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觀點》雜志刊登一篇文章,對華人和華裔極盡羞辱之能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法國長期遭受不公和偏見的華人和華裔,終于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 與種族歧視斗!1月24日法國巴黎法庭將審理《觀點》雜志涉嫌刊登歧視華人文章一案。盡管這場官司法國華人、華裔勝算有多大難以逆料,但這畢竟是華人、華裔在法國維權、捍衛裔族尊嚴的開端,值得我們關注和支持。
鄭若麟
引言
法國新聞周刊《觀點》雜志在去年8月23日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人使用詭計大獲成功”的文章,這篇文章以偏概全,使用了“黑幫”、“妓女”等貶義詞來形容生活在法國的華裔社團,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傾向。“如果將‘華人’換成‘黑人’、‘阿拉伯人’或‘猶太人’的話,你就會引發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辯。”這是法國周刊《LesInrockupti bl es》雜志引用“法國華裔青年協會”主席薩沙·林的話,目前薩沙·林和“法國華裔青年協會”已請法國“SOS種族主義協會”出面對《觀點》雜志提出起訴。這是因為“法國華裔青年協會”成立于2009年,根據法國法律規定,要提出法律訴訟的協會必須成立五年以上,因而只能委托“SOS種族主義協會”代理。
肆意渲染負面個案 以偏概全抹黑全體
在法國,任何涉及“華人”或“中國人”的話題,都令人吃驚得“開放”。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社團說任何羞辱的話都是允許的,都是“幽默”,都是“政治正確”的。一個對比非常鮮明的例子:法國名牌香水大老板讓-保羅·蓋爾蘭在一次電視采訪中順口用“黑鬼”(nègre)來形容非洲人,結果被告上法庭,罰款6000歐元,而且全球黑人社團發起抵制其品牌香水的運動,最終迫使他鄭重道歉。而一位幽默演員在他的節目中公然反復使用“中國佬”(Chinetoque,一個明確對華人的貶義稱呼)來形容華人,卻照舊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因為這是幽默,是高雅……其結果就是對中國人和華人、華裔的種族(或某種排華)歧視可以大行其道而不受任何懲罰。對這一現象疑惑不解的法國人還曾專門在論壇里討論過,為什么說中國人是“中國佬”不受法律制裁。討論的結果是:因為“中國人謙卑,不像阿拉伯人或黑人那么驕傲,因而從來不訴諸法律……”
在《觀點》雜志署名杰羅姆·彼埃拉的這篇文章中,45萬華人在法國的成功之路大體被描述為以下模式:在家族的幫助下非法偷渡法國——三年“地獄式的工作節奏”來償還虧欠“蛇頭”的偷渡費——然后通過“利益婚姻”進入幫會——利用現金實現“灰色集資”而投身商海——盡管不享受法國社會保險但也不交納應交的各種稅、險費并因此而發財——同時也因為使用現金而成為犯罪集團的對象——而女性則成為“走街女”(即妓女的同義詞),其中最“厚顏無恥的”則嫁給法國退休人員以借他們的名頭來開按摩院——掙到的錢則用來開賭場,當然是非法的——而那些既沒被搶走、又沒有賭輸的錢則被用來回鄉光宗耀祖(而非用來交稅)——最后則是用錢來換回一個“協會主席”的頭銜,作為敲開中國地方黨政當局大門的“芝麻”以方便做生意——反過來,“中國當局則緊緊盯著這一切……就像黑社會那樣”……
在文章后面還附上了一則被其總編稱為“幽默”地告誡中國企業主的五大戒律:1、每周工作80小時;2、睡在(你工作的)店鋪或飯店里;3、不要付工資給職工,因為他們是你的家人;4、不要付各類保險金,因此也不接受社會資助;5、不要付稅。最后的結論是:你將掙10000歐元一個月,開上加長豪華轎車,并過上“鍍金”的退休生活。
這番描述實際上與當年歐洲在三四十年代對猶太人、今天法國對穆斯林的某些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質都是以點當面、以偏概全,抓住一個族群的某些特點、特別是負面的特點,將其夸大和普遍化,進而將其描述成一種全族群共有的特征,從而在社會上引發對該族群的某種歧視行為。
種族歧視由來已久 媒體輿論推波助瀾
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的種族歧視是否存在,已經不需要爭辯。也許用“種族歧視”這個詞重了一點,很多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不接受這種指責。但某種對中國人的潛意識里的蔑視,是確實存在的。一提及華人,經常就是與“吃狗肉”、“做假貨”、“洗錢”、“只知干活不知生活”等負面形象聯系在一起。生活在法國的華人或多或少都曾遇到過這種歧視性的不公對待。敏感、自尊的中國人甚至只需要來法國幾天就能感覺到這種特殊的、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長年生活在法國的華人、華裔對他們遭到的歧視性不公對待就更是有切膚之痛。特別應該提及的是,這種歧視在某些法國族群里還僅僅是一種思想和感情上的歧視的話,在另外一些族群或社會階層那里,這種歧視往往會轉變成對華人、華裔和中國人的直接攻擊,包括偷竊、搶劫等犯罪活動。在著名的圣德尼斯市的一條華人商業街上,幾乎每一家華人店鋪都曾遭到過持械上門搶劫。這早已不是“新聞”。正因為對華人的歧視往往會演變成對華人人身的直接攻擊,所以巴黎美麗城的華人才連續兩年進行游行示威,抗議針對華人的犯罪行為。
“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用這句中國古老的諺語來形象這種現象是再貼切不過了;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的種族歧視,是法國某些媒體長年負面報道其母國中國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事實上,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往往被打上“政治正確”的旗號。借口中國不是西方標準意義中的民主國家,因此便可以對中國人大行種族歧視之道而不受懲罰,是今天在法國盛行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的特征。這一點甚至法國左翼政治家讓-呂克·梅朗松也早已覺察到。在他發表于2008年的一篇著名的博客文章“我不贊同抵制北京奧運和反華宣傳”一文中就明確指出,整場反華、反奧運、支持達賴的運動“散發著令人惡心的種族主義臭味”。然而這種“臭味”卻一直在涉及中國、中國人和華人的新聞報道中長期存在著。
在法國,當一家報刊、電臺或電視臺在報道涉及中國、中國人和華人的事件時,往往肆無忌憚,毫不顧忌任何禁忌和限制;甚至經常出現典型的“造謠式”的報道,而其他媒體則往往一擁而上,很少對事實進行核查。法國電視臺曾兩次播出抨擊中國飲食業的調查紀錄片,同樣也是以偏概全;該臺還曾播出對一個所謂的中國黑社會大佬的采訪,事后也證明是編造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雷諾汽車間諜案。當時法國《費加羅報》首先報道雷諾汽車公司的電動汽車遭到中國工業間諜的光顧,很快其他媒體都立即跟上。雷諾總裁卡洛斯·戈斯恩甚至親自跑到法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一臺,聲明他“掌握了(中國對其進行間諜活動的)多項確鑿的證據”。很快,對中國的攻擊便演變成對中國人、在法國的華人和華裔的污蔑。法國《巴黎人報》在頭版頭條和整整四個篇幅的版面報道“中國是如何對我們搞間諜活動的”。當時形成的氛圍,使生活在法國的中國人和華人幾乎人人自危。有多少法國人對亞洲面孔的人側目而視!然而事實證明,“雷諾間諜案”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捏造。但無論是雷諾還是對此大肆報道的媒體,沒有任何人就此而向中國人或華人道歉。記者在事后的調查中發現,認為中國人、華人、特別是留學生“很多是工業間諜”的印象已經根深蒂固地留在了法國人的潛意識里。而全球華人并未像黑人社團對付香水商那樣聯合起來聲討雷諾汽車公司,也是法國某些人肆無忌憚對中國人歧視的原因之一。
華裔亟需抱團抗爭 運用法律捍衛尊嚴
文藝作品中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同樣存在著明顯的種族歧視現象。很少有人意識到,在很多涉華電影中,華人社團經常被描述成黑社會!而這類電影往往有中國知名演員參演,并因此得獎。辱華報道和影片引起的必然后果,就是引發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或某種特殊的、針對華人的“排華歧視”。所有在前幾年到法國來的人都知道,在巴黎機場,只有來自中國的航班、來自中國的旅客,在飛機門口就必須接受護照檢查,于是中國旅客出機場的時間特別長。最終是在中國政府的反復強烈抗議之下,這一規定才被取消。很多赴法旅游的中國人還有這樣一種經驗:在回國后被旅行社直接拉往法國駐華使領館“驗明正身”,以表明由法國駐華使領館發出簽證的赴法游客沒有滯留法國不歸。我將這種現象告訴其他國家的人時,幾乎所有的其他國家的人都驚訝法國怎么可以做這種事、而中國人又怎么可能接受這種人格羞辱!
應該理解,第一代來法華人往往因語言不通,或生存壓力,同時也不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手段捍衛自己的尊嚴。因此在法國攻擊中國、中國人和華人是不會受到任何懲罰的。在法國并非沒有地位高、進入主流社會的華人。但奇怪的是,他們也很少挺身而出,為自己的族裔說幾句公道話。這種奇怪的現象與其他族裔人的團結、抱團形成鮮明對比。但今天出生在法國的第二、第三代華人、華裔已經不再接受這種現象。這就出現了“法國華裔青年協會”起訴《觀點》雜志的現象。目前已經確定將在1月24日開庭調查。
值得慶幸的是,在法國這個曾經誕生過雨果這樣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的國家,持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也正在越來越多地為中國和中國人仗義執言。盡管目前還沒有一封新的《致巴特萊上尉》的信出現,但這一天終會來臨的。
法國乃至西方“排華、貶華”現象的歷史淵源
鄭若麟
生活在法國的華人遭到歧視,實質上源于對其母國中國的歧視。英語中的“ChinaBashing”(斥華)、法語中的“sinophobie”(貶華、恐華、仇華)均非一個簡單的詞,在其背后,是約定俗成的歷史。在西方史書上,以征服世界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大軍東征至阿富汗開伯爾山口。據猶太教及后來的圣經傳說,超越這一山口便是“野蠻地區”,居住著被上帝遺棄的“半人半獸”的野蠻民族。于是亞歷山大在此鑄造兩扇巨大的鐵門,以阻止“野蠻民族”入侵。這一傳說一直潛伏在西方民眾的潛意識里。十三世紀時蒙古成吉思汗大軍西攻直至歐洲腹地,進一步加深了西方“文明人”對來自東方的“野蠻人”入侵的恐懼。十九世紀西方憑借工業化革命后的強大武力擊敗中國后,出現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黃禍論”。對中國的恐懼演變成極端的蔑視,但歧視的本質并沒有改變。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禍論”在西方仍然很有市場。而冷戰又將意識形態融進種族歧視之中。柏林墻倒塌之后,對中國的歧視又因中國被視為美國的對手而再現。近20年來中國高速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從而重新引起西方世界的“恐華情結”,并再次導致“排華、貶華現象”高漲。
對中國的抹黑必然會影響到生活在法國的中國僑民和中國裔的法國人。反華必然會引伸出對華人的種族排斥。就法國而言,反猶、反阿拉伯人、反黑人都會遭到社會輿論甚至法律的反擊;惟有一種特殊的、僅僅針對華人的“排華、貶華現象”,卻可以在法國社會大行其道而不會遭到輿論的譴責。從法國左翼社會黨直到極右翼國民陣線,在其他問題上針鋒相對,但蹊蹺的是其某些反華言論卻始終如出一轍。
問題是,出生在法國的第二、第三代華裔今天已經充分認識到這種排華、貶華對他們作為華裔法國人的嚴重傷害。他們拒絕成為他們國家的“二等公民”。他們的抗爭正在得到越來越多正直的法國人的支持。然而,只要他們母國的形象繼續被丑化,他們的維權之路還將很漫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