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巴西特派記者 張衛中 劉皓然】巴西“鐵娘子”連任成功——26日,巴西舉行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現任總統羅塞夫獲得51.57%的選票,成功當選巴西下一任總統。
路透社27日報道說,羅塞夫艱難取勝得益于“心存感激的工人階層”——巴西勞工黨2003年執政以來,一直致力于消除不平等和貧窮,這使羅塞夫群眾基礎廣泛,正是“巴西2億人口中40%家庭月收入不足700美元”的群眾成就了她26日的勝利。羅塞夫對這場艱難的勝利表示樂觀,她說:“越是難分上下的選舉結果,越能產生強健、飛速的轉變。”不過,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這種難分上下的選舉角逐恰恰反映出“幾乎全國一半的人都不贊成羅塞夫的所作所為”,這種局面能“削弱她制定極端政策的能力”。
勞工黨自2003年執政以來,在就業、社會救助、醫療、教育等領域向社會底層傾斜。勞工黨執政11年,巴西的綜合經濟實力發生根本性變化。2002年,盧拉代表勞工黨總統選舉獲勝時,巴西當時通脹率達到12.5%,失業率為11.7%,國際儲備僅有370億美元。12年后,巴西通脹率被控制在6.5%以下,失業率為4.9%,國際儲備超過3760億美元。尤其在社會領域,勞工黨政府期間,最低工資增加71%,創造了2100萬個就業崗位,消除了赤貧,中產階級人數增加4200萬。
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羅塞夫2015年的新任期還面臨不少挑戰。法新社27日說,羅塞夫面臨的幾個首要問題包括:如何治理好一個南北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如何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心、重振市場;如何打擊腐敗。法新社說,羅塞夫如今的“光景”已經遠不如4年前:她2010年當選巴西總統時,該國的年經濟增長率高達7.5%,在其任期內,巴西經濟發展放緩、物價飆升、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缺乏投資、貧富差距未見縮小,現任政府更是因在世界杯期間“燒錢”廣受批評。這些事實無不令公眾質疑:“勞工黨是否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已經‘黔驢技窮’?”
在巴西最重要的圣保羅州,羅塞夫這次并沒有取得多數。選民在勞工黨政府管理經濟和政治改革方面頗為不滿。羅塞夫勝利后向巴西民眾表示,下一任期內將進行必要的政治變革,堅決治理腐敗,懲治犯罪,重振巴西經濟,謀求社會公正,保障公民教育、居住和就業的權利。圣保羅瓦加斯基金會政治學家費爾南多認為:“對于許多選民來說,即便面對每況愈下的局面,他們仍然愿意將選票投給他們了解的人物,而不愿意承擔‘未知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羅塞夫的連任意味著未來幾年內“巴西和美國關系不會有明顯進展”。此前羅塞夫曾被美國情報機構監聽,并因此同美國政府交惡。分析認為,在外交政策上,巴西強調南南合作,外交重心立足拉美,強化與新興市場國家關系,反對霸權和干涉主義,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金磚國家合作框架下,巴西與中國關系得到深化,巴西抓住了中國經濟發展為巴西經濟騰飛帶來的機遇。
巴西與古巴、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左翼政府保持良好的關系。相同的執政理念和理想,形成了拉美空前的團結。拉美國家關注巴西此輪選舉,羅塞夫的再次當選不僅是巴西人民的選擇,也折射出拉美左翼思潮繼續統治拉美。無論人口、土地面積,還是經濟總量,巴西均占南美地區一半以上,巴西政治版圖是否發生變化影響整個拉美。從近期智利、玻利維亞、巴西的選舉結果看,拉美左翼政治力量仍主導南美地區多數國家。從選舉進程看,左翼的社會政策也已發生某些變化,激進左翼正逐步向溫和轉變?!?/strong>
相關閱讀
巴西媒體發表總統羅塞夫1970年作為左翼游擊隊員被捕受審的照片
作者:徐世澄 發布時間:2012-02-03 來源:烏有之鄉
徐世澄
最近,巴西《時代》雜志發表了一張現任總統羅塞夫·迪爾瑪1970年在里約熱內盧軍事法庭上出庭受審的照片。當時羅塞夫只有22歲,她作為游擊隊員,參加武裝斗爭,不幸被捕,在受到軍政府軍警嚴刑拷打22天后,她堅強不屈,出庭受審。后來,她在監獄中被關押了近三年。這張照片刊登在即將正式出版的巴西記者里卡多·阿馬拉爾(Ricardo Amaral)所著的題為《迪爾瑪:生活需要勇氣》的羅塞夫傳記一書中。
迪爾瑪·羅塞夫1947年12月14日生于巴西貝略奧里藏特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其父佩德羅·羅塞夫(Pedro Rousseff)是保加利亞共產黨黨員,企業家和律師,二戰后移居阿根廷,后定居巴西。其母迪爾瑪·哈內·席爾瓦(Dilma Jane Silva)是巴西人,職業是教師。
16歲時,迪爾瑪就反對巴西軍政府獨裁統治(1965-1985),60年代曾參加帕爾馬萊斯革命武裝先鋒游擊隊,投入游擊戰。1970年被捕,被判刑,在獄中受到拷打,關押3年后,1973年被釋放。在獄中,她拒不向獨裁當局提供任何有關自己參加的革命組織和活動的情報。出獄后,她進入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經濟學院學習,曾加入布里佐拉領導的勞工民主黨。1985年巴西民主化后,她在阿萊格里港(Porto Alegre)任財政局長。
1999年她脫離勞工民主黨,加入盧拉的勞工黨。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21日任盧拉政府的能源部長,后出任盧拉政府的民事辦公室主任(部長),相當于總理,充分顯示了她的才干和管理能力。成為成為盧拉總統的左膀右臂。她有文化,辦事果斷,有“鐵娘子”之稱。
2008年11月13日,盧拉正式宣布將提名迪爾瑪為下屆總統候選人,2010年2月,巴西勞工黨舉行“四大”,正式提名迪爾瑪為勞工黨總統候選人。在2010年10月3日舉行的第一輪總統選舉中,迪爾瑪得票率占55.92%,領先其對手塞拉10%,當選為巴西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寫于2011年12月4日)
巴西總統羅塞夫在2012年世界社會論壇號召建立一個新的發展模式
徐世澄
世界社會論壇專題會議于2012年1月17日至22日在巴西阿雷格里港等4個城市舉行,與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同步。這次FST會議討論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危機:社會與環境正義”。來自拉美各國和世界各地的工會組織、農民組織、印第安人組織、環保主義者、婦女運動、大學生運動、“憤怒者”運動等社會運動的數萬多名代表參加了幾千場集會和活動。
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于1月26日出席了世界社會論壇,在Gigantinho體育館對4000名民眾發表講話。她說:巴西同它的拉美和加勒比鄰國和諧相處,一起建設一個發展和民主黨中心。世界金融危機給即將于今年6月在里約熱內盧由聯合國召開的紀念里約地球峰會20周年可持續發展世界大會(即里約+20峰會)賦予特別的意義,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公民社會將在6月的里約大會上討論一個新的持續發展的模式。她希望,今年6月的里約大會能成為一個創新思想的進程。
羅塞夫說,新的發展模式將包括“保護、生產和保存”以及“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發展模式應能夠協調增長和創造就業、消除貧困和減少不平等、社會參與、擴大權利、教育和技術創新、對環境資源的持續使用和保護等。她強調,巴西和拉美加勒比國家同非洲和阿拉伯兄弟國家建立了新的關系,我們希望在短期內建立一個自由、和平、民主和確保主權的國家。
羅塞夫總統介紹了巴西在大規模使用水力發電方面的經驗,她談到巴西在兩年前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作出了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的承諾,她嚴厲批評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至今什么也沒有做,她還指責發達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采取的后退性的財政措施將帶來惡劣的社會和環境后果。
她說,歐洲和美國的金融危機隱藏著新的危險,如失業、排外、威權主義、最富國家對地球變熱無所作為,這些危險可能會危及民主的本身。而拉美國家則對國際不平衡作出了進步的、民主的答案。
她說,持續發展意味著深化社會參與、民主鞏固、主權與競爭參與體制。她認為,公民社會將對6月里約大會的成功召開起決定性的作用。她深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據悉,這次世界社會論壇專題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為今年6月在里約+20峰會召開的同時,舉行一次由世界各地社會運動召開的“人民峰會”做準備。
(寫于2012年1月27日)
巴西總統羅塞夫
阿根廷共產黨主席法妮·埃德爾曼逝世
阿根廷共產黨創始人、黨主席、國際著名婦女活動家法妮·埃德爾曼(Fanny Edelman),原名法妮·哈科夫基斯(Fanny Jacovkis)2011年11月1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逝世,享年100歲。1911年2月27日法妮生于阿根廷科爾多瓦省,她是俄羅斯和波蘭移民的女兒,畢業于阿根廷國立音樂學院,曾任音樂教師。1934年加入阿共。
1937年她與其丈夫貝爾納多·埃德爾曼(Bernardo Edelman)一起參加第五國際縱隊,支持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在二戰時,她支持蘇聯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她聲援中國和越南的革命。1972年擔任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主席,曾多次訪問中國。多年來她一直擔任阿根廷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今年3月,在法妮100歲生日時,古巴國務委員會曾授予她“何塞·馬蒂”獎章。
(寫于2011年11月2日)
拉美和加勒比將用一個聲音來說話
徐世澄
創建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是200年前該地區獨立戰爭時期拉美解放者的理想,也是當代拉美和加勒比所有國家的共同愿望。2011年12月2~3日,首屆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峰會(又稱第三屆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一體化和發展首腦會議和第22屆里約集團首腦會議)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開,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33個國家總統、政府首腦或代表出席會議,會議通過了《加拉加斯宣言》,正式宣告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
峰會的召開和拉美與加勒比共同體的宣告成立,無論是對拉美還是對全世界,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正如查韋斯總統在首腦會議開幕詞中所說,在委內瑞拉獨立200周年之際,在美洲解放者玻利瓦爾的故鄉,成立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是件值得全人類紀念的歷史事件。
真正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組織
與以往美洲國家組織成員國會議和以美國為主導的美洲峰會不同的是,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峰會沒有邀請美國和加拿大,而邀請了一向被美國排除在美洲國家組織和美洲峰會之外的古巴參加。所以,這次峰會正式宣告成立一個沒有美國和加拿大參加的,包括全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33個國家在內的區域性政治組織,這在拉美與加勒比地區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為推動拉美地區一體化進程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對話平臺,無疑將使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一體化進程得到有力的組織保障。
此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有多種一體化組織,如加勒比共同體、中美洲共同市場、安第斯共同體、南方共同市場、南美國家聯盟、美洲玻利瓦爾聯盟等,但卻沒有一個包括所有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統一的組織,因此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很難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地區組織如歐盟、非盟、東盟等進行對話和談判。隨著這一組織的正式成立,這一局面將可得到改觀。
拉美大團結邁出可喜的第一步
拉美和加勒比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不盡相同,各國的內外政策也有差異,有的國家與美國關系比較接近,有的國家與美國關系比較疏遠。如墨西哥、智利、中美洲國家、秘魯、哥倫比亞等國與美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而古巴則一直受到美國封鎖和禁運,古美兩國外交關系至今尚未恢復。在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la Comunidad de Estados Latinoamericanos y Caribeños,CELAC)與美洲國家組織(OEA)的關系問題上,各國意見不一。一些國家主張CELAC應取代OEA,而多數拉美國家領導人認為,CELAC它將是與OEA平行的、同時存在的,而不是對立的,應各司其職,不應取而代之。盡管意見不一,但是并沒有阻止他們最終在關鍵問題上擱置爭議、達成共識。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也一致表示,在馬爾維納斯群島英阿爭端中支持阿根廷的立場,一致反對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封鎖。這彰顯出拉美國家內聚力的增強。正如《加拉加斯宣言》中所強調的,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是在拉丁美洲國家紀念拉美獨立200周年之際成立的,它的成立標志著在實現拉美解放者玻利瓦爾、圣馬丁、馬蒂和佩蒂翁等關于“拉美大團結”的理想方面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誠然,應該充分估計今后這一新的地區組織在開展工作進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如在新組織的定位、新組織的功能、運作機制及其發展目標等方面,及其與OEA的關系等不少問題有待于妥善解決。一些國家認為,CELAC只是一個對話和協商的論壇,而另一些國家認為,它應該是一個組織。顯然,由于各國在政治經濟體制、執政方式乃至意識形態上有所不同,與美國關系的好壞不同,因此有些問題解決起來還會出現一些難以想像的困難。但是,和平、發展、穩定是時代的主流,拉美和加勒比國家走向團結合作是人心所向。
(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2年1月11日 B-03版)
(2011年1月15日)
查韋斯在峰會開幕式
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宣告成立
拉美和加勒比33國首腦的全家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