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監聽門”事件雖然引發國際社會的震驚,但其背后所暴露出的美國行為理念與模式并不令人感到陌生,因為它體現出美國在內政和外交上一貫的矛盾行為,即“對內民主,對外霸道”。
2013年10月24日,英國《衛報》一則關于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了35個國家和地區領導人的報道在世界各國引起軒然大波,且不斷升級。其實美國對其他國家進行監聽和情報刺探并非什么新鮮事,只是此次曝光的監聽事件有幾點特殊之處。一是涉及國家和地區非常廣泛,監聽對象不僅是美國潛在“對手”,還包括眾多美國的歐洲盟國。二是涉及盟友國家的領導人。據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可能已經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電話長達10余年,而默克爾此前一直被認為是奧巴馬在歐洲最親密的伙伴。三是美國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特別是來自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盟國的反對之聲令美國形象嚴重受損。尤其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不能接受這種監聽行為,并專門派出代表團赴美尋求解釋。歐盟峰會期間,各國領導人甚至公開表示,美國“濫用國家權力侵擾民眾生活”是“極權主義”的表現。監聽丑聞不僅給美國與盟國的雙邊關系帶來沖擊,也給歐盟—美國貿易協定談判帶來負面影響??梢哉f,美歐關系正遭遇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來最嚴重的危機。除歐洲盟友感到憤怒外,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韓國等國也要求美國對監聽行為做出澄清和解釋。
面對國際社會的指責,美國政府或矢口否認,或推卸責任,或加以粉飾。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完全否認了針對歐洲盟友的竊聽,認為歐洲媒體對美國監控歐洲盟國公民電話記錄的報道是對斯諾登所提供的部分機密文件的誤讀。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羅杰斯則抱怨,在美歐存在相互監聽行為的情況下,歐洲因“監聽門”而憤怒,顯得“不真誠”。白宮發言人卡尼強調,國安局搜集情報是出于保護美國及盟友安全的目的。美國政府還否認奧巴馬總統事前了解默克爾總理長期遭到監聽一事。只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外交抗議浪潮下,奧巴馬政府才下令對國安局所有監聽項目進行全面審查。
“監聽門”事件雖然引發國際社會的震驚,但其背后所暴露出的美國行為理念與模式并不令人感到陌生,因為它體現出美國在內政和外交上一貫的矛盾行為,即“對內民主,對外霸道”。在國內,三權分立制度使美國當權者的政治行為受到一定約束,政治權力相互制衡,防止權力濫用。但是在對外關系上,美國卻憑借強大的國家實力,屢屢突破國際法則的約束,時而不惜大規模動用武力,時而采取各種隱蔽手段,迫使其他國家屈服于美國的國家利益和戰略需求。
美國“對外行霸道”的具體表現有幾種。一是實行“雙重標準”。在人權問題上,美國對國內的人權問題置若罔聞,卻經常指責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并以此為借口干預其內政。二是常常將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無視國際法的法律效力。例如,為制裁古巴,美國拒絕向在古巴投資的外國企業界人士發放入美簽證。三是把持國際規則的制定權和話語權,自己卻不一定遵守。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美國在2003年公然違背《聯合國憲章》,在沒有聯合國的授權下,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四是無視他國利益,追求絕對安全。“9·11”事件后,美國以反對恐怖主義為理由,提出“先發制人”戰略,阿富汗、伊拉克都是這一戰略的直接受害國。這些霸道的行為是“美國中心主義”和“美國至上主義”的表現。
“監聽門”事件暴露的也是美國“對外行霸道”的本質。美國一貫以“維護公民自由、保護公民隱私”的國家形象示人,然而事實上,美國卻借助高科技情報技術手段肆意侵犯他國公民隱私和自由。這種形象上的反差恰恰是美國內外矛盾行為的反映。美國借口反恐,追求的卻是自身的絕對安全和利益最大化。在此目標下,其他國家的安全與利益、國際法則的約束都微不足道。所以,盡管法國、德國等盟國反應強烈,但美國對外霸道的行為絕不會就此罷休!
(作者單位: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