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北非郵報》等媒體報道,8月23日,在東京舉行的第九屆“日本-非洲開發會議”(TICAD)籌備會上,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肢體沖突。
斗毆雙方分別是摩洛哥代表與阿爾及利亞代表,起因是桌上一張銘牌。
兩名外交官從爭吵到斗毆,再到地上肉搏,令現場其他代表看得目瞪口呆。
最尷尬的莫過于東道主日本外務省,一場象征“日本--非洲”緊密合作的會議,結果變成了一場雞飛狗跳的鬧劇。
雖然說兩國代表斗毆影響惡劣,但主辦方也要負主要責任。
銘牌上寫著“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這是一個歷史遺留的爭端。
通常的國際會議不會出現這個“民主共和國”的席位,因為它并沒有得到聯合國承認。
摩洛哥對這件事極為敏感,而阿爾及利亞則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主要支持者。
這種情況,各國都知道,如果有什么國際會議,主辦方就會事先跟雙方溝通,以避免沖突產生。
如果溝通失敗,結局也無非是其中有一個國家拒絕出席會議。
所以說,日本人外務省得蠢到什么程度,才會令會場爆發斗毆事件。
事件發生后,一些非洲國家也對日本產生了不滿,它們懷疑是日本人在故意搞事,想破壞非洲團結。
日本只能趕緊滅火,一邊澄清自己一貫立場;一邊促成部長級會議能成功召開。
日本為什么對非洲如此上心?
因為它想抵御中國在非洲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日本手段就是撒錢。
在2022年突尼斯舉辦的“第八屆日本-非洲開發會議”(TICAD)上,岸田文雄就承諾在未來三年為非洲發展提供300億美元。50億美元用于幫助“恢復財政健康”,40億美元用于解決糧食危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援助。
但問題是日本除了撒錢之外,就沒有別的本事,更別說處理非洲國家錯綜復雜的恩恩怨怨。
日本還得看美國的臉色行事。如果一個非洲國家與美國關系不好,那么,日本對這個國家的援助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問題日本也不是不了解,它是非洲的一個長期爭端。
當年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都是法國的殖民地。
而紅圈左邊的西撒哈拉地區則是西班牙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統治者佛朗哥在臨終前,覺得自己已經守不住這塊地方。
于是,佛朗哥找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協商”,簽署了《馬德里協議》,西班牙大筆一揮就把西撒哈拉分給了這兩個國家。
摩洛哥的代價是承認西班牙占領的休達和梅利利亞的合法性,就是紅圈里地中海沿岸這兩座城市,現在是西班牙的海外自治市。
三國私下交易,大家當然都滿意,1976年開始分割該地區。
于是,西班牙拍拍屁股走了,它實現了自己的利益,犧牲品只是已經無法守住的老地盤。
接著,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就開打了,誰都想多占一些。
而西撒哈拉武裝則建立了解放陣線進行武裝抵抗,亂成了一鍋粥。
毛里塔尼亞跟摩洛哥打了幾年之后,實在打不過,干脆宣布退出爭議地區。
因此,摩洛哥占領了西撒哈拉四分之三的土地,西撒哈拉人則被趕到了內陸沙漠地區。
西撒哈拉解放陣線繼續堅持與摩洛哥斗爭。
從原則上來說,這一地區是被摩洛哥武力侵占的領土,跟巴勒斯坦有點相似,以前沒有建國,“共和國”也沒有得到聯合國席位。 阻力主要來自于西班牙、法國等西方前殖民者,它們不想失去自己在非洲的利益。
阿爾及利亞自獨立以來就跟鄰居摩洛哥存在著極大爭端。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阿爾及利亞一直支持西撒哈拉解放陣線,承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凡是愿意與該“共和國”建交的國家,阿爾及利亞都給予回報,比如在1980年,瑙魯就承認了該國,每年得到阿爾及利亞1000萬美元援助(2000年結束)
但一般國家都不愿卷入這趟渾水,1991年在聯合國調停下,摩洛哥與“解放陣線”實現停火,但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靠維和部隊確保停火。
安理會五大善人意見并不統一,特別是法國傾向于摩洛哥。
今年7月30日,馬克龍致信摩洛哥國王,稱法國支持摩洛哥提出的西撒哈拉自治計劃,摩洛哥政府表示歡迎,這等于是法國在默認摩洛哥對該地區擁有主權。
阿爾及利亞隨即宣布召回駐法國大使,并稱“摩洛哥和法國為新老殖民主義者”。
中美英俄的態度也存在微妙差異,中國主張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
美國原先主張由聯合國主持 “公投”解決。但在特朗普時期改為了交易:美國承認摩洛哥對這里的主權;摩洛哥作為一個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
非洲聯盟在80年代初就承認西撒哈拉的獨立地位,導致摩洛哥當時宣布退出非盟。
因此,西撒哈拉問題極為復雜,再加上這里的磷礦資源占全球儲量約75%左右,又涉及到了更多的利益攸關方。
摩洛哥與“西撒哈拉解放陣線”(阿爾及利亞)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日本起初并不插手此事,TICAD于1993年成立,功能是一個聯系平臺。
后來為了謀取自身在非洲利益以及配合美國在非洲對抗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援助平臺,資金池由日本提供。
2017年在第六屆TICAD會議上,安倍晉三就撥給了資金池300億美元,為期三年。
岸田追加的300億美元援助就是在延續安倍政策。
但讓日本痛苦的是,非洲人把日本援助當成是中國援助。
在2017年會議上,肯尼亞總統胡魯.肯雅塔就當面對安倍說“感謝中國”,安倍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失言的肯雅塔只能解釋為“口誤”。
此事也表明,中國在非洲是有多么的深入人心。
反過來,日本又是有多么的忌恨中國。
到了岸田時期,日本開始露出真面目,2022年,當時的日本外相林芳正就在突尼斯會議上公然宣稱:日本將與非洲共同發展,與中國的做法不同,日本的援助不是“債務陷阱”。
說白了,日本人玩的就是“二桃殺三士” 的套路,誰都可以來資金池申請援助,但有的國家可以通過,有的國家就不行。
日本的標準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這樣只會導致非洲的團結遭到破壞,非洲國家甚至擔心會影響本國與中國的關系。
TICAD其實已經成了雞肋式的東西,日本人舍不得扔,畢竟存在了30多年。但想以它拉攏非洲國家,又很難做到,而且資金會越來越多,因為安倍起的調子太高了。
這次斗毆事件一出,日本就很難跟非洲國家解釋。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代表能到會場,簽證是日本外務省給的(以阿爾及利亞代表團名義)
銘牌不是日本工作人員放的,而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代表自己攜帶到會場的。
這里有兩個問題:
一、阿爾及利亞代表團向日本提出過口頭照會,說明代表團里有西撒哈拉的人。
二、日本從未承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什么要在明知此事的情況下發出簽證,并允許他們來到會場。
因此,一些非洲國家質疑日本是有意挑事并非沒有道理。
但無論是日本外務省太蠢或是太精,還是組織能力太差,這場斗毆事件都會令日本在非洲失分。
歸根結底來說,日本作為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去卷入了非洲爭端,是自不量力的行為。
結果就是吃力不討好,在非洲失去了誠信。
可以用一句中國古話來形容日本人: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日本人鎮不住場子,又想當大哥,不鬧笑話才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