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曾預測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頁巖地層蘊藏的頁巖油儲量約占全美頁巖油儲量三分之二的EIA,以現有技術能力為托詞,將這一地區的可開采量從137億桶下調到6億桶。這不僅讓期望能夠為加利福尼亞帶來280萬個新職位和每年增加246億美元稅收的美國政府失望,而且給想在頁巖油氣上淘金的全球投資者和靠開采頁巖油來扭轉單獨開采頁巖氣虧損的投資者當頭一棒。
那么,對這種“過山車式”的頁巖油氣預測該如何解讀?
起源于2005年的美國“頁巖氣革命”,在數年時間里就在全球形成了美國局部地區天然氣供給過剩,天然氣價降低和氣基化工產業高速發展的印象。一些媒體評論員也有意無意地將美國天然氣期貨價格(相當于天然氣生產商入管網的價格)與歐洲和日本終端消費者的價格進行比較,向全球展示“頁巖氣革命”的成就。但EIA數據顯示,美國居民實際消費氣價高于歐洲消費者,與日本消費者的用氣價大致相當。
為了確保國內油氣相關產業安全,2011年4月,EIA發布了《2011年度能源展望》,將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大幅提高到23.418萬億立方米,并認定全球范圍內,按當期價格經濟可采天然氣儲量至少為262.497萬億立方米,比前次頒布的估計量增加了75.04萬億立方米,增幅達40%以上。隨即,奧巴馬5月訪問波蘭,兩國就頁巖氣問題展開會談。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稱,頁巖氣已經成為波美關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美國駐波蘭大使范士丹表示,開采頁巖氣能保證波蘭能源安全。
由此,頁巖氣敲開了歐洲市場之門。頁巖氣外交也成為美國政府的重要工作,足跡進入德國、法國、烏克蘭……甚至踏進亞洲的中國、印度等國家。一系列的外交攻關,為美國頁巖氣開發服務商在全球特別是在歐亞獲得了大量的頁巖氣勘探服務合同。也為美國走出2008年的經濟危機做出了貢獻。
然而,時隔不到一年,2012年2月,美國就將自己的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下調到了13.649萬億立方米,縮減了近42%。盡管至2009年底,美國就已經擁有總量高達49.31萬口在生產的各類型天然氣和頁巖氣井,但EIA依舊“不清楚”自己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的真正家底。
離奇的是,在沒有全球準確的實際地層和氣井相關信息的情況下,卻能為全球畫出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的“大餅”,使天然氣凈進口國猶如打了興奮劑。直至今日,幾乎也未見到有哪個國家已經獲得了頁巖氣商業化規模開發的成功案例,“頁巖氣革命”投資風險不言而喻。
根據技術資料,頁巖氣單井的產能穩定性很低。通常,生產一年后就會快速衰竭到投產時產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生產曲線猶如瀑布般直落。因此,只有不斷追加投資,鉆出更多的生產井才能保證氣田整體產量的穩定。
為實現頁巖氣田的穩產,美國芝加哥交易所集團(CME)策略性地調整了天然氣期貨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杠桿,誘使美國金融財團進場炒作天然氣價格,并從中牟利;同時,也為頁巖氣生廠商制造出了2005年和2008年兩次氣價暴漲的行情,高氣價成就了美國“頁巖氣革命”。
美國既缺少足夠的油氣管輸等基礎設施,又缺少愿意繼續承擔鉆井投資風險的資本,2009年后,許多已開采出來的頁巖氣被迫放空燒掉,造成了空氣污染和頁巖氣資源的浪費。為擺脫這種尷尬局面,CME又系統性地增加了天然氣金融工具的交易杠桿,壓低氣價,試圖通過價格杠桿來降低頁巖氣開采量,降低資源的浪費。
在過去6年間,這些變化使美國35家專注于頁巖氣和致密油開發的獨立公司出現虧損,迫使他們利用高油價通過開采頁巖油來扭虧,即使頁巖油氣產量相伴增長,但這些公司財務狀況仍不斷惡化,進入不可持續的狀態。
在另一方面,這種局部氣田“豐產”與頁巖氣低價的格局刺激了氣基化學工產業的高速發展,使美國政府“兩難”。放任氣價上漲,雖可保證頁巖氣投資安全,但會打擊氣基化學工產業;維持低氣價將會降低未來可期穩定的頁巖氣產量,同樣會打擊氣基化學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避免在其國內進行兩難選擇,美國政府才放寬了外資對美頁巖氣(油)投資的嚴苛審察。為了充分和高效利用外資(FDI),解決為頁巖氣穩產而鉆井時的投資不足和轉移油氣管輸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風險,EIA才會不遺余力地擴大美國頁巖油氣技術可采儲量的規模,在吸引到全球金融資本后,又以美國一貫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下調這些儲量,使這類“革命”的商業風險激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