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芝加哥,我?guī)戕D轉,我愛這里!”
20 世紀中期最受歡迎的美國歌手弗蘭克·西納特拉以其標志性的豪邁唱法這樣唱道。
老墨覺得,民主黨人或許也有同感。
1896 年,正是在這座風城,威廉·詹寧斯·布萊恩以 36 歲的年齡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tǒng)候選人。
1932 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在這里推行新政,為民主黨開創(chuàng)了一個黃金時代。
1996 年,比爾·克林頓也是在這里踏著“馬卡麗娜”的節(jié)奏,帶領他的支持者們起立歡呼,邁向他的第二個任期。
8月2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 4500 多名民主黨代表又齊聚在這座大都市。
四天的民主黨盛會徐徐拉開。
已鎖定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美國副總統(tǒng)哈里斯正式接受提名,并發(fā)表題為“為了我們的未來”的演講。
會場內一片歡騰,民主黨大佬們輪番上臺,為哈里斯搖旗助威。
民主黨選擇芝加哥作為黨代會舉辦地,大概想沾沾這塊風水寶地的福氣。
但老墨不由得想起五十多年前,1968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也發(fā)生了現(xiàn)任總統(tǒng)退選、候選人遭暗殺、反戰(zhàn)情緒高漲等等事件。
最后芝加哥槍聲四起,導致了民主黨分裂,被趕出白宮。
不出所料,這次,包括巴勒斯坦支持者在內,眾多抗議團體在民主黨大會前揚言將舉行幾萬人抗議示威活動,而且威脅民主黨將重蹈1968年的覆轍。
會議期間,眾多抗議者在芝加哥街頭和會場外高呼,“為了加沙,停掉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重現(xiàn)偉大的1968年”。
民主黨的狂歡笙簫與街頭的抗議聲浪,在芝加哥這個城市上空同步奏響。
老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1968年在芝加哥爆發(fā)的那場暴力沖突。
往事不堪回首
1968年的美國已深陷越戰(zhàn)泥淖,已有2萬多名美國士兵死在了越南戰(zhàn)場。
新一輪的征兵動員點爆了國內反對情緒,一時間反戰(zhàn)成了主流民意。
支持戰(zhàn)爭的民主黨總統(tǒng)林登·約翰遜終于頂不住壓力,于3月31日宣布不再競選連任。
民主黨瞬間出現(xiàn)了權力真空,一場暗戰(zhàn)就此展開。
4月4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一家旅館的陽臺上被槍殺。
種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引發(fā)了全國多地的暴亂,其中就包括芝加哥南區(qū)和西區(qū)的騷亂。
6月5日,在民主黨黨內初選中獲得壓倒性優(yōu)勢的羅伯特·肯尼迪,對支持者說“我們要去芝加哥,在那里贏得勝利!”
之后,他在洛杉磯的大使酒店中遭人槍擊身亡。
肯尼迪遇刺現(xiàn)場
8月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就在這樣的陰霾之下開始了。
這場大會成為了支持戰(zhàn)爭的副總統(tǒng)休伯特·漢弗萊和反對戰(zhàn)爭的明尼蘇達州參議員尤金·麥卡錫角逐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修羅場。
來到這里的不僅有民主黨代表,還有成千上萬的抗議者,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結束越戰(zhàn)!
大會召開前的周末,激進活動團體“嬉皮士”“青年領主”以及其他抗議者已經在市中心的公園里聚集。
大會第一天晚上,警察來到湖濱的林肯公園,開始驅趕試圖在那里睡覺的人。
激進活動團體“嬉皮士”的一些成員在公園睡覺,遠處站著國民警衛(wèi)隊
嬉皮士與警察發(fā)生了沖突。
后來,抗議者希望步行幾英里從林肯公園到會議廳,但市政府不希望他們這樣做。
大會主辦方芝加哥市長理查德·戴利拒絕允許“反愛國”團體在大會上示威,并在大會舉辦地國際圓形劇場用鐵絲網圍了起來。
同時他還讓芝加哥警察局的 11000 名警察 12 小時輪班警惕。
氣氛越來越緊張了。
大會第三天,約 10000 名抗議者聚集在格蘭特公園舉行示威,他們打算游行到舉行大會的國際露天劇場。
警察沖破人群開始毆打,而人群則向警察投擲食物、石塊和大塊混凝土。
1968 年 8 月 28 日,警方與示威者在格蘭特公園發(fā)生沖突
隨后,抗議領導人決定沿著密歇根大道游行到康拉德·希爾頓酒店,那里有許多民主黨代表下榻。
看守酒店的伊利諾伊州國民警衛(wèi)隊發(fā)射了催淚瓦斯,警察則沖進酒店用棍棒毆打示威者。
整個事件在電視直播下進行了 17 分鐘。這就是著名的“密歇根大道之戰(zhàn)”。
警察和示威者在密歇根大道的康拉德·希爾頓酒店發(fā)生混戰(zhàn)
最終經過四天四夜的暴力沖突,668 名示威者被捕。
425 人在臨時醫(yī)療機構接受治療,200 人在現(xiàn)場接受治療,400 人因接觸催淚瓦斯而接受急救,110 人被送往醫(yī)院,還有 192 名警察受傷。
盡管暴力抗議沒能阻止主戰(zhàn)派漢弗萊獲得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但也讓民主黨內部分裂,元氣大傷。
最終,漢弗萊輸給了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民主黨只能將白宮寶座拱手相讓。
即便過去了56年,民主黨人仍談之色變!
抗議之聲四起
五十六年后的2024年又出現(xiàn)了與當年相似的玄幻一幕:
在任總統(tǒng)頂不住壓力宣布不再競選連任,反對美國卷入巴以戰(zhàn)爭的民意高漲,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遭到槍擊……
相同的前奏,會不會引發(fā)相同的共鳴?
芝加哥市政府在焦慮之中不斷升級安保措施。
大會舉辦地聯(lián)合中心和麥考密克展覽中心周邊陸續(xù)執(zhí)行圍籬安裝、街道封閉及停車禁令。
政府還投入了大量警力,多次進行模擬演練,對大會期間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進行了詳盡的審查,確保沒有任何遺漏。
2024 年 6 月 6 日,芝加哥警察在麥考密克廣場訓練,為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做準備
可惜,維穩(wěn)工作做到這種地步也沒讓芝加哥出現(xiàn)安靜祥和的氣氛。
在大會召開之前的周末里,根據(jù)芝加哥警方披露,該市從8月16日下午6點開始,到8月18日午夜的56個小時之間,一共發(fā)生了26起槍擊案。
一共造成5人死亡,30人受傷。
其中還包括一起與警方互射的槍戰(zhàn),真是一點面子也不給啊。
不絕于耳的還不只槍聲,抗議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由全國 200 多個活動團體組成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游行聯(lián)盟 ”計劃在為期四天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舉行兩次大型抗議活動。
組織者聲稱,他們預計周一和周四將有數(shù)萬人參加在聯(lián)合公園舉行的游行。
抗議者為游行制作的海報
周一上午,約3000名抗議者聚集在芝加哥聯(lián)合公園,他們舉著寫有“停止戰(zhàn)爭”、“我們在努力幫助你,卡馬拉”和“24歲放棄哈里斯”的標語牌。
他們一邊高喊著“哈里斯,哈里斯,你躲不了”、“我們控告你種族滅絕”,一邊向聯(lián)合中心出發(fā),表達對拜登—哈里斯政府的不滿。
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周一聚集在芝加哥聯(lián)合公園
游行才剛開始,一小群人就舉著以色列國旗走進了公園。
親巴勒斯坦的抗議者迅速將他們團團圍住,高呼“自由了,自由的巴勒斯坦!”并將親以色列的抗議者趕到街對面。
隨后發(fā)生了小規(guī)模的混戰(zhàn)。
一排騎自行車的警察隔開兩派抗議者
到了下午 5 點左右,游行隊伍在聯(lián)合中心會議廳對面的公園停下。
數(shù)十人開始沖擊會議場地的外圍安全圍欄,場面頓時變得混亂不堪。
示威者拉倒了幾段圍欄,沖進第二道圍欄。
警察向他們噴射了胡椒噴霧,還逮捕了 13 人。
抗議人士突破了安全防線
其中包括一名 70 歲的退休急診室醫(yī)生,他說自己只是騎車路過,想仔細看看游行隊伍。
躺槍的還不止退休老頭,還有記錄沖突過程的攝影記者,一樣被警察圍而攻之。
被警察圍攻的記者
沖突還造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后果——會場周圍的交通癱瘓了。
在距離聯(lián)合中心約 0.5 英里的地方,至少有 20 輛載著各州代表團參加會議的大巴無法前行。
沖突發(fā)生在大會預定開始時間前一小時左右,許多代表到達會場的時間比預期晚了很多,包括一些民主黨的大佬。
比如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海梅·哈里森和大會女主席米尼恩·摩爾直到美東時間下午 6:33 才登臺,并在五分鐘后正式宣布大會開始,這比預定的大會開始時間足足晚了23分鐘。
直到晚上7點,為阿拉巴馬州、華盛頓州和夏威夷州代表團預留的數(shù)百個席位仍空無一人。
他們去哪了呢?他們被堵在會場外餓著肚子。
大概是感受到了抗議的沖擊,當晚拜登還在大會演講時服了軟,稱“那些在街上的抗議者,他們有道理。”
當然,老拜不想搶哈里斯的風頭,也不想摻和這個爛攤子。
大會第一晚的活動結束后,他立即離開了芝加哥,與家人前往加利福尼亞州度假。
腿腳麻利得簡直不像他了!
歷史會否重現(xiàn)?
1968年的暴亂高潮發(fā)生在大會的第三天和第四天,相同的“亮麗風景線”會不會重現(xiàn)芝加哥街頭?
老墨倒認為可能性不是很大。
1968 年的大會能引發(fā)暴亂,主要原因在于大會召開前總統(tǒng)候選人是主戰(zhàn)派漢弗萊還是反戰(zhàn)派麥卡錫仍懸而未決。
所以抗議者試圖通過激烈行動影響大會選舉結果。
而今年大會則是哈里斯一個人的加冕儀式。
但黑天鵝是不能用老墨的概率論來解釋的,有備而來也不代表就能“接化發(fā)”。
按民主黨高層的預期,這將會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
而對于芝加哥市政府和特勤局來說,這是一次“麻煩的大會”、“焦慮的大會”。
畢竟,一個被亂怕了,一個被射怕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