們屈服,而是會加速他們的逃離。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美國失去世界人才高地的優勢,不是在一天兩天內發生的。
“中國行動計劃”的溢出效應,必然還會在未來的幾年里,繼續造成美國的人才流失,一次又一次砸到美國自己的腳。誰讓美國當時要搬起這塊損人不利己的大石頭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