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7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美國政府以反恐為名在國內展開的全方位竊聽又有新的披露。《華盛頓郵報》報道,抽樣調查發現,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截取的通訊信息絕大部分來自包括美國公民在內的一般網絡用戶,其人數遠遠超過NSA合法鎖定的外國監控目標,這顯示美國的監控行為似乎已超出反恐的范疇。
據報道,《華盛頓郵報》根據NSA前雇員斯諾登所提供的資料進行分析。該報道表示,被攔截的大量通話信息,十個用戶中有九個并非當局鎖定的目標,而是NSA撒網獵取某個目標人物的情報時,無意中撈到的。這些檔案將近一半只是一些人的姓名、郵址和其他被國安局列為屬于美國公民或居民的資料。
資料涉及個人隱私信息
該報發現美國安局還把被分析員歸類為“沒有價值”的資料保留起來,其中不乏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包括情侶之間的親密通信和婚外情、個人精神病狀況、政治和宗教信仰、財務問題等。至少有1萬多個沒被鎖定為監控對象的網絡用戶,其日常生活落入國安局的監控范圍,與他人的通訊被記錄和存檔起來。
美國安局截取的信息中也包括了“具有一定情報價值”的資料,例如“一項外國機密核計劃的新內容、某個名義上的盟友對美國是明一套,暗一套、某敵對強國發生軍事災難及硬闖美國電腦網絡的入侵者身份等”。
《華盛頓郵報》稱,美國當局通過追蹤竊取的通訊信息,逮捕了一些恐怖嫌犯,包括2011年在巴基斯坦落網的炸彈專家穆罕默德·謝赫扎德(Muhammad Tahir Shahzad),以及2002年印尼峇厘島爆炸案主犯之一烏瑪爾帕特克(Umar Patek)。該報指出,應美國中情局的要求,還有其他有效的情報例子不便透露,以免影響當局正在執行的任務。
《華盛頓郵報》表示,發布這份報道之前,該報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分析了16萬條電郵和即時通訊,其中一些甚至長達數百頁。這些資料是在2009年至2012年奧巴馬首個總統任期內,從1萬1000多個網絡賬戶中截取的。該報指出,資料中有6萬5000多個索引標記被國安局人員掩蔽或“縮小”了,但仍有近900個相信屬于美國公民或居民的郵址毫無遮掩地顯露出來。
根據美國法律,美國安局的監控對象僅限于美國境外的外國人,若要擴大監控范圍須事先向特別監視法庭提出申請。不過現實中,NSA在監視合法目標時,把與目標人物擦身而過的人也劃入監控范圍。例如,當目標人物進入一個網上聊天室時,NSA會收集在該網站所有留言者的身份和留言,連僅在該網站瀏覽的人也不放過。
附:美國怎樣竊聽本國議員、民眾及全世界
林小春 中國經濟信息雜志
美國司法部19日宣布以所謂網絡竊密為由起訴5名中國軍官,這不由令人想到至今余波未平的“斯諾登事件”。2013年上半年,美國企業、媒體和政府曾捕風捉影地密集指責中國對其進行網絡攻擊和竊密,但“斯諾登事件”一出,一切戛然而止。
時隔一年后,美國這個當今世界最大的網絡竊密者又來“賊喊捉賊”。不妨回顧一下,美國是如何對全世界進行竊聽、竊密的。
2013年6月,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根據從美國前防務承包商雇員斯諾登處獲得的機密文件,披露美國以“棱鏡”為代號的全球網絡監控項目,將美國情報機構的隱秘行為曝光于天下。一年來,美國利用技術優勢所實施的各種監控項目和手段陸續曝光:代號從“棱鏡”、“旅伴”到“肌肉發達”,內容從電子郵件、電話記錄、通訊錄、社交網絡信息到手機定位信息,對象從外國領導人、外國民眾到美國民眾。可以說,沒什么不在美國監聽之列。
就以外國領導人來說,德國《明鏡》周刊今年3月報道,美情報機構2009年開始針對全球122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實施監控,監聽名單按每人名字的首字母順序排列,其中僅關于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監聽報告就達300多份。本月初,美總統奧巴馬和到訪的默克爾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會上承認,雙方在美國監聽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這一問題已經損害了雙方的個人和外交關系。
外國民眾也在美國監控之列。法國《世界報》曾援引斯諾登披露的文件說,從2012年12月10日至2013年1月8日,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法國公民的7030萬次電話通話進行了錄音。法國總統奧朗德要求美國進行解釋,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一名發言人當時辯稱:“我們已明確表示過,美國所搜集的情報的類型與其他國家的并無二致。”
美情報機構不僅監控外國人,也對本國議員搞竊聽、竊密。今年3月,美國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主席黛安娜?范斯坦公開譴責說,中央情報局曾秘密入侵該委員會調查人員電腦,其行為可能已違反美國憲法,她為此致信中情局要求對方認錯和道歉,但至今毫無回應。有趣的是,中情局此前還“反咬”該委員會調查人員非法侵入中情局電腦獲取文件。
美國民眾自身當然也不能幸免。2013年8月,美國家安全局解密的3份文件顯示,該局曾于2008年至2011年間每年搜集5.6萬封與恐怖主義毫無關系的美國公民私人電子郵件等通信記錄。不過白宮的辯解是,此類項目監控目標嚴格“對外”,而國內情報只是“偶然”被截取。
今年2月美國媒體又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2006年從一批通信公司秘密獲取幾乎所有美國人的電話記錄,只不過因為跟不上美國人用手機代替固定電話的新形勢,至今只搜集了約三成的美國公民電話記錄。今年3月,奧巴馬公布了對內電話監控項目的改革計劃,尋求由通信運營商來存儲電話監控項目的大量數據,但美國政府有權獲取此類數據。
當您打開手機游戲《憤怒的小鳥》,準備用小鳥砸豬頭時,您也可能成為美國情報機構的竊密目標。根據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與英國政府通信總部早在2007年就開始聯手從數十款手機軟件和游戲中收集用戶信息。兩家機構還交換了具體的收集方法,如目標使用谷歌地圖時如何獲取其地點信息,用戶在社交網站上發帖時如何獲取其通訊錄、好友名單、通話記錄等。盡管目前不清楚這種數據收集的規模有多大,但文件顯示,兩家情報機構把iPhone和安卓手機視為收集情報的“豐富資源”。
美國的一個托辭是,美國“不為經濟利益竊密”。但是,斯諾登在接受德國媒體專訪時反駁了這一說法:“例如,如果西門子公司的情報與美國國家安全無關,但對美國國家利益有利——那么國家安全局也會去搞這些情報。”
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國政府部門、機構、企業、大學、電信主干網絡進行大規模監控、攻擊以及入侵活動,美國的監聽行動涉及中國領導人、普通網民、廣大手機用戶等。
今年3月曝光的一份文件顯示,2009年初,美國國家安全局就啟動了一項針對中國華為公司的大規模網絡入侵行動,一個特別小組滲透華為的計算機網絡,并復制了超過1500個客戶的資料和工程師使用的內部培訓文件。華為在美國的一位高管對此評論說:“諷刺的是,他們對我們所做的,恰恰是他們一直指控中國方面通過我們所做的。”
率先曝光“斯諾登事件”的《衛報》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近日出版新書《無處隱藏:愛德華?斯諾登、國安局以及美國監視狀況》,題目取自1975年時任美國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主席弗蘭克·丘奇的言論,丘奇當時說,美國的監控能力可隨時“掉頭指向美國人民,沒有哪個美國人還會有隱私可言,一切都將受到監控:電話、電報等等。人們將無處隱藏”。
“無處隱藏”正是對美國竊聽全世界的最好寫照。
2009年初,美國國家安全局就啟動了一項針對中國華為公司的大規模網絡入侵行動,一個特別小組滲透華為的計算機網絡,并復制了超過1500個客戶的資料和工程師使用的內部培訓文件。華為在美國的一位高管對此評論說:“諷刺的是,他們對我們所做的,恰恰是他們一直指控中國方面通過我們所做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