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更可怕的是美國能源戰略(社論)
加利福尼亞頁巖氣的可采儲量預測值被猛砍96%之后,很多人聞到了陰謀的“味道”。正如上世紀80年代美國雄心勃勃的“星球大戰”計劃結果被證明是一場徹底的騙局。最后前蘇聯上當了,以解體告終。
頁巖氣為什么憑空少了96%?EIA所說的“使用現有技術”,到底又是按什么標準來衡量的?這兩點,卻沒有在EIA的陳述中有任何顯現。這導致了很多人更愿意用“頁巖氣陰謀論”這樣的觀點來解釋上述反差。因為2005年開始的“頁巖油氣革命”,讓美國的頁巖氣成為能源界不可忽視的話題,更帶動了其他國家對開采頁巖油氣的積極性—既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這樣的能源需求大國,也包括英國、俄羅斯等能源生產國。
事實上,“頁巖氣陰謀論”并非沒有觀點來支撐。
首先,頗受追捧的那些年,頁巖氣所采用的最主要開采技術—水裂壓力法,幾乎每年都會引起環保組織的抗議。因為,這個技術要添加大量的化學添加劑,影響當地環境、破壞地貌的同時,也可能對臭氧層產生破壞作用;其次,美國之所以發起“頁巖油氣革命”,天然的因素是,其擁有最易開采、最適合現有開采技術的海相頁巖氣地質結構,這遠非擁有陸相或海陸相相結合的地質結構的國家所能比,而地質結構本身又會為不少國家所忽視;再次,不管頁巖氣有沒有真的降低對美國的依存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截至2013年,美國仍是中東地區最大的進口原油國,且頁巖油氣的消費比重,根本還沒有在美國占到最大頭;最后,在價格段,比如,頁巖氣雖然拉低了美國“標桿”—亨利港天然氣的價格,但按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的觀點,與全球天然氣均價“價格倒掛”的情況不會永遠持續。
然而,拋開對頁巖油氣的爭議和陰謀論的是非曲直,更該看到的是美國可怕的能源戰略思維。做兩個假設:如果一點都不開采頁巖油氣,美國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如果頁巖氣沒有陰謀論,美國又會怎么樣?全球又會怎么樣?
就前者來說,沒有頁巖油氣,同樣不會改變美國掌控能源話語權的事實。現階段的美國,一方面,擁有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康菲石油等在全球擁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企業,并通過與中東石油大國的政治聯系,早已綁定了美國與當地的石油利益;另一方面,美國本就擁有掌控全球能源價格的能力,除去2008年將油價炒高到150美元/桶的金融機構不說,美國還可以和盟國通過戰略原油儲備的釋放,影響國際油價的走勢;更不可忽視的是,通過上世紀70年代的中東戰爭和石油危機,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成功與美元進行了綁定。
就后者看,一旦頁巖油氣真的繼續“發威”,那么,美國在石油美元、政治上與全球最大產油區及能源“后花園”—加拿大和墨西哥綁定的基礎上,將掌握第三重“話語權”—直接的能源進出口能力。如此,助長的不止是美國的戰略安全,更將打壓一些他們認為“不聽話”的國家—一定程度上掌握全球天然氣話語權的俄羅斯。
換個角度,一旦真的存在頁巖氣陰謀論,迅速拖垮的還是其他國家,而不是美國。更重要的,不管頁巖氣將來發揮多大的作用,都不會改變美國在全球擁有能源話語權的事實。這就是美國上世紀就開始布局的可怕的能源戰略思維的體現,更印證了基辛格的那句名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再換個角度,對于亟需通過頁巖氣來補強能源依存度短板的國家來說,在美國事實掌握能源話語權的情況下,首先,還是要有自己的總體能源發展戰略思維,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能源策略;其次,結合自己的實力,盡量改變對“石油美元”的依賴—比較好的借鑒是,一旦俄氣和中石油未來4000億美元的大單能實現以人民幣和盧比計價,至少將對石油美元的地位產生沖擊;再次,在進口方面,能源需求國還是要“多元化”,盡最大可能分散風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